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而對於寒門學生來說,想要翻身,就只有經過高考這一條路。而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也曾公開說過這句話,鼓勵寒門學子好好學習,只有通過讀書、通過高考才能改變命運!
高考雖是鯉躍龍門的機會,但卻依然受到不少人的抨擊、反對,為什麼呢?
因為有些人認為應試教育會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我們首先要知道人尚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何況是一個制度呢?何況任何事情還是要透過表面看本質,應試教育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不堪?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應試教育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一點,許多人表示贊同。一天總共24小時,學習時間就大概佔了三分之二。哪裡還有什麼時間去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呢?可是我們結合現實思考,中國13億人口,若都要西方國家一樣強調個性,資源難以匹配不說,所耗費的精力和代價也是非常大的。
誰能保證每個想要個性發展的孩子最終都能達到科學家的水平呢?要想促進整個國家的發展,他們只能採取這種方式,挑選出最為頂尖的人。然後在把最優質的資源投入到他們身上,供其真正的鑽研,才能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創造出最有效的價值。
中國的特殊國情註定要淘汰一批人,又有人覺得這很殘忍,不公平。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方式比高考更為公平。他們是依據分數來作為評判標準的。畢竟當今社會比錢更有影響力就是學歷了。就算你是寒門出身,有個北大的錄取通知書,人家也會高看你一等。高考是不會憑我爸是市長就會隨便給成績加個50、60分的,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
再回到應試教育和個性上來,抽象一點。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別理解為現實和理想。原來有個老師曾對他的學生這樣說到,如果一個人,衣不蔽體,處在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整天為生計操碎了心的狀態,他是不會有心思去發展自己的興趣的。我們同樣重視個性的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去支撐他。而應試教育不是完全抹殺了孩子的個性,而是在為孩子的興趣得到更好的發展做鋪墊、做保障。
應試教育下的孩子是很受罪,但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多數人只看到了應試教育,現階段的弊端,但是沒有看到它帶來的短暫痛苦背後,是長久安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