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人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

2020-12-14 懷古品文

談到中國歷史,不免為許許多多的英雄所感動。譬如衛青、霍去病、嶽飛、文天祥、于謙等等,這些人身上仿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他們不畏懼困難,不害怕危險,甚至於明知必死無疑還要前赴後繼地投身於國家和民族的大事當中去。所以,這才有了魯迅先生後面說的那樣一段話:

「我們從古以來,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書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人中的脊梁。」

譬如明朝于謙。在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敵人擄走之後,朝堂上下一片慌亂,大家似乎都變成了沒頭蒼蠅。其實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最關鍵的是要另立新君,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強勢表態。因為舊皇帝還沒有死,以臣子的身份立皇帝,這不等同於謀逆嗎?伴君如伴虎,何況是觸碰皇帝最禁忌的皇權呢?

但是于謙站了出來,他力主另立新君。這還不算什麼,等到戰事平定,他又冒天下之大不韙要求迎回明英宗。這時候大家都在拍新皇帝的馬屁,新皇帝也把于謙當作自己的肱骨之臣,于謙卻從明朝的臉面出發,要求迎回明英宗。這個行為,就是實打實的作死行為,果然,後來于謙死於兩位皇帝爭位當中。但正如他的詩作寫的那樣: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文天祥是另外一個家國情懷的代表人物。作為一個文官,文天祥後來大部分時間都是花時間在組織軍事力量抵抗蒙古鐵騎上面。而且,他是真正的屢敗屢戰,每次被敵人打敗打散之後又再一次鼓動民心振作起來再戰。最後,連宋朝的皇帝自己都投降了,他卻仍然不肯投降,寫下了名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即使是在精神極度匱乏的時刻,晚清時期,也不乏這樣的人。譬如譚嗣同在變法之後,明知留下來必死無疑,朋友也都通知他離開。但是譚嗣同拒絕了。在這場100多天的變法當中,譚嗣同深刻體會到了清朝的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變法可以解決了,但是人們卻都還不願意承認。於是他慷慨赴死,以自己的鮮血刺激民族決心,寫下了浩氣千古的遺言: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從古至今的中國人,具有那麼強烈的家國情懷呢?是什麼讓他們在國家和民族遭遇巨大的危險是,心甘情願並且慷慨激昂地走上赴死之路呢?他們難道不是肉體凡胎做成的,不曉得怕死嗎?當然不是的,英雄也是兩隻手兩條腿,人生肉長的,他們怎麼會不怕死呢?這裡面另有原因。

有的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愛國教育意識。不可否認,這也是這些人慷慨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並不是本質的原因。要說愛國教育,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愛國教育呢?有的國家甚至每次上課前都要宣誓效忠於自己的國家,但是真正要他們明知必死而主動去赴湯蹈火的,能有幾個人呢?

因為愛國教育沒有解釋出:為什麼中國人願意聽從愛國教育。譬如抗日戰爭時的「死」字旗,那時候的教育系統還沒有完全形成起來,為什麼那些人就會主動送自己的兒子上戰場並且囑咐他們一定要戰死呢?反之,很多外國人則會問:我愛自己的國家有多深取決於國家愛我有多深。

所以,這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的。為什麼外國人對於這種愛國教育會質疑呢?因為他們的國家是基於「社會契約論」而產生的。他們的思想家盧梭認為,國家本身就是一群人產生的契約,只有當大家都承認它的時候它才具有意義,;如果說人們都在契約上放棄了這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也就在意義上不存在了。

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中國有很多分裂時期,但是哪怕是分裂時期,哪些地方是「中國」,哪些地方不是中國,所有的中國人都可以分得很清楚。所以隋文帝善待陳叔寶,而朱元璋部隊陳友諒、張士誠的部下斬盡殺絕。這裡面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不是社會契約論而產生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國家。

我們經常對外自稱炎黃子孫,也就是說大家都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從血統上來說是來自於同一個祖先的。我們的國就是炎黃大家族,我們的家就是國下面的小分支。所以我們對於國家民族的命運才會如此在意,因為我們在血統上覺得自己都是一家人,所有有能力的人有義務去保護其他的家人,並且可以 為此赴湯蹈火。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CEO張勇致敬阿里親友:家國情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氣質
    CEO張勇致敬阿里親友:家國情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氣質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18-05-10 摘要:阿里日這天,CEO張勇致謝阿里家人:全家都在付出,阿里才得以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 38年前的老電影《牧馬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美國人永遠不會懂
    他似乎重獲新生,他內心那種家國情懷得到了徹底地升華!這種感情,正如艾青在詩中寫得那樣: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2,純潔的愛情:我看出來了,我遇上好人了。那個年代,長輩在晚輩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尊老是中國人的傳統,在一個家庭當中,只有晚輩對長輩有足夠的尊重,才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地產生。不管是長輩和晚輩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都是那份真誠和尊重。
  • 中鐵諾德的家國情懷
    李梓瑞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就來自那個叫做「家」的地方。    所以家國情懷很壯闊,卻也很具體。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災難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個家庭是脆弱的,但每個中國人的力量匯聚起來,方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一切都只為了打贏這場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
    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閱歷和經驗,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興趣、對國家的認同,引導學生爭做具有家國情懷的道德榜樣。 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中,我們也要特別注重全面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中,增強國家認同。同時,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國人,讓其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溯源】什麼是「家國情懷」•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後,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中國人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開始反省自身,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更新文化傳統。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
  • 「教書育人,報效祖國」——一位教育人的家國情懷
    晨曦菁英堂董事長任緒超強調說教書育人、報效祖國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有家國情懷,老師們自己愛自己的國家,才能更好和正確的培養教育學生。 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傳統美德,多或少、顯或隱而已。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飲水思源,國本不忘」的思想懵懂,清晰或者模糊而已。今天的我們能夠生逢盛世是何其的幸運,沒有共產黨哪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哪來的今天國人的幸福生活。或許有人會說幸福生活是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與國何幹?一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就完全可以作答。
  • 人間正道是滄桑與家國情懷
    與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國共兩黨歷史恩怨的電視劇相比,《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從來沒有說誰對誰錯,也沒有黑與白,有的只是中國人五千年傳承的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 ——「家國情懷」。正如電視劇第二十一集,楊立仁對英國人克拉克說:中國的家庭,和你們英國人不太一樣,尤其是本世紀初以來,中國人屢屢內亂、革命,各種各樣的思潮,薰陶著一個個傳統的中國家庭。於是,傳統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勢如洪水的家庭成員。讀四書五經長大的楊立仁,看重家庭和傳統,也擁有著最傳統的家國情懷。
  • 以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而家國情懷與文化自覺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歸宿與文化基礎。  回顧中華文明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統一幾乎成為世代中國人的共識。漢代的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北宋的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這種共識滲透在每一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理念當中,它來自於個人對客觀歷史的認知,也體現出了個人對國家共同體中維護其他同胞利益的責任感,更成為了中華文化中象徵著自強、自尊和自愛的集體文化基因,它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認同的要素,並且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使得個人經由國家最終又回歸個人的作為價值追求的家國體系。
  • 雙節同慶,濃濃家國情懷
    當中秋與國慶相遇,人倫親情與家國大愛相融,激發出濃濃的家國情懷。中秋、國慶,雙節相依。剛剛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大疫,中秋,本是合家團圓的佳節;國慶,則是國家的慶典——家與國,在2020年,以這樣的姿態同日相擁,意味深長……是的,我們和往年一樣,在這個黃金周裡出遊、聚餐、舉家賞月;和往年一樣,五星紅旗呼啦啦飄滿街巷。
  • 2020高考作文高頻考點——「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  主題速用 對接高考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的高考也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結合起來,把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以家國情懷涵養人格品行。如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材料再現不同時期青年的愛國行動,激勵當代青年奮勇接棒,引導考生抒寫心中的家國情懷。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愛國情懷」,材料中的「愛國」「獻身」等詞,直擊愛國情懷。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經反覆思考,「家國情懷」一詞突然湧現,用它代替「社會責任感」更具文學色彩和形式美感。通過各種形式徵求意見、討論研究,幾位關鍵人物對「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張豈之先生對「家國情懷」的高度肯定。2013年,張豈之先生3次應邀來天津大學。章程起草組向他請教,張先生不僅「拍手稱好」,還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 把家國情懷融入不懈奮鬥中(今日談)
    一張張美麗的圖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無不彰顯熾熱的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一體、家國同心,既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深層邏輯,也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內在支撐。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讓「家國」二字,時常在每個人心中迴蕩。「雖隔千裡,一江連心」「我們一起扛過這一次,我們是一家人」……家國情懷,始終是中國人心中鮮明的底色,始終是我們風雨無阻向前進的動力源泉。
  •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
    [摘要]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歷經多次磨難而不滅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 龍應臺的選擇性失明,是對家國情懷的故意無視
    龍應臺的選擇性失明,是對家國情懷的故意無視 2019年09月09日 09:1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她對暴行的選擇性失明,暴露出的是虛偽,更是對家國情懷的故意無視。  很多人一定記得多年前的網絡上,曾經流行過一句龍應臺的名言——「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筆者就是從這句話裡,第一次對自己曾經給予龍應臺的好感,產生了嚴重的質疑。每個中國人都明白的「家國一體,有國才能有家」的道理,很自然地會讓我想到:沒有大國的崛起,何談小民的尊嚴?
  • 2020年疫情作文熱點話題:家國情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疫情作文熱點話題:家國情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遠離危險是人的本能。然而,為了阻擊病魔,白衣天使與家逆行,堅守崗位、踐行職責;鐵路工作人員寫下「請戰書」,立下「疫情面前,我們就是堅固防線」的壯言;還有前後方那些忙碌的身影,或是父子、或是兄妹、或是夫妻,疫情發生後,奮不顧身投入工作崗位……「最美逆行者」的選擇源自責任與擔當,他們用現實的抉擇告訴大家,何為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
  •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小人物的價值觀取捨與家國情懷
    除此以外,為了能找回那種年代感,張譯與女主角任素汐特意查閱了那個年代的很多資料,包括當時的報紙等,就是為了在表演時能更好地把握角色。這是一個演員的對職業的敬畏與熱愛,沒有背後的這些付出,也就沒有這麼完美的效果呈現。
  • 作文素材: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名句集錦
    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融合為一,是古代志士仁人的宏願。07、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孟子》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在這裡,孟子解釋了天下、國、家、人的關係: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