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歷史,不免為許許多多的英雄所感動。譬如衛青、霍去病、嶽飛、文天祥、于謙等等,這些人身上仿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他們不畏懼困難,不害怕危險,甚至於明知必死無疑還要前赴後繼地投身於國家和民族的大事當中去。所以,這才有了魯迅先生後面說的那樣一段話:
「我們從古以來,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書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人中的脊梁。」
譬如明朝于謙。在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敵人擄走之後,朝堂上下一片慌亂,大家似乎都變成了沒頭蒼蠅。其實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最關鍵的是要另立新君,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強勢表態。因為舊皇帝還沒有死,以臣子的身份立皇帝,這不等同於謀逆嗎?伴君如伴虎,何況是觸碰皇帝最禁忌的皇權呢?
但是于謙站了出來,他力主另立新君。這還不算什麼,等到戰事平定,他又冒天下之大不韙要求迎回明英宗。這時候大家都在拍新皇帝的馬屁,新皇帝也把于謙當作自己的肱骨之臣,于謙卻從明朝的臉面出發,要求迎回明英宗。這個行為,就是實打實的作死行為,果然,後來于謙死於兩位皇帝爭位當中。但正如他的詩作寫的那樣: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文天祥是另外一個家國情懷的代表人物。作為一個文官,文天祥後來大部分時間都是花時間在組織軍事力量抵抗蒙古鐵騎上面。而且,他是真正的屢敗屢戰,每次被敵人打敗打散之後又再一次鼓動民心振作起來再戰。最後,連宋朝的皇帝自己都投降了,他卻仍然不肯投降,寫下了名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即使是在精神極度匱乏的時刻,晚清時期,也不乏這樣的人。譬如譚嗣同在變法之後,明知留下來必死無疑,朋友也都通知他離開。但是譚嗣同拒絕了。在這場100多天的變法當中,譚嗣同深刻體會到了清朝的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變法可以解決了,但是人們卻都還不願意承認。於是他慷慨赴死,以自己的鮮血刺激民族決心,寫下了浩氣千古的遺言: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從古至今的中國人,具有那麼強烈的家國情懷呢?是什麼讓他們在國家和民族遭遇巨大的危險是,心甘情願並且慷慨激昂地走上赴死之路呢?他們難道不是肉體凡胎做成的,不曉得怕死嗎?當然不是的,英雄也是兩隻手兩條腿,人生肉長的,他們怎麼會不怕死呢?這裡面另有原因。
有的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愛國教育意識。不可否認,這也是這些人慷慨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並不是本質的原因。要說愛國教育,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愛國教育呢?有的國家甚至每次上課前都要宣誓效忠於自己的國家,但是真正要他們明知必死而主動去赴湯蹈火的,能有幾個人呢?
因為愛國教育沒有解釋出:為什麼中國人願意聽從愛國教育。譬如抗日戰爭時的「死」字旗,那時候的教育系統還沒有完全形成起來,為什麼那些人就會主動送自己的兒子上戰場並且囑咐他們一定要戰死呢?反之,很多外國人則會問:我愛自己的國家有多深取決於國家愛我有多深。
所以,這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的。為什麼外國人對於這種愛國教育會質疑呢?因為他們的國家是基於「社會契約論」而產生的。他們的思想家盧梭認為,國家本身就是一群人產生的契約,只有當大家都承認它的時候它才具有意義,;如果說人們都在契約上放棄了這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也就在意義上不存在了。
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中國有很多分裂時期,但是哪怕是分裂時期,哪些地方是「中國」,哪些地方不是中國,所有的中國人都可以分得很清楚。所以隋文帝善待陳叔寶,而朱元璋部隊陳友諒、張士誠的部下斬盡殺絕。這裡面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不是社會契約論而產生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國家。
我們經常對外自稱炎黃子孫,也就是說大家都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從血統上來說是來自於同一個祖先的。我們的國就是炎黃大家族,我們的家就是國下面的小分支。所以我們對於國家民族的命運才會如此在意,因為我們在血統上覺得自己都是一家人,所有有能力的人有義務去保護其他的家人,並且可以 為此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