Nature:揭秘鈉離子控制線粒體呼吸鏈中缺氧信號的分子機制

2020-12-24 生物谷

2020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的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在缺氧早期階段(組織中氧氣的急性減少)機體活性氧(ROS)產生量增加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代表了細胞生理學研究上的一大進展,未來研究者或能以本文研究結果為基礎開發治療缺氧扮演關鍵作用的多種疾病,比如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等。

圖片來源:CNIC

在大部分真核細胞中,能量都是通過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系統(OXPHOS)中消耗的氧氣所產生的,OXPHOS系統消耗的氧氣就能夠產生活性氧,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發現活性氧或許具有代謝毒性;然而我們都知道,當活性氧少量產生時,其就會扮演一種特殊信號誘發細胞適應性,機體中氧氣濃度的下降則會誘發活性氧的快速產生,從而就會開啟細胞對氧氣缺乏的適應性反應,細胞應對持續性缺氧的分子機制這一研究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種缺氧的長期反應是由低氧誘導性因子(HIF)所介導的,但機體有著快速的方法來對不依賴於HIF的缺氧狀況產生反應,同時是由活性氧所介導的,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在缺氧早期階段活性氧產量增加的具體分子機制,但本文研究就提出了重要的見解。

研究者Hernansanz說道,我們發現,鈉離子能扮演一種次級信號來調節線粒體的功能,尤其是通過誘導活性氧的受控產生來調節線粒體電子傳遞鏈(ETC)的功能;活性氧產生的機制針對肺循環對缺氧所產生反應的能力非常重要,而肺循環會將血液重新分配到「灌溉」量較少的區域,這種現象稱之為缺氧性肺血管收縮(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HPV)。

多項研究發現都能為細胞生理學研究提供重要信息,首先,研究表明線粒體中的鈉離子能調節細胞膜的流動性,這在此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相關研究對於理解多種細胞過程至關重要;第二項重要的研究發現就是,ETC的線粒體超級複合體能通過採用結構構象的改變在該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種結構構象對於鈉離子敏感或者不敏感,從而就能確定鈉離子的活動是非毒性的。

研究者指出,在鈉離子進入之前,線粒體中的鈣沉積物就會溶解,這些鈣質結構早在50多年前就被描述過了,但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發現其具體功能;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對線粒體中Ca2+/Na+交換器NCLX進行抑制就足以阻斷該通路從而抑制細胞對缺氧的適應,此外,未來NCLX或能作為一種治療性靶點來幫助開發疾病(缺氧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新型療法。

最後研究者表示,鈉離子能通過一種與磷脂類之間的意外相互作用,從而控制缺氧狀態下OXPHOS的功能和細胞信號通路,磷脂類對於細胞代謝有著重要的作用。(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Hernansanz-Agustín, P., Choya-Foces, C., Carregal-Romero, S. et al. Na+ controls hypoxic signalling by the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551-y

相關焦點

  •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解析出哺乳動物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的原子...
    2016年9月8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在細胞呼吸和能量代謝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分子量大約為1兆道爾頓(MDa)的L形酶複合體是呼吸鏈中最大的蛋白組裝體,而且如今也是迄今為止解析出的最大的不對稱性膜蛋白組裝體。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清華新聞網9月27日電 9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呼吸體結構》(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respirasome)的研究長文(Article)(1),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
  •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
    楊茂君研究組長期致力於線粒體呼吸鏈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此前曾於2012年在《自然》期刊報導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的結構,揭示了其調控及電子傳遞機制,為設計針對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為靶點的藥物奠定了良好基礎。
  • Nature七月代謝研究亮點
    中文摘要所有後生動物都依賴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OXPHOS)消耗氧氣產生能量。此外,氧化磷酸化可以消耗氧氣產生活性氧誘導細胞適應缺氧的情況,但是其確切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鈣離子作為第二信使被廣為人知,然而,在人們的認知中鈉離子的功能僅限於介導膜電位變化。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連續發文 探討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這兩篇論文應用量子化學計算(Quantum Mechnical, QM)方法結合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方法揭示了酵母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NDH-2(Ndi1)催化電子傳遞的具體機制,並發現Ndi1中電子傳遞通路間存在反鐵磁量子行為;並首次報導了全新抗惡性瘧疾藥物靶點呼吸鏈II型複合物I(PfNDH2)與藥物前體分子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的晶體結構,在蛋白結構和生化水平上解釋了這種藥物分子抑制惡性瘧原蟲線粒體呼吸鏈工作的機制
  • 揭開呼吸鏈 超級複合物的「廬山真面目」
    楊茂君教授很滿意自己的微信頭像,作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做線粒體呼吸鏈研究十餘年,他把一張滿是中國元素「飛龍」的圖片做成頭像,圖畫中奔騰的「二龍」:一條是年畫中威武的「中國龍」,另一條「龍」由呼吸鏈中蛋白質機器的三維圖「幻化」而成(左圖)。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另一方面,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供應單位。線粒體動力學調控線粒體形態的持續和快速變化,在細胞能量代謝,細胞器完整和細胞命運決定等多個重要細胞生物學進程中關鍵。但是,對於核酸免疫識別是否能主動控制線粒體這一關鍵的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也尚不清楚。
  • Autophagy丨線粒體自噬與腎癌的靶向治療:PRKN/Parkin 依賴的線粒體自噬促進PRCC-TFE3腎癌進展的機制研究
    該研究首次發現PRKN/Parkin依賴的線粒體自噬在PRCC-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癌中的作用機制,為PRCC-TFE3腎癌的靶向治療及創新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PRCC-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癌是Xp11.2tRCC中的一種常見亞型。儘管在RCCs中發現了MiT家族基因融合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這些癌症的分子生物學特徵仍未完全闡明。研究表明,腫瘤細胞中的ROS水平明顯高於正常細胞,其中90%的ROS來源於線粒體。高水平的ROS可以損傷細胞內的重要細胞器,包括線粒體。
  • 重磅級文章解讀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sychosomatic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這或許與細胞中的線粒體有關;文章中,研究人員闡明了線粒體介導社會心理因素影響人類機體健康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理解影響人類健康及有效治癒人類疾病的多種影響因素。
  • 《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知。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兩種能量轉換器
    在有氧呼吸過程中,1分子葡萄糖經過糖酵解、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磷酸化將能量釋放後,可產生30-32分子ATP(考慮到將NADH運入線粒體可能需消耗2分子ATP)。如果細胞所在環境缺氧,則會轉而進行無氧呼吸。此時,糖酵解產生的丙酮酸便不再進入線粒體內的三羧酸循環,而是繼續在細胞質基質中反應(被NADH還原成乙醇或乳酸等發酵產物),但不產生ATP。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8日
    [論文詳細信息] Na+ controls hypoxic signalling by the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鈉離子通過線粒體呼吸鏈控制缺氧信號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利用全新的基因和幹細胞療法治療線粒體疾病方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首先,科研工作者使用一種常用的CRISPR DNA編輯技術,在細胞中把在線粒體疾病中出現變化的18,000個基因敲除掉。希望能找到特定的基因被敲除後,可以讓線粒體功能缺陷的細胞得以生存。他們經過海量篩選最後確認出編碼VHL基因,VHL蛋白是細胞缺氧反應的抑制分子。在動物模型中敲除掉VHL基因,即使在正常條件,它們表現出缺氧症狀。
  • 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V活性檢測方法原理
    通常稱為ATP合成酶(ATP synthase)、F型ATP酶(F type ATPase)和F1F0 ATP酶(F1F0 ATPase),是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的終極反應。其分子量為500KD,含有十六個亞單位,其中兩個:ATP酶6和8為線粒體DNA編碼的。ATP酶主要有兩個結構域:F0為質子通道,由幾個膜蛋白構成,包括a、b、c、d、e、F6、A6L、OSCP(oligomycin sensitive conferring protein)等;和F1催化活性結構域,由水溶性的α3β3γδε蛋白構成。其最特徵性的酶活性是寡黴素敏感的ATP合成酶。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該團隊鑑定了一個水稻胚乳發育缺陷突變體flo10,該突變體胚乳中澱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 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的線粒體應激新機制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Neuropeptide signals cell non-autonomous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研究成果,並於2016年11月8日以封面文章見刊
  • 脂質信號可重塑線粒體蛋白質組
    脂質信號可重塑線粒體蛋白質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7 14:26:02 德國馬普衰老生物學研究所Thomas Lang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線粒體基因組氧化損傷修復分子機制
    線粒體是真核生物細胞主要的能量代謝場所,其中呼吸鏈氧化磷酸化過程伴隨有高水平的氧自由基(ROS)的產生。線粒體基因組缺乏組蛋白結合保護,所以容易受到ROS攻擊而發生損傷,其突變的累積已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病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發生密切相關。有關核基因組DNA損傷修復分子機制已有大量的報導,而線粒體通過哪些關鍵基因或通路來修復氧化損傷以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目前還不清楚。
  • 兔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
    兔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試劑盒用於測定兔子血清,血漿,細胞上清及相關液體樣本中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的活性。
  • 線粒體呼吸鏈膜蛋白複合物Ⅰ的結構揭曉
    德國科學家成功揭示細胞線粒體呼吸鏈膜蛋白複合物Ⅰ的結構,並發現了分子複合物中的全新能量轉換機制,細胞可通過該機制使用儲存在營養中的能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1日的《科學》雜誌網絡版上。 有氧呼吸是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將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