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奇葩說》真的很不錯,和救畫還是救貓同樣精彩。
本期的辯題: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
上期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覺得反方更好辯一些,可以說一些道德綁架啊,上上價值什麼的。果然這一期詹青雲價值上得非常到位,非常漂亮。
但完整地看完一期節目,我是真的被正方打動了。淘汰賽大家都竭盡全力地去準備,都打到了極致。
正方一辯小黑,一如既往地搞笑。很多人不喜歡他,畢竟他的形象離正統辯手差太遠。不過我覺得還挺不錯的,他是個綜藝味道很重的選手,臨場應變能力很強。發現和先開口的反方一辯李思恆撞梗後,立馬現場換梗,給小黑點個讚。
正方二辯傅首爾,一如既往地接地氣,沒有辜負賽前秦教授對她的評價:傅首爾又有媽媽,又是媽媽,這很厲害。
傅首爾通過生動且生活化的演繹,詮釋了媽媽和超人的適配性,並且提出,誇媽媽超人能夠給孩子以安全感,讓他們可以慢慢長大,不用過早懂事。
反方今天出彩的主要是詹青雲,她以一貫的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形象,說「媽媽是超人」強調和神話了母愛的本能,而一旦去強調一個身份的本能,就是在漠視所有個體的付出和犧牲。
接著青雲又針對臺下眾多的未婚大齡女青年說:當給媽媽貼了太多標籤,賦予太多責任,提了太多要求時,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女性恐婚恐育。這個點引起了吳昕以及大部分觀眾的共鳴。
說到這裡我真的要再次吐槽馬東,辯「媽媽是超人」你選一堆大齡未婚女青年來投票是幾個意思?她們只有對付出的恐懼,沒有對母愛體會。
這道題最後蔡康永這隊能贏,觀眾成分佔了很大的因素。這一季我覺得要說節目組直接操縱選票和結果,還不好說,但通過挑選觀眾的身份和立場間接左右比賽結果我覺得是有的。這一點從特別觀眾賽就能看出來,人都具有天然立場,我認同你往往不是因為你更有理,而是因為你在為我說話。
正方三辯邱晨,這一次真的證明了她王者的實力。一句話就破解了青雲那麼多的控訴。她說:我讚美我的,我耽誤你反思了嗎?
就像青雲說的,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確實有些苛刻,家庭分工也不盡合理,但這是因為讚美媽媽是超人造成的嗎?如果因為誇媽媽是超人就耽誤了社會進行反思,很明顯,說明你壓根就不想反思。
這句話太炸裂了,一句話就把青雲對女權對社會分工不合理的呼籲給破解掉了。你蟲爹還是你蟲爹,邱晨太棒了。
邱晨在開槓階段也說得非常好,但是感覺她身體有點支持不住,臉色發白,聲音發虛,後面結辯也是傅首爾結的。果然辯論還是太辛苦了嗎?心疼蟲仔!
這一場李誕這隊真的不該輸,輸就輸在大齡未婚女太多了,天然立場不可撼動。你去跟未婚女說:我們要讚美媽媽是超人,這就像你跟師範生說:我們要讚美老師是蠟燭。總令人疑心指桑罵槐,暗搓搓地對他們提要求。
接下來我說說對於「媽媽是超人」這句話的看法。確實看到這個讚美,很多人會有種種不適。
「媽媽是超人」?是想媽媽再能幹一點?誇獎的背後動機是啥?是爸爸想甩鍋?還是社會想進一步對女性提要求?
讓我們理性一點看,詹青雲所說的就算是實情,女性確實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要為家庭付出更多。但這些是因為誇獎「媽媽是超人」造成的嗎?今天假如全國下封口令,不許任何人說「媽媽是超人」,同時把那個同名綜藝節目封掉,女人就能享清福了?
可笑嗎?
還有二排發言的胡老師,居然說誇獎「媽媽是超人」會讓媽媽覺得孤獨和鬱悶,同時媽媽也不希望女兒成為像她這樣的人。
完全邏輯不通。媽媽孤獨鬱悶,是讚美「媽媽是超人」造成的嗎?媽媽不想讓女兒重蹈復撤,是不想讓人誇女兒是超人?
媽媽不滿的是現狀,壓根不是被人讚美「媽媽是超人」
那為什麼那麼多媽媽怕被稱為超人?其實媽媽何止不喜歡被誇為超人,就像邱晨說的,你誇她什麼她都會不安。
今天這道題搖身一變,變成:
媽媽,你真是賢妻良母。
媽媽,你真能幹。
媽媽,你真無私。
媽媽,你真了不起。
媽媽,你真偉大。
媽媽,你真會省錢。
……
統統都有的打。不管你誇獎媽媽什麼,媽媽的第一反應都不是笑納,而是一驚。
問題不是出在「媽媽是超人」上,而是大部分中國人既不喜歡讚美別人,也不習慣被人讚美。我們被讚美後的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質疑對方的動機。
就像傅首爾,兒子一誇她,立馬就覺得孩子有所求。果不其然。
這是因為我們平時太少發自內心的讚美別人和被人讚美,所以一旦被讚美,就會很警惕。
另外,就像蔡康永說的,我們接受讚美時不敢太坦然,不敢太高興,我們怕情緒被對方牽著走以後,難以接受對方未來可能的批評。所以我們不但恐懼負面評價,我們同樣恐懼正向評價(fear of positive evaluation)。
恐懼正向評價本身就是社交焦慮的一種正常現象。心理學家甚至專門為此設計了《恐懼正性評價量表》,以準確地測量人們到底有多恐懼讚美。
那麼懷有社交焦慮的人是怎麼處理別人的讚美的?
首先,他們會轉移話題或者轉移注意力。其典型表現就是你誇贊我,我立馬反過來誇讚你。這樣談話的焦點就從讚美我轉移到讚美你身上了,完美甩鍋!
其次,更激烈一點的社交恐懼者會矢口否認,或者舉各種例子去反駁別人的稱讚。
舉個例子,有人誇你的孩子聰明伶俐,你立馬反駁:還聰明呢,期末考試剛剛考了個稀爛的分數回來。或者:有啥聰明的啊,這麼大了連打醬油都不敢自己去呢!
你們可以試試去讚美周圍的人,通過他們的反應來判斷他們是不是懷有社交焦慮,是否恐懼正向評價。
那我們到底為什麼這麼害怕別人的讚美呢?這不合情理啊!別人批評,我恐懼,這是正常反應。現在別人讚美,我幹嘛還是不爽?我是不是太難伺候了?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自卑、童年行為模式以及文化所導致的。
自卑情結是別人表揚你,而你覺得自己沒有做得那麼好,所以你就懷疑對方動機。比如說媽媽是超人。你的第一反應是:超人?我像個超人嗎?我沒那麼好啊,你誇我是超人,是不是想套路我?
自卑的人是打心底裡害怕讚美的,讚美讓他們覺得不真實,進而覺得不踏實。每一句讚美的背後,都藏著一句小聲的「我不值得」。
而童年的行為模式則是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固化我們的行為模式,大多採用批評的方式:你做得不好,父母批評你,然後你改掉,父母滿意。
而不是採用表揚的方式來固化行為:你做得好,父母表揚你,你進一步做得更好。
當我們習慣了前一種模式,我們就習慣了被批評,不習慣被表揚,於是遇到別人讚美我們就本能地陷入社交焦慮,不知該如何應對。
最後我們的文化本身就是含蓄內斂,不喜歡稱讚。如星悅所說,老外被誇了一般都回:謝謝!而中國人的標準答案則是:哪裡哪裡!
這一點北方的朋友可能體會更深。據說北京人從來不好好誇人,當他們真心覺得別人好的時候,會使用不字句,比如一個妹子很漂亮,北京人一定會說:這姑娘長得不醜。而如果一個妹子濃妝豔抹讓他們覺得沒眼看,他們反倒會說:你可真是太好看了!
在這種文化下,我們怎麼會心安理得地接受讚美呢?
「媽媽是超人」固然的的確確是句讚美,但我們真的不覺得它香。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從此閉口不言,而是放開胸懷去接受這些讚美,不要質疑它,不要害怕它。
正如太宰治說的:「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讓我們勇敢一點,不要被幸福所傷,更不要被讚美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