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便異常的人
大便的性質和人的飲食、健康有極大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平時大便正常,排便時間比較固定,突然出現大便的時間不穩定,經常出現交替性的便秘以及腹瀉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為腸道裡面出現了癌細胞,這些癌細胞正在迅速繁殖導致腸道受損引起排便習慣變化。
有時候還會使人出現裡急後重的情況正是直腸受到刺激的表現,當腸道裡面長出大量的腫瘤就會使腸管被堵塞使大便變得比較細,排起便來也會感覺非常吃力。
二、腹部不適,有包塊
腸道裡面出現癌細胞之後就會不停地受到癌細胞的刺激,就會使人感覺到腹脹腹部疼痛,尤其是在吃了東西之後,腸道受到食物以及癌細胞的雙重刺激使症狀更加明顯,結腸癌的患者還會有可能摸到肚子下方有質地堅硬的包塊,摸到的時候不痛不癢,無法用手推動。
三、便血、黑便
看到大便帶血的情況第一反應就是痔瘡破裂或者肛裂,但是只要細細觀察也就可以明確區分消化系統出血以及痔瘡出血的區別。
如果只是大便表面有血,就是痔瘡出血,如果大便裡面也有血或者大便的顏色發黑那就意味著腸道出血。
比如直腸癌以及乙狀結腸癌就會引起鮮血便,升結腸癌、降結腸癌會因為腫瘤離肛門比較遠,會引起大便發黑。
四、直系親屬有結腸癌患者
直系親屬裡面有腸癌患者,那麼後代患上腸癌的機率會比正常人高三、四倍。
腸癌患者的子孫就是這種疾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在該親屬發病年齡的基礎上提前十年進行腸鏡檢查,比如父母50歲發現患了腸癌,那麼他們的子女就要在40歲進行檢查,並且要注意平時飲食、作息,積極地預防腸癌發生。
五、曾經患過大腸腺瘤
大腸腺瘤的患者即使接受手術治療之後也要引起重視,因為這是一種極其容易癌變的疾病,如果在手術的時候沒有將腺瘤完全切除就有可能引起癌變,而且這類患者的腸道本來就比較弱,更加容易受到癌細胞的侵犯。
六、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與大腸癌關係非常密切的疾病,這類患者患上大腸癌的風險非常高。在確診為慢性潰瘍性腸炎的患者多半會在五、六年之後發生癌變,在此之間患者要每年定期到醫院做腸鏡檢查,如果發現腸癌就可以及時治療。
以上六種人要提高對腸癌的防範意識,腸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大多數早期發現腸癌的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可以使生存時間有效延長,如果病情發展到晚期,那麼治療起來不僅特別麻煩,對患者的創傷也比較大,生存率也會大大下降。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