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高低並不能用智商來衡量。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在很多人眼中,「學霸」是一個自帶光環的群體,其人生好像被開了「金手指」,天生腦袋聰明,看看書就能考第一。
而反觀學渣,無論再怎麼努力考試成績依舊不理想,於是大部分人將「學霸」與「學渣」的差距歸結到智商上,事實真是如此嗎?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1、學習習慣
正所謂習慣成自然,一個人如果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會在潛意識中做好相應的規劃,而這種秉性一旦得以形成,將有利於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學習的效率會高很多。
縱觀我們的周圍,也不難發現,大多數學霸除了腦袋聰明,做起事來往往也相當有條理。
而那些學渣往往學習習慣就稍微差了一些,而且多數都是「假努力」,看著在用心聽講和做筆記,但思緒早已飄到九霄雲外去了,注意力經常難以集中,學習成績自然也很難提升。
2、學習態度
對於「學霸」而言,他們能夠定下學習目標,並且嚴格要求自己,即使偶爾也會分心想要玩耍,可還是會要求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當天的任務,知道用一時的忍耐,去換取更有價值的未來。
而對於「學渣」來說,學習無疑是一件枯燥乏味難懂的事,甚至充斥著痛苦和煎熬。尤其是遇上自己不會的東西,總是忍不住想要退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敷衍態度,無疑是他們提高學習成績的最大障礙。
由此可見,尖子生和差生的最大區別並非智商,所以別再把娃學習不好的「鍋」甩給智商,而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在學習上取得明顯成就。
「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呢?」
「為什麼我家孩子成績一直上不去呢?」
「孩子什麼時候才會認真學習呢?」
……
這應該是不少家長的苦惱,其實你家孩子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為他們從心底裡排斥、厭惡學習,沒有自主學習力,只要解決好這兩點,他們的成績自然不會差。
上面這本書《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的88個細節》,或許能給家長一定的幫助,全篇針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思緒神遊天外,做作業不認真,字跡潦草,父母督促他學習時耍脾氣,遇到難題不會自己解決……
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給出88個具有實操性的建議,針對以上問題,引導父母從根源上識別問題的癥結,從心理、生活、學習等各方面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責任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書中的案例都來源於現實,通過生活中的普通事例和科學技巧,幫助父母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改變他們陷入被動的狀態,輕鬆讓孩子愛上學習,樂於學習。
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異,而正確的教育方式能讓他們學習更高效,走在同齡人前面,除了培養自主學習力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些問題也要注意。
1、複習和預習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提前把老師要講內容瀏覽一遍的習慣,聽課的效果會更好,反之理解和把握則會大打折扣。
其次,鞏固階段也十分重要,不少學生以為每天把作業寫完就萬事大吉了,很少會鞏固老師當天所講的內容,而真正的「學霸」明白複習和預習的重要性,並進行針對性地複習和預習,知識點往往會理解得更透徹,記得也更牢固。
2、學會記筆記
上課期間的45分鐘至關重要,所以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把老師說過的重點、難點記錄下來,但其實記筆記也大有學問。
很多學生在上課時若是只顧埋頭記筆記,但沒有真正去理解背後的含義,反而導致聽課質量降低,而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記錄的基礎上,還會歸納總結,用自己熟悉、常用的「圈、點、線」勾畫重點,然後課後整理筆記。
根據實驗表明:學生在上課時,若只單純的聽老師講而不記筆記,僅能掌握整節課內容的30%;
若是對老師講的內容一字不落地記則掌握50%;而在課堂上勾畫重要內容,記關鍵語句後課下整理的則掌握80%。
3、時間有規劃
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並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瞬間完成的,所以還是要讓孩子做好學習規劃,平衡好學習和玩耍的時間,這樣學習效率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