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學無止境」,無論知識如何淵博,也可能對某東西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完全不懂。我們要正確對待「無知」,要敢於承認自已的無知,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孔子雖然是個大學問家,但他也不是無事不曉的神,他也有搞不明白的問題:
孔子和他的學生離開魯國到齊國去,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在指手畫腳地爭論問題,兩小兒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辯論得十分激烈。
孔子覺得有趣,就走過去詢問兩個孩子:「你們在爭論什麼?」兩個小孩正爭得激烈,他們只瞥了孔子一眼,沒顧上答話,又繼續爭論起來。
孔子的學生子路生氣了。他大聲喝道:「你們兩個小毛孩,真沒禮貌,孔老夫子問你們話呢?還不快回答!」
兩小兒一聽,立刻停止了辯論,對孔子說:「噢,原來你就是有名的老夫子,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判一下對錯吧!」
高一點的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呢。我說早上近,正午遠,因為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得像一個小圓盤。誰都知道,同一物體近的時候看著大,遠的時候看著小的道理。可他偏說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矮一點的孩子不等他說完,就搶著說:「不對,他說的不對!早上太陽一點也不熱;可正午的太陽熱得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正說明早上太陽離我們遠,正午太陽離我們近嗎?"
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等他來裁決。孔子思考了老半天,覺他倆說的都有道理,自己實在說不清誰對誰錯、就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也搞不清楚,等我請教了更有學問的人後,再來答覆你們吧!」
「人家都說你是個大學問家,原來你也有搞不明白的問題呀!」兩個孩子說完笑著跑開了。孔子望著兩個小兒遠去的背影,十分感慨地說:「學無止境啊!」
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來不得半點兒虛假。孔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做個誠實的求學者,不以無知為恥,正視無知,虛心向別人求教,把無知變為有知,絕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一個人有能力、有淵博的知識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更加令人敬佩了。《論語》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要切記古賢的教海,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