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眼看著長輩們又開始為買月餅而操心了。買什麼月餅呢?小約默默地盯著那精美的月餅禮盒咽口水——雖說這些年一直在反對禮盒過度包裝,然而,別出心裁的月餅盒設計,卻依舊讓小約難以抑制「買盒還餅」的衝動。月餅雖早已脫離了作為食物的基本寓意,但除了漂亮的禮盒,小約其實對月餅並無太大的興趣。
對於一向不太喜好甜食的小約,除了陪著長輩分享那一口團圓與和樂的喜悅外,那傳統月餅的甜膩,實在難以消受。何以解膩?唯有茗茶。
中秋喝茶,每每提起,總會有人一怔。畢竟,每逢這團圓之際,一盒月餅就著一壺茶,合家分食暢飲倒也其樂融融,毫不違和。只是,月餅似乎已跟中秋佳節綁定,它總是如約而至,相伴左右,中秋吃月餅的習慣已深深烙在了一代代國人心中。提起中秋喝茶,反倒叫人愕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中秋喝茶,卻是古有此例。
說起中秋茶俗,還得從中秋由來說起。中秋雖不屬節氣,卻與古代曆法密不可分。《周禮》有雲,年有四季,一季分三月,分別冠之以「孟月」「仲月」和「季月」。「中秋」在八月中旬,又屬秋季第二月,因此人稱「仲秋」,而後就漸漸演化為「中秋」了。
中秋作為節日,始於先秦,普及於漢代,在魏晉樂府中,已有「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的情思。但是,中秋成為約定俗成的佳節則是在唐朝。《唐書·太宗記》就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提及,古代宮廷舞曲的巔峰《霓裳羽衣曲》,系唐太宗夢遊月宮所得。可見中秋節在唐朝的盛行。
當時的唐朝,茶風正盛。中秋佳節,怎可少得了一杯茶助興?此時,唐人已始制茶團。圓滿的茶團就如天上的滿月,因此又得名「月團」。於是,中秋賞月飲茶團,便成了唐朝人的一種習慣。
雖傳聞「月餅」之稱系楊貴妃隨口而成。然而唐宋關於「月餅」的記載,多與中秋並無甚關聯,直到明代,才逐漸出現大量關於月餅成為中秋標配的記載。由此可見,中秋喝茶團的歷史,比起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來,可要久遠多了。
只是,明太祖取締團茶以後,散茶當道,雖少了那圓滿的形狀,卻得以進入千家萬戶。自此,喝上一杯茶便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融入了每個國人的日常生活。它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屬,也不需等到中秋月圓時。因而,中秋飲杯茶的習俗並非消失在歷史中,而是與百姓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中秋飲杯茶,解膩又風雅。舉杯對月,古時的月光,如今猶照著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