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的智慧包容世界

2021-02-08 tan

 提示:點擊上方"tan"免費關注 公眾號ttsd168

"談天說地"微雜誌-給您品味的圖文音樂雜誌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一個小和尚的故事。


這個小和尚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還算比較自信。聰明人當然願意和聰明人交流,那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而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每每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常常把一句「你怎麼還不明白?你豬腦袋啊」掛在嘴邊。


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經歷讓他改變了看法。


這一天柴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點水,洗一把臉。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裡的一隻小猴,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


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也確實是很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給小和尚拿了過來。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裡說著「汗巾、汗巾」。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幹!」看著小強一幅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


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方丈。於是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


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應該?什麼又叫做應該呢?首先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又不一樣。遇到一燈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勞;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過錯。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裡,低頭不說話了。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裡感受卻又如何?」


小和尚慚愧地說:「師父,我知道我的錯了。」方丈卻搖頭道:「不,其實你最大的錯,卻並不在於此。」小和尚睜大了雙眼問:「那我的錯在哪裡呢?」


方丈說:「錯在你沒有學著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覺得,自己似乎就要領會到一些什麼東西了,於是連忙磕頭說:「和尚慈悲,求師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細想一想,同樣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為什麼你對師弟就會發怒,對小強就會開懷大笑?他們是相同的,而變化的是你自己。所以問題並不出在他們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對小強發怒,是因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錯誤。而你師弟他們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們是同一個檔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們的錯誤。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師弟們的錯誤,他會發怒嗎?他當然不會,因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試著用佛的眼光去觀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憐憫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相關焦點

  • 高層次的人,用這三點包容別人,成就海納百川的人生智慧
    人生犯錯在所難免,尤其是當別人的過錯,給自己帶來煩惱的時候,如縈繞在心頭的夢魘,讓人揮之不去,如何克服這種問題,不如看看古人的智慧,如何用這三種心理,去容忍別人的過錯,做到海納百川的度量,達到人生的更高級層次。
  • 佛的世界,如此不可思議!
    佛的境界不可思議,我們理解不到,測量不來,只能信仰。佛的境界,往往就是這四個字——不可思議。經典上說,佛講法之前,常常先放光一照,普照十方世界,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語言就有阻隔。
  • 智慧禪雨:【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南懷瑾】
    且聽聽南老如何開示學佛之路。  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學佛久了以後,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語,這就是學佛不通。  大乘菩薩學通了的,嘴裡沒有這些術語。
  • 包容不等於懦弱,更非藏汙納垢:這樣的作文,怎麼好意思給滿分?(三)
    包容不等於懦弱,更非藏汙納垢。這篇以「包容」為題的作文,讀起來,怎麼都像是一個得道高僧或者看透紅塵的智者,絮絮叨叨給閱卷老師講人生智慧。請看這段:「其實天很藍,陰雲終要散;其實海不遠,此岸連彼岸;其實草很綠,萬物皆自然。」這是一種頓悟後的清醒,一种放下後的達觀,語詞間透露出老莊式的與世無爭和屈原式的舉世皆醉唯我獨醒。
  • 佛說: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聰明,最智慧,看你身邊佔幾個?
    佛說: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聰明,最智慧,你知道是哪一種,看你身邊有幾人?生活中,我們經常有說誰有智慧,誰最聰明。有人說聰明不是智慧,智慧一定擁有聰明。因為聰明者智商高,是在腦裡;智慧有靈性在「心」,腦從心而感發,而心涵藏一切。
  • 華嚴富貴在這裡 色華慧妙佛世界
    十菩薩從十色世界來,分別為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薝蔔華色世界、優缽羅華色世界、金色世界、寶色世界、金剛色世界、玻璃色世界、平等色世界。從十佛修行,即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威儀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勝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觀察智佛。
  • 有人說要包容,若是沒有智慧,只是一味包容,這在世俗叫做爛好人
    《無量義經》一直提醒我們的心,心情靜,智慧就生。所以《無量義經》這麼說:「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也是要跟我們說,智慧如何產生穩定。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智慧,就是無法安定下來,所以有時候我們對道理,事事都了解,只是有時候就是無明,無法體會人、事、物在理的裡面。我們智慧要真正的恬靜,才能淡泊,心情才能靜。「智恬」是智清淨恬安的意思。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1,心即是佛。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人如果過於拘泥於佛,反而會影響開悟,成了智慧的障礙,造成心理負擔。佛學中的「參」字含義很多,比如參悟,參話頭,其中就包括了體會、觀察、揣摩、研究、觀照、靜思等對人的綜合思維其作用的感官因素。
  • 佛理智慧:學佛要有『平等心』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們學佛不要因為他稱讚我,或是誹謗我,就分別這是我的親家,那是我的冤家。我們不要有冤親之分,要一視同仁,大家都是佛。這是大丈夫氣概。成佛的心量要虛空一樣廣大,能容納萬物。我們要不分別冤親,我們的心是平等的。為什麼呢?因為心無相,大家都是佛,所以是平等的。但心一有相,就不平等了,就有男女相,善惡相之分了。佛的心是平等的。
  • 「佛」是種澄靜的智慧,儘早參悟這件事,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
    正所謂:只要心釋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釋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還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在如今的時代,許多人處處燒香、四處找菩薩、八方尋佛,以此希望早日悟得佛學真諦,能夠受到佛菩薩的保佑,殊不知,「佛」是一種澄靜的智慧,一種明亮的作為,不是燒香磕頭就能得到的。願你參悟這件事,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
  • 如何正確的佛前供花以及供花功德利益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前供花,可以得到利益,可是具體的有哪些,很多人回答不出來,甚至合理如法的佛前供養,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佛前供花,不是捧著花,放到供桌上,就完事了,要發願要回向,不然的話就不算一個完整的鮮花供養。
  • 第三屆「會包容、善欣賞」智慧學生評比之網絡投票(2)
    在第一屆「能自理、善自護」、第二屆「敢質疑、善思辨」智慧學生成功評選的基礎上,本年度我們繼續開展第三屆「會包容、善欣賞」智慧學生評比。通過第一階段的班級海選各班評選出4名校級「會包容、善欣賞」智慧學生,第二階段將推選出的校級智慧學生的智慧故事發布在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根據網絡投票各評選出20名「十佳『會包容』智慧學生」、「十佳『善欣賞』智慧學生」候選人。
  • 五方佛一覽表,常拜五方佛多福祿智慧
    一些遼金時期的古剎大寺,在大雄寶殿或毗盧殿內供奉五佛或七佛為殿內主尊,如大同華嚴寺、泉州開元寺、北京法源寺都供奉密宗五方佛,而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交城玄中寺則供過去七佛。關於七佛的布置較為少見,這裡對於相對比較常見的五佛略加解釋。
  • 佛學心得分享:世界本空,無來無去,不思善惡,得佛真義
    塵世之人甘願忍受世間煩惱的驅使和奴役,因此,修行才不得不以禪定入手,用佛法中的智慧,讓他們安頓心靈,不再去向外追求那些浮華的富貴煙雲。如果能明白此理,就是佛。明白了此理,也就開啟了佛的知見。佛陀很早就規勸世人,要學會在自己心中,時時洞見佛的知見。
  • 包容,不等同於包庇
    「包容」二字聽起來很美,做起來卻很難。我們時常聽到有人為人和善包容什麼事情都能忍受,比如「唾面自乾」這個典故裡就說,即使有人把唾沫吐到了自己的臉上也不要用手去擦拭,而要讓它自己在臉上幹掉。這是何等的忍功和包容心!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如此。因為人天生就是容易憤怒的,憤怒本身就是人類的自衛方式的一種,也正因為憤怒是自衛的本能反應,所以鍛鍊包容心才成了大修為。
  • 「佛系」用日語怎麼說?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佛系」用日語怎麼說。首先,我們要知道「佛」一詞在日文中的表達為「仏(ぶつ)」或者「仏(ほとけ)」,而「~系」在日文中則也是「~系(けい)」。那我們在日語中都會怎麼形容佛系的人呢?「穏(おだ)やかな」可以翻譯成:平穩的、平靜的、安詳的、圓滿的……妥妥的佛系形容詞。
  • 淨土法門:清淨心生智慧
    對於物質追求的希望,就是名利,名利首先放下;然後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每個人都有,是從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妄心流露出來的是煩惱,真心流露出來的是智慧。有很多人做錯事情,不是沒有原因,都是書念得太少,名利心太重,都發生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原諒,幫助他進入聖賢,他覺悟了,自然就放下了。丟掉名利心就是丟掉煩惱。把清淨心養出來就是智慧。
  • 六趣眾生.無量無邊.佛以神力.常隨不舍.|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455為大法王。如日普照。為世福田。具大威德。於一切世間。普現化身。放智慧光。悉令開悟。欲令眾生。知佛具足無邊功德。以無礙繒。系頂受位。隨順世間。方便開導。以智慧手。安慰眾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佛為大法王,好像太陽普照大地萬物,作為世間的良福田,具足大威德。
  • 佛說人生經典語錄,分享一些感悟人生的經典哲理句子
    佛說人生道理: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佛說人生道理: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職責。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職責。佛說人生道理:誠實的應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汙點,不好欺騙你自我。
  •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更多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放不下期盼的紅塵,放棄不了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被心所累。我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事情,心態平和了,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