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攻堅戰,展現出河南省對治理大氣汙染的堅定決心。一個個「軍令狀」,把河南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推向高潮。
7月初,中原大地吹響了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河南省7個廳局、18個地市政府「一把手」就環保問題向省委、省政府遞交了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立下了「軍令狀」,向大氣汙染宣戰。
出臺「1+6+7」體系「這次開展大氣汙染防治,絕不只停留在口號上、會議上,而是真正落實到行動上、措施上。」河南省環保廳大氣處處長陶冶告訴記者。
7月4號召開的河南省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動員會議,印發了開展大氣汙染攻堅戰的1個意見、6項制度和7個專項方案(以下簡稱「1+6+7」),明確細化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具體目標、詳細措施,以及考核標準。
2016年,河南全省PM10年均濃度要達到115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濃度達到78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達到190天以上;2017年,全省PM10年均濃度達到108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濃度達到74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達到200天以上,全面完成國務院《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終期考核目標要求。
鄭州市到2017年底,要退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由好到差排序後10名。
河南省針對揚塵、工業大氣、燃煤、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及治理機動車汙染、秸稈禁燒、重汙染天氣應急應對7個方面,分別制定了攻堅方案,並把任務細化到7個部門,即河南省環保廳、公安廳、農業廳、水利廳、交通廳、商務廳、住建廳。以環保廳為主,其他廳為輔, 抽調38人作為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司令部」,以「戰報」的形式,每天一期,實時公布大氣汙染防治的最新信息,真正形成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共同應對大氣汙染。
河南省將對大氣汙染防治進行考核,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及相關省直部門和連續5次排名後10位的其他縣(市),實施 「一票否決」,由河南省大氣汙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會同組織部門、監察機關等約談市(縣)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負責人,提出整改意見,暫停這一地區新增大氣汙染物排放建設項目(民生項目與節能減排項目除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
對終期考核不合格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除暫停這一地區所有新增大氣汙染物排放建設項目(民生項目與節能減排項目除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外,加大問責力度,必要時由省政府領導約談省轄市、縣(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
對大氣汙染嚴重,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惡化的地方,按照《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追究當地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及其他有關領導成員責任。
納入京津冀統一預警環境保護部近日致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求7省(區市)做好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統一預警空氣汙染分級標準。其中提到,河南省鄭州市、新鄉市、鶴壁市、安陽市、焦作市等傳輸通道城市,按照這一標準組織開展預案修訂。
這也對河南省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鄭州、新鄉、焦作、鶴壁、安陽5市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河南省指出,這5個市除了要達到省定目標外,還要完成國家下達保首都北京的空氣品質改善任務,PM10、PM2.5濃度要降低20%。
據悉,這5個市在加強燃煤散燒汙染控制方面,積極推行集中供熱,力爭城市建成區及縣城集中供熱率提高到80%以上;在集中供熱不能覆蓋的區域實施電力、天然氣替代散煤工程;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在全市範圍內加嚴分散燃煤設施的限制性、禁止性環保措施。並且各市在全市範圍內完成10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
同時,河南省也鼓勵其他大氣汙染嚴重的城市參照實行傳輸通道城市的做法,共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千人計劃查汙染揚塵汙染來源中,建設施工揚塵尤其令人頭疼。據了解,目前鄭州施工工地約有1.4萬個,施工工地揚塵問題比較突出。沙石裸露、防塵措施不到位、建築垃圾違規清運等,成為產生揚塵的重要原因,拖住了空氣品質改善的「後腿」。
據了解,為了嚴肅整治渣土車和施工場地揚塵問題,河南省委、省政府實施「千人計劃」,專門從警察幹部學院抽調了1000名學員,作為志願者,和公安廳相互配合,到各個揚塵重汙染區晝夜值班,監管揚塵治理,做到現場查處、當場處罰。
同時,河南省要求,工地必須做到「六個百分百」,即施工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衝洗;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拆遷工地100%溼法作業;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
「作為國企,在響應大氣汙染攻堅戰方面,我們有義務也應當承擔這份社會責任,積極配合治理工地揚塵問題,這也是一種擔當。」 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以下簡稱中建七局)高新區賈莊棚戶區改造工程支部書記王勝明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一項目綠地率為30%左右,場內種植了桂花、香樟等綠色植物,使其成為綠草如茵的花園式工地。
「看到藍天白雲,我們的心情也好了,工作熱情也就提高了。」施工場地工人告訴記者。
據悉,為了貫徹「六個百分百」要求,在項目開工之前,施工單位就對揚塵治理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構建起揚塵治理管理體系,把治理揚塵同績效聯繫起來,提升管理防治揚塵汙染的積極性。工地安裝自動噴淋系統、塔吊噴淋系統,還自製了適用於工地現場的灑水車,並安裝了PM2.5實時監測系統。把防治揚塵工作常態化,讓治理揚塵汙染深入每一個工人心中,這處工地也成為揚塵整治示範工地。
「我們同項目經理籤訂責任狀,把治理揚塵汙染作為工地日常施工的一部分,自我加壓,自我考核,我們代表國企,配合政府防治大氣汙染,同時也是履行一份社會責任。」王勝明說。
鼓勵公眾參與監督「之前的鄭州,空氣中總是瀰漫著焦糊味,空氣品質特別不好,但近半年的鄭州,很少出現煙霧瀰漫的情況,更沒有焚燒秸稈的刺鼻氣味。」鄭州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
「攻堅戰打響以來,陸續有市民參與進來,對環境汙染問題進行舉報,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陶冶說,「同時還鼓勵民眾環保出行,出門多乘坐公共運輸,讓市民和我們一起參與到保衛大氣環境的行動中來。」
「自攻堅戰打響以來,報紙、網絡等媒體關注度持續上升,使人們對大氣汙染防治的認識空前提高。河南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已初現成效,但總體任務依然艱巨。」河南省環保廳副廳長焦飛告訴記者。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參與治理大氣汙染,政府更加注重宣傳引導,做到信息公開。對於舉報環境汙染,查證屬實的民眾,將進行500元以內的經濟獎勵。
據介紹,攻堅戰以來,每天的「戰報」都可以在網上直接查閱,實時監督。並且定期向社會公布環境空氣品質狀況和重點治理任務完成情況,還在各地市主要媒體上及時發布大氣汙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刊登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政策措施宣傳解讀,讓廣大群眾充分了解、理解和支持大氣汙染治理,凝聚政府引導、企業行動、公眾參與、社會共治的強大合力,形成「同呼吸、共命運」的良好氛圍。
河南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氣汙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但是,作為防治大氣汙染的一員,看到大氣汙染得到控制,空氣品質得到改善,這就是我們「戰鬥」的意義。
新聞特寫「晚上10點,所有隊員都必須到大門口集合。我們的時間很緊迫,晚飯還沒吃的就在車上解決。」7月21日晚,河南省環境保護委員會第二綜合環保督查組組長劉暉告訴他的隊員們。
記者近日跟隨一路督查隊員見證了這次現場記錄執法的過程。
10點整,所有隊員整裝待發,沒有一人缺席。在夜色中行駛了約半個小時,督查組來到了鄭州市航空新區四港聯動大道。
「發現什麼情況了嗎?有沒有不經衝洗就上路的渣土車?眼睛都擦亮一些,困了就捏自己一把,千萬不能放過每一輛違法車輛。」劉輝說。
「報告組長,在東風東路和平安大道交叉口道路施工現場,發現有工地在施工,請指示。」
「在群裡通知其他隊員,全部出動。」劉輝說。
劉輝告訴記者:「我們使用微信視頻會議、微信查崗、微信視頻辦公,每一組巡查隊員都通過微信定位來實時共享位置,我們能清楚快速地知道每一組隊員的實時位置,以便及時趕到,督查揚塵汙染問題。」
來到問題施工工地門口,巡查隊員身穿正裝,胸前懸掛身份名牌敲開工地大門,亮明身份後進入工地巡查。不久,巡查隊員發現工地有一處疑似在現場攪拌作業。
「你們工地不了解『兩個禁止』嗎?不知道工地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禁止現場配置砂漿嗎?像這樣施工,揚塵能不嚴重嗎?」劉輝說。
像這樣督查的畫面,每天都在上演。晚上9點準備,10點整裝到崗,凌晨戶外巡查,車上用餐,堅守到深夜。這是河南省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以來,環境保護委員會督查組人員的真實寫照。
「渣土車和物料運輸車最容易造成揚塵汙染,是藍天白雲的『死對頭』。夜間則是集中整治渣土車和物料運輸車的最好時機。像這樣每天不分晝夜工作到凌晨已經3個多月了,很多隊員許久都沒有回家了。但為了更好的大氣環境,我們都覺得這是有意義的工作,這樣想也就更有幹勁了。」劉輝說。
聽聽市長怎麼說?,這一次我們是下定決心,堅決不手軟。堅決做到四個不放過,汙染大氣環境的問題和因素、疑點查不清不放過,不處理不放過,不整改不放過,不消化不放過。對失職的堅決追責。
新鄉市市長王登喜新鄉市PM10和PM2.5在全省排名都是倒數第二,新鄉環境質量惡化速度之快、惡化程度之重、環境惡化的影響之大確實讓人非常震驚。我們將不講條件,不講價錢,不打折扣,確保決戰決勝。
焦作市市長徐衣顯焦作老工業企業佔相當大的比例,我們不僅要普遍治理,還要搬遷一批,轉產一批,關閉一批。去年下半年以來,焦作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把經濟和環保雙壓力變成雙提升。
平頂山市市長張國偉平頂山過去是煤城,城市過去到處是拉煤車,現在城裡的電廠用地下皮帶運輸,遠程的用鐵路運輸。下一步要細化措施,要深入進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安陽市市長王新偉安陽關掉了573家企業。今年上半年,安陽市優良天數達到了第八名。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下定決心,只要採取強硬的措施,安陽有信心把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做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