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語言表達和機械記憶的教育模式,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讓中國的男孩們必須拋棄自己「男子氣」,老老實實的坐在教室啃書本。因為如果不這樣,他們就必然被主流的教育體制淘汰。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教育成了這幾天最牽動人們神經的新聞點。多數時候,各區域間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制度和沉重的學業負擔都是人們議論的主要話題。但中國的現行教育體制頑疾遠不止於此,5月底《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中國中學生:陰盛陽衰》的文章就挑明了這一點。現行的教育體制重視語言表達和機械記憶,往往需要耐心安靜的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男孩「好動」的天性。男孩要麼壓抑自己去適應教育體制,要麼出局。
現行教育體制讓男孩吃虧:「陰盛陽衰」成了中國學校通病
5月底,《紐約時報》以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中男孩受到壓抑為主題做了一個專題報導。該報導中採訪了一些來自上海的學生和老師。接受採訪的男學生這樣形容自己的每天的生活:「我沒有時間去做其他男孩喜歡做的事情——參加體育活動或打遊戲,或者在外跑步——我每天必須至少學習15個小時,每周7天,幾乎天天如此。」而其他男同學也與他有同樣的感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憎恨學校,也憎恨他們的女同學,因為這些女同學比他們「聰明」,老師們也更喜歡她們。「在學校裡,我覺得老師們總是在鼓勵女生,而不是男生,」,「他們說女孩子總是學習更用功,作業也寫的認真,男孩子總是又淘氣,又愛吵鬧,還經常製造麻煩。我認為男孩受到壓抑。」
上海一所高中的外籍教師Mark Kurban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坦白地講,我們大家觀察得出的結論都是:這裡的男孩的表現似乎不像男孩,就是不像。學校裡的的大部分頂尖學生都是女生。」
上海的這些個例,是典型而且普遍的。在中國的各個學校都有存在,數據也能證明這種「陰盛陽衰」。 根據「中國青年與兒童研究協會」研究人員2010年出版的《拯救男孩》一書,中國女孩子在高考入學考試的成績超過了男孩,更容易上大學,容易得到更多的獎學金。在2006年到2007年5萬個獲得全國獎學金的學生中,只有17458個由男生獲得。在中國重慶對6539名學生做的調查中,女孩在語文、英語、政治、數學及生物課程上的考試成績高於男孩。在2008年北京面試推薦高中入學中,女孩得到的推薦比男孩多,有的地方比例高達2:1。浙江省的一項研究也表明,60%的小學生認為女孩比男孩聰明。而根據2008年的高考數據,高考「狀元」裡,男生僅佔39.7%,女生則超過了60%。
高考只是男生從小學到大學全面落後於女生的一個縮影。在小學階段,根據來自北京(2008),廣東(2007),上海(2004)和湖南(2004)的調查,在班級中,成績最好的25%的學生中女生顯著多於男生,而在成績最差的的25%的學生中,男生顯著多於女生,而且在語文和數學這兩門科目上,女生的平均成績也顯著高於男生。在中學階段,重慶2002年對將近6500名學生的會考成績做了統計,發現男生的平均分低於女生超過8分;而且女生的優勢科目有6門(政治,語文,數學,歷史,英語和生物),男生的優勢科目只有三門(地理,化學和物理)。到了大學階段還是如此,2005年的一項面向全國34 所大學的調查表明,班級中,成績排名靠前的女生多於男生, 排名靠後的則男生更多。
重記憶拼速度的中國應試教育,讓男孩在教育中處於劣勢
前文提到了,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中女孩兒的優勢科目是男孩兒的兩倍。而這種優勢很大程度就是源自男孩和女孩在體質上的差異。女孩更擅長記憶和語言,而且男孩兒的智力發育還要遲於女孩,這些都導致男孩劣勢的原因。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裡曾就男女大腦功能差異問題做過一系列實驗,分析語言性和動作性兩部分。結果是:在方向和位置的辨識、圖形的組合等方面,男性要優於女性;而在語言表達才能、記憶力和人際關係處理上,女性要優於男性。其中女孩的優勢在應試教育中適用範圍更廣,而男孩的優勢則在多數科目裡都沒有作用。
而且在這些能力上,由於男孩兒發育晚於女孩,這些劣勢被進一步加劇。英國學者Geoff Harman 的量化研究指出,在11歲時,男孩口語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育水平分別比女孩晚11、12和6個月。研究還表明,在自制力和言語發展上,男孩的落後尤為突出。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卻沒有估計這些差異。
《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國中學生:陰盛陽衰》的分析認為,中國男孩學習表現不佳的問題與教育體制直接相關,這個體制嚴重依賴死記硬背,剝奪了男孩們喜歡喧鬧、活潑而富有好奇心的天性。人們期望男孩也坐下來,連續數小時集中精力背誦——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些技能在生活早期女孩強於男孩。
男孩的「男子氣」在應試教育中也成了劣勢
很多男孩「男子氣」的特質,在應試教育中也成了劣勢。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危險,他指出:傳統教育觀中,身體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變成一種「學習」的幹擾。它使身體活動被認為和精神活動毫無關係,它使人分心,是應該和它鬥爭的壞事。學生有一個身體,他把身體和心智一起帶到學校。他的身體不可避免的是精力的源泉;這個身體必須有所作為。但是,學生的身體活動,並沒有用來從事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的作業,卻被視為令人蹙額的東西。學生應該「專心」做功課,身體活動卻引導學生遠離功課,它們是學生調皮淘氣的根源。其實,學校中「紀律問題」的主要根源並不在於學生這些天性,而在於教師常常花大量時間抑制學生的身體活動,因為教師們認為這些活動使學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學校很重視寧靜,鼓勵沉默,獎勵呆板一律的姿勢和運動。教師的職責在於使學生遵守這些要求,如有違反就要加以懲罰。而這些要求,很大程度上違背了男孩的天性,壓抑了男孩兒的優勢。
而且這種壓抑不僅局限在初等教育,在大學也沒有擺脫這種教條的模式。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在6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戳出了中國大學教育的弊病,他認為:「現在的大學都是以給學生輸送知識為主。其實,真正優秀的人,首先應該有想像力。有想像力,才會創新;其次應該有很強的洞察力,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最後應該有很好的記憶力。」而朱清時對重視灌輸記憶的中國大學的評價是「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
最後,更諷刺的是,壓抑了男孩兒的教育體制,並沒有讓在學校表現出色的女孩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根據2009 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中的數據: 2005 年,女性工資與男性工資的比值為:擁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為68%,擁有高中教育程度的為76%,擁有大專教育程度的為80%,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為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