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人說生娃就像開盲盒,生出一個學霸的概率就相當於從卡池中抽出ssr的概率,簡直低到不行。但父母會輕易認輸嗎?顯然並不是,所以在孩子還在子宮裡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了。天生的不行,後天培養也一定要成才。不過即便是相同的教育資源,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出現很大的差距,學霸學渣的差距更是明顯。
到這裡,很多人會把差距的原因歸結於智商,要麼就是不努力。但也有很多智商相同,努力程度也一樣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是天差地別。但斯坦福教授羅爾·德偉克卻認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她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樂於挑戰,並積極地去提升自己。在這一類人看來,世界上的困難和應對,都是對自己的考驗,而所有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努力。完成那些挑戰,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但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智商都是一成不變的,世界則是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而組成的。所以,當智商和能力不如其他人時,自己就會被淘汰。
這兩種思想,相當於直白地剖析了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也就是動機和態度。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容易固步自封,窩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做其他的嘗試。但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經常會打破原有桎梏,敢於努力和創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以,後者更容易成為學霸,並越來越強。而前者即便成了學霸也只是暫時的,一碰到問題就很容易崩潰失敗。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1、挫折和困難不可少
不要以孩子年紀小,就去為他蕩平一切困難和挫折。德韋克教授說一些很小的幹預,能夠幫助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那是因為孩子不僅能從挫折、困難中總結經驗,還能過得成就感,讓他享受徵服困難的快感。
2、正確的讚揚和肯定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讚揚,實際上都是在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比如肯定他的智商和能力,卻不肯定他的努力。這就相當於給予他一個暗示:你很聰明,你能力很強,所以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跟努力不努力沒什麼關係。這會讓他們以為「恃才傲物」,認為自己很聰明,什麼都能迎刃而解,就會躲在自己的舒適圈不願意出去了。
父母應當誇讚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而不是天賦、智力。比如當他做出一道很難的數學題時,家長不應該用「你真聰明!你太棒了!」來誇獎他。而應該這麼誇獎:
「你碰到難題繼續鑽研的精神太棒了!」
「碰到困難不退縮,寶寶真厲害!」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智力上並沒有太大差距。他們差的東西,僅僅是思維而已。所以父母不一定要糾結於他們的智商,轉而去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更容易培養出一個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