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正確對待無知,敢於承認自己無知,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2020-12-16 歷史國學教堂

人們常說「學無止境」,無論知識如何淵博,也可能對某東西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完全不懂。我們要正確對待「無知」,要敢於承認自已的無知,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孔子雖然是個大學問家,但他也不是無事不曉的神,他也有搞不明白的問題:

孔子和他的學生離開魯國到齊國去,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在指手畫腳地爭論問題,兩小兒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辯論得十分激烈。

孔子覺得有趣,就走過去詢問兩個孩子:「你們在爭論什麼?」兩個小孩正爭得激烈,他們只瞥了孔子一眼,沒顧上答話,又繼續爭論起來。

孔子的學生子路生氣了。他大聲喝道:「你們兩個小毛孩,真沒禮貌,孔老夫子問你們話呢?還不快回答!」

兩小兒一聽,立刻停止了辯論,對孔子說:「噢,原來你就是有名的老夫子,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判一下對錯吧!」

高一點的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呢。我說早上近,正午遠,因為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得像一個小圓盤。誰都知道,同一物體近的時候看著大,遠的時候看著小的道理。可他偏說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矮一點的孩子不等他說完,就搶著說:「不對,他說的不對!早上太陽一點也不熱;可正午的太陽熱得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正說明早上太陽離我們遠,正午太陽離我們近嗎?"

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等他來裁決。孔子思考了老半天,覺他倆說的都有道理,自己實在說不清誰對誰錯、就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也搞不清楚,等我請教了更有學問的人後,再來答覆你們吧!」

「人家都說你是個大學問家,原來你也有搞不明白的問題呀!」兩個孩子說完笑著跑開了。孔子望著兩個小兒遠去的背影,十分感慨地說:「學無止境啊!」

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來不得半點兒虛假。孔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做個誠實的求學者,不以無知為恥,正視無知,虛心向別人求教,把無知變為有知,絕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一個人有能力、有淵博的知識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更加令人敬佩了。《論語》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要切記古賢的教海,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相關焦點

  • 承認自己無知,才是認知升級的關鍵
    當你有了更高的認知能力的時候,你就能夠讓自己的思考,決策,行動都更加符合當前和未來的現實環境。而提升認知能力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認知世界,不斷地構建和完善自身的價值觀體系,從而做出符合內心也能夠適應未來變化的正確選擇。
  • 家長承認自己的無知,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類似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筆者(超人爸爸)所寫本文的題目,也只是稍作修改。當時我看到的時候,忍不住一拍大腿,大喊:就是它,太對了!(想像中的,實際沒拍大腿,也沒喊,都是心理活動,大家想像一下這個畫面)。
  • 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有的人說想要改變,就要先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效的改變,想要擺脫自己的無知,就要先承認自己的無知。可是一個人承認自己的失敗真的挺難的,如果真的可以完全看清自己,並且做到改變,也就離成功不遠了吧!每個人大多數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好像已經是條件反射,就像是發生一件事,第一反應就是:不應該啊,不是我的問題吧,已經成為口頭禪,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會打臉的,因為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疏忽,久而久之,我現在知道了,先自查,不是自己的問題,再往下查找原因,這樣也可以讓自己說的話站住腳,不要到頭來落到自己頭上。
  • 做人切莫不懂裝懂,否則不僅顯得自己愚蠢,還會讓事業受阻
    所以孔子教導他,一個人要平實,對學問要認真謹鎮,不要不懂裝懂,那樣不僅會讓自己顯得愚蠢,還會讓事業受阻。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是為學最基本的準則,它要求在面對學識的時候,知道就是知道,如果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要敢於說出來。一個敢於說「不知道」的人,無疑是一個有真學問、真智慧、真氣魄的人。
  • 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在人類生命的發展史中,人們積累了漫如長河的文明,構建了燦若星空的文化,但若將其置於地球生命的成長,或放置於浩瀚的宇宙,卻顯得及其有限。
  • 「無知」者無畏
    愛因斯坦作為相對論的創立者,他在物理學上的造詣和貢獻鮮有人能比,正因為他對物理學深刻的掌握和研究,他畢生付出精力和心血的物理學的「圓圈」越大,他接觸到知識空白的領域也就越多,他就越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和無知。這是一個看似荒謬實則深刻的真理。古希臘哲學家芝諾也說過:「……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的長,因而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大。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知識的原因。」
  • 職場小故事: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不懂裝懂
    子公司的負責人不知道從哪裡請來一個大神級別的經理,會採購、懂運營、精通市場、擅長招商,對於人力資源那也是精通,沒來之前就要求公司提供酒店式公寓,每周正常休息日之外還要有半天的探親假,經過三次溝通洽談,勉強不要那半天假裡,但是公寓還是要有的,看著子公司負責人的面子上忍了,「給」。
  • 承認無知的重要性:我們發明了火藥,別人卻用火藥發明了武器
    系列閱讀——《人類簡史》(4)完結1·人類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人類徵服其他動物成為食物鏈頂端以後,在很長的時間長河裡,都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包括一切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可以由神話和宗教,為自己開脫。可是後來,科學和數學的發展,人類才漸漸承認自己對整個世界的無知。然後慢慢開始從宗教和神話的信仰裡,剝離出一部分人開始研究未知的世界。農業革命以後的又一次,人類大進步,可以說正是因為人類終於承認了自己的無知!
  • 越無知,優越感越強
    他們往往依賴於腦海中寥寥無幾的理論,見人就誇誇其談,做著自以為是的決策,沉溺在公司提供的溫室裡洋洋得意,以各種藉口推脫自己的無知與無能,最後,只會讓周圍的人,寧可揮起袖子自己單幹,也不想在後腿上綁這麼個龐然大物。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有疑問:無知的他們,優越感從哪裡來?
  • 我們終歸要學會,與「無知」共處
    大多數人仔細想想,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最多只能根據部分的、片段的已知信息來做出階段性的判斷。人類永遠無法做到知曉一切,想清楚一切,並做出永遠正確的判斷。在此意義上,所有的思考與選擇都是片面的。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無力,或許也有更多人並不同意。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思考下:我們是否真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 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呢?
    另外一種真相一個人有自己的夢想、理想、目標是真的。這種想像出來的思想「產品」是他的真相嗎?是的。所不同的僅僅是這種事物不是我們原來認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形態罷了,搞清楚人生的真相,有利於我們作出正確的人生決策,有利於防止因為無知而帶來的傷害。
  • 網際網路讓我們全知全能?不,其實我們是無知的
    只有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在面對爭論和衝突時多一份謙卑,才更有利於我們與他人進行良好的社會協作。在這本書中我們會清晰的感受到其實自己掌握的知識,僅僅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https://unsplash.com/photos/-dQ_JrYnISY對於我們而言,無知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狀態。
  • 心理學家: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聰明
    無知者無畏的人,對某個領域只是一知半解,卻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未知都是「不需要知道」的東西。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結論。簡單說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很聰明。
  • 不要讓自己的「無知」毀掉自己
    我們之所以這麼貧窮而不富足,其實根源都來自於我們的無知,由於無知而導致我們的一切行為最終沒有任何效用,所有消耗能量的轉化都無法帶來理想的結果,最後貧者只會變得愈加貧窮和匱乏;我們面對外部無常的變化,要學會緊緊跟隨世界的發展步伐,努力的去學習和適應新的進步知識,積極主動的擁抱這些外在無常的變化,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既然沒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那就讓自己緊緊跟隨著世界去改變自己。
  • 無知不可怕,強調無知有理才可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走讀生日記,ID:zouduab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標題這句話可以用來新解『無知者無畏』,但不可以用來解釋『無知者無罪』。那個報復社會的司機,可恨,卻也讓人同情。至少我為他感到遺憾,他最後的力量用錯了地方。
  • 張檬髮長文承認插足:愛本無錯,錯在無知與無畏!
    張檬髮長文承認插足:愛本無錯,錯在無知與無畏!張檬在文章中稱:「我為自己為愛的年少無知與年少輕狂感到無比的懊惱,更為無心曾經對劉雨欣女士及其家人造成過的傷害,表示無比懺悔。」張檬還表示:「一直想當面對劉雨欣說聲抱歉但自己沒有機會。」對於整容的質疑,張檬在文章跳到:「原本以為,取出了那些假體,能夠重新做回那個自己。」算正面承認自己整容。
  • 最聰明的人,一定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他講過一個故事,來證明為什麼越是智者,就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有一次,芝諾的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我們假設圓圈內部面積代表的是已知的知識,圓圈外部面積所代表的是未知的知識,而組成這個圓圈的曲線,代表我們對未知知識的認知,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們對自己未知部分的基礎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 孔子告訴我們,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樣處理呢
    其實早在幾千年之前,孔子在教導他的弟子的時候就已經告訴過我們:明白的事情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不明白,要坦率的承認,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這來自於論語中孔子和仲由的一次對話,是孔子對仲由的教導。而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在生活中,我們總難以說出自己不知道這樣話,總要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要強加訴說,結果卻讓自己處於了更加尷尬的境地。
  • 亞瑪謝的一生,都在向我們證明無知是一種罪
    今天是2020年6月10日,我們今天所要讀的經文是列王記下13--14章;哥林多後書第13章。我們今天的靈修分享來源於列王記下14章,所要分享的主要內容是——人一切的罪惡都是源於無知,人若要成為聖潔,就是努力脫離無知,得著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