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應試教育如何扼殺男孩

2020-12-11 網易探索

重視語言表達和機械記憶的教育模式,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讓中國的男孩們必須拋棄自己「男子氣」,老老實實的坐在教室啃書本。因為如果不這樣,他們就必然被主流的教育體制淘汰。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教育成了這幾天最牽動人們神經的新聞點。多數時候,各區域間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制度和沉重的學業負擔都是人們議論的主要話題。但中國的現行教育體制頑疾遠不止於此,5月底《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中國中學生:陰盛陽衰》的文章就挑明了這一點。現行的教育體制重視語言表達和機械記憶,往往需要耐心安靜的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男孩「好動」的天性。男孩要麼壓抑自己去適應教育體制,要麼出局。

現行教育體制讓男孩吃虧:「陰盛陽衰」成了中國學校通病

5月底,《紐約時報》以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中男孩受到壓抑為主題做了一個專題報導。該報導中採訪了一些來自上海的學生和老師。接受採訪的男學生這樣形容自己的每天的生活:「我沒有時間去做其他男孩喜歡做的事情——參加體育活動或打遊戲,或者在外跑步——我每天必須至少學習15個小時,每周7天,幾乎天天如此。」而其他男同學也與他有同樣的感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憎恨學校,也憎恨他們的女同學,因為這些女同學比他們「聰明」,老師們也更喜歡她們。「在學校裡,我覺得老師們總是在鼓勵女生,而不是男生,」,「他們說女孩子總是學習更用功,作業也寫的認真,男孩子總是又淘氣,又愛吵鬧,還經常製造麻煩。我認為男孩受到壓抑。」

上海一所高中的外籍教師Mark Kurban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坦白地講,我們大家觀察得出的結論都是:這裡的男孩的表現似乎不像男孩,就是不像。學校裡的的大部分頂尖學生都是女生。」

上海的這些個例,是典型而且普遍的。在中國的各個學校都有存在,數據也能證明這種「陰盛陽衰」。 根據「中國青年與兒童研究協會」研究人員2010年出版的《拯救男孩》一書,中國女孩子在高考入學考試的成績超過了男孩,更容易上大學,容易得到更多的獎學金。在2006年到2007年5萬個獲得全國獎學金的學生中,只有17458個由男生獲得。在中國重慶對6539名學生做的調查中,女孩在語文、英語、政治、數學及生物課程上的考試成績高於男孩。在2008年北京面試推薦高中入學中,女孩得到的推薦比男孩多,有的地方比例高達2:1。浙江省的一項研究也表明,60%的小學生認為女孩比男孩聰明。而根據2008年的高考數據,高考「狀元」裡,男生僅佔39.7%,女生則超過了60%。

高考只是男生從小學到大學全面落後於女生的一個縮影。在小學階段,根據來自北京(2008),廣東(2007),上海(2004)和湖南(2004)的調查,在班級中,成績最好的25%的學生中女生顯著多於男生,而在成績最差的的25%的學生中,男生顯著多於女生,而且在語文和數學這兩門科目上,女生的平均成績也顯著高於男生。在中學階段,重慶2002年對將近6500名學生的會考成績做了統計,發現男生的平均分低於女生超過8分;而且女生的優勢科目有6門(政治,語文,數學,歷史,英語和生物),男生的優勢科目只有三門(地理,化學和物理)。到了大學階段還是如此,2005年的一項面向全國34 所大學的調查表明,班級中,成績排名靠前的女生多於男生, 排名靠後的則男生更多。

重記憶拼速度的中國應試教育,讓男孩在教育中處於劣勢

前文提到了,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中女孩兒的優勢科目是男孩兒的兩倍。而這種優勢很大程度就是源自男孩和女孩在體質上的差異。女孩更擅長記憶和語言,而且男孩兒的智力發育還要遲於女孩,這些都導致男孩劣勢的原因。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裡曾就男女大腦功能差異問題做過一系列實驗,分析語言性和動作性兩部分。結果是:在方向和位置的辨識、圖形的組合等方面,男性要優於女性;而在語言表達才能、記憶力和人際關係處理上,女性要優於男性。其中女孩的優勢在應試教育中適用範圍更廣,而男孩的優勢則在多數科目裡都沒有作用。

而且在這些能力上,由於男孩兒發育晚於女孩,這些劣勢被進一步加劇。英國學者Geoff Harman 的量化研究指出,在11歲時,男孩口語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育水平分別比女孩晚11、12和6個月。研究還表明,在自制力和言語發展上,男孩的落後尤為突出。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卻沒有估計這些差異。

《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國中學生:陰盛陽衰》的分析認為,中國男孩學習表現不佳的問題與教育體制直接相關,這個體制嚴重依賴死記硬背,剝奪了男孩們喜歡喧鬧、活潑而富有好奇心的天性。人們期望男孩也坐下來,連續數小時集中精力背誦——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些技能在生活早期女孩強於男孩。

男孩的「男子氣」在應試教育中也成了劣勢

很多男孩「男子氣」的特質,在應試教育中也成了劣勢。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危險,他指出:傳統教育觀中,身體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變成一種「學習」的幹擾。它使身體活動被認為和精神活動毫無關係,它使人分心,是應該和它鬥爭的壞事。學生有一個身體,他把身體和心智一起帶到學校。他的身體不可避免的是精力的源泉;這個身體必須有所作為。但是,學生的身體活動,並沒有用來從事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的作業,卻被視為令人蹙額的東西。學生應該「專心」做功課,身體活動卻引導學生遠離功課,它們是學生調皮淘氣的根源。其實,學校中「紀律問題」的主要根源並不在於學生這些天性,而在於教師常常花大量時間抑制學生的身體活動,因為教師們認為這些活動使學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學校很重視寧靜,鼓勵沉默,獎勵呆板一律的姿勢和運動。教師的職責在於使學生遵守這些要求,如有違反就要加以懲罰。而這些要求,很大程度上違背了男孩的天性,壓抑了男孩兒的優勢。

而且這種壓抑不僅局限在初等教育,在大學也沒有擺脫這種教條的模式。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在6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戳出了中國大學教育的弊病,他認為:「現在的大學都是以給學生輸送知識為主。其實,真正優秀的人,首先應該有想像力。有想像力,才會創新;其次應該有很強的洞察力,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最後應該有很好的記憶力。」而朱清時對重視灌輸記憶的中國大學的評價是「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

最後,更諷刺的是,壓抑了男孩兒的教育體制,並沒有讓在學校表現出色的女孩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根據2009 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中的數據: 2005 年,女性工資與男性工資的比值為:擁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為68%,擁有高中教育程度的為76%,擁有大專教育程度的為80%,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為83%。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作者:張春續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淺析「應試教育」系列丨識魚而不漁,被扼殺的天性
    昨天小編講了一點片面的知識—定式思維的危害,今天淺淺分析一下應試教育中被扼殺的天性,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謝謝!分析前,還是強調一下「應試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相當於流水線形式來培養大眾人才的一種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種好的想法,但是,不會變通的情況下,變成了一種擁有很多弊端的教育方式。
  • 應試教育扼殺孩子想像力?白巖松:窮人孩子想翻身,就這一條路
    因為有些人認為應試教育會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我們首先要知道人尚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何況是一個制度呢?何況任何事情還是要透過表面看本質,應試教育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不堪?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填鴨式教育扼殺中國男子漢
    現行的教育體制重視語言表達和機械記憶,往往需要耐心安靜的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男孩「好動」的天性。男孩要麼壓抑自己去適應教育體制,要麼出局。現行教育體制讓男孩吃虧:「陰盛陽衰」成了中國學校通病5月底,《紐約時報》以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中男孩受到壓抑為主題做了一個專題報導。該報導中採訪了一些來自上海的學生和老師。
  • 在中國,反抗應試教育的人,是真傻
    雖然我們對「應試教育」詬病不少,但不可否認,高考一直被視為人生的起跑線和命運的轉折點,很多寒門子弟通過高考跳上了新的階層。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而言,按部就班地適應現在的應試教育,才是最實惠、最穩妥的成才路徑。中國要真的全面推行所謂的「素質教育」,窮人家的孩子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 中美教育對比,看中國教育如何扼殺孩子天性
    好,中國式教育的第一步,扼殺孩子的天性現在已打好了基礎。  先是懲罰式教育,而後還有鼓勵式教育,再有就是沉重的課業負擔。先說體罰教育,你要是犯了錯誤,惹老師生氣了,好,下面列舉老師最經常用的措施:罰抄課文300遍
  • 男孩危機來襲:應試教育是最兇猛殺手?
    嶽龍認為,「男孩危機」背後的實質是,無論當下的教育評價還是社會評價,都無視兩性的差別,用同樣的標準要求男性和女性。  現代教育和社會評價的改變,是世界各國「男孩危機」出現的背景,不過,「男孩危機」在中國還有著獨特的原因。中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結構,使得家長對孩子抱有強烈的期待,不管這個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在應試教育中,學校全部採用極端的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孩子們許許多多與升學無關的興趣愛好特長也成了教育中的犧牲品,那些本來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各種稀奇的想法的孩子被打磨成了千篇一律的教育產品,扼殺了孩子自己的思想。」「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成績好的學生,更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 應試教育扼殺童年,素質教育就能解放孩子了?
    不得不說,這些年,國內對素質教育的吹捧幾乎到了盲目的地步,甚至有人高喊「應試教育不除,素質教育不興」的口號。而批評應試教育則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專家批評、學者反對、民眾起鬨。如今不過是減負,便已經爭議重重。
  • 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好奇心就是學習興趣,好奇就是探索發現未知的事物,就是學習,父母只需要因勢利導,不要用傳統的聽話當個老實孩子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強大的主動學習才能產生「創造天性」,教育要用探索發現研究問題的語言思維方式保護好孩子的主動學習天性,不要用自己代表正確的權威逼孩子被動學習,應試教育就是用絕對權威標準答案,逼孩子被動學習,扼殺了孩子的主動學習天性,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天性。
  • 沒有應試的教育是「耍流氓」,英美國家都學習中國教育模式
    從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角度來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者之間的關係,兩者可以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例如,素質教育效果如何,有時就是通過各種考試來檢驗的。因此,理清並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對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又能使學生在各級各類競爭性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具有很現實的意義。網上多處都能看到這樣一句話,大意是成績是素質教育的副產品。
  • 為什麼應試教育是最適合目前中國教育的方式
    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應試教育雖說不是最好的選拔方式,但也是最適合目前中國教育制度的方式。應試教育的益處就在於它能夠給所有考生一個最公平的起點,無論你是出生大城市,就讀與教育資源拔尖的名校中學,還是來自偏遠地區的普通中學,只要你好好學習,勤奮刻苦,就能為自己爭取一個進入大學機會。但這樣也扼殺了很多孩子的天賦,讓他們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有的中心都是圍繞著考試成績。
  • 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
    現在說我們中國,我把中國特有的應試教育叫全民精英教育,為什麼說我們中國是全民精英教育呢,我們看兩點:第一,中國教育,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一線城市還是邊遠山區,用的教材是一樣的,考試標準也是一樣的。
  • 作文教育,如何超越應試?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原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躍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語文考什麼、怎麼考、如何評分,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學生寫作教育。「小孩不知道該如何自然地貼合題目、又拿到高分,這很擰巴。」李梓新認為,傳統作文教育沒有鼓勵孩子打開感官,過多停留在意義上,結尾要點題、升華,孩子變成了相對呆板的模式化好詞好句的組裝工人。「某種意義上,已經是對寫作興趣的全面扼殺了。」李梓新說。
  • 談應試教育
    ,談應試教育一、除了批判,我還能談什麼?批評中國應試教育的人和文章太多了,我知道我寫下的每一行字必定是陳腔濫調。但是我想說,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一種教育模式,我們必然是太理想主義了。可時至今日,但凡我們去簡單考察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教育思想和制度,我們就有足夠多的反思應試教育的理由,做教育的理想主義者完全是可能的。今天,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認真的對國際教育進行謹慎的籌劃和積極的行動。
  • 中國教育的問題是扼殺創造力?如何定義「成功」才是關鍵
    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分歧在於,問題到底出在哪?有人說應試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天性,讓孩子成為只會做題、考試的機器;也有人說中國教育過於功利性,導致教師群體無心學術;還有人說體制僵化,行政層面的腐敗傳導到教育層面……其實,這些都是影響因素。我今天想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錯誤的,這是根源。怎樣才算成功?
  • 趙文卓女兒年學費487萬,抵制中國應試教育的人是真蠢!
    03中國教育有優越性嗎?中國教育好不好?真的不好。比如Z治洗~腦、用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但目前我們普通老百姓擺脫不了,有錢誰還把孩子留在國內讀書?讓貧民子弟有機會與官富子弟同臺競爭,這非常難得,這是中國教育難得的公平性。十幾年前,高中退學的韓寒曾猛烈抨擊中國的教育方式,對上大學不屑一顧:「中國愚民教育體制下的題目,會想盡辦法把人弄得很蠢,出來就是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很多人認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中國的應試教育經常被國人抨擊,其帶來的後果便是一波波瘋狂的「擇校熱」、「補習熱」等浪潮,使家長、孩子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之間,孩子因此也沒了創造力,高分低能的孩子層出不窮,無不讓家長憂心忡忡。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國內提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接受的還是應試教育。對於應試教育很多人都詬病頗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讓大家覺得中學所學的知識除了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用處。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同學學習的動力在於攀比,一切以分數作為對比的依據。很多人都痛斥應試教育,認為其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好多學生半夜了孩子苦讀,沒有假期,沒有休息日。
  • 應試教育的根源及中國教育的出路
    三是臨川出名的中學有三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無形之中稀釋了這種高考資源優勢。但是,像衡水中學的管理與教學,其實大家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與量化考核,學生累得發昏,教師累得吐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將中國傳統的苦讀,發揮到了極致。每個老師與學生的能量被消耗到極限。從中,可以看到,在中國應試教育有極強大的威力,非常頑固。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