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的投資者來說,指數投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連巴菲特也為其站臺。市場上充斥著「指數投資好」的各種聲音,但是真的好嗎?
今天,我在看《安全邊際》一書的過程中,看到其中一段評價,很有意思,他認為指數投資是以註定平庸的代價換取避免大幅落後的尷尬。這句話說的很有意思,也很直白,感覺好像是把那些金融機構的底褲都扒開了。
我們先來說一說,為什麼各大金融機構都喜歡鼓勵指數投資:
一、指數投資可以把責任推卸的乾乾淨淨,這是市場不好,與我無關;
二、指數投資可以降低競爭對手的優勢,都是投指數,結果沒什麼差別;
三、指數投資更偏向於長期投資,容易沉澱資金;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這裡就不細說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所有的指數投資的基礎都是主動投資,沒有主動投資,也就沒有指數投資。因為指數投資說白了就是一種跟隨策略,在市場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主動尋找機會,一種是採取跟隨的人。
資本市場說白了就是一堆人在博弈,在沒有指數投資之前,資本市場更多像是一個戰國時代,大家各幹各的,形成一種相對均衡的相處模式,誰的主動能力強,誰就能獲利。這種模式下,內耗較多,也就是會產生更多的交易成本。
可是時間長了,有人就會選擇站隊,因為站隊的人可以以更少的成本獲取更多的收益,把市場的主動權交給擁有大量資金的頭部機構,如各大基金公司、社保基金等等。在指數投資之前,也有跟隨策略,就像每一個人都會跟隨自己的族長、村長一樣,資金的集中是分散的不穩定的,但是在指數投資之後,指數就像現代政黨組織一樣,將這些資金有組織的集中起來,資金的集中是快速的,這就讓頭部機構以更小的資金撬動更大的市場,掌握了更大的權力,有點類似於以郡縣制來獲得對資金的集權。
這樣一來,一旦趨勢形成,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這種趨勢的變化會更加快速。因為一旦頭部機構決定大肆買入或者大肆賣出,被動資金會立刻跟上,加大了頭部機構決策帶來的影響。所以,自從指數投資誕生以來,暴漲或者暴跌都比以前來的更多一些,也更加猛烈。
可是,如果大家對大趨勢達成共識,不太容易輕易受到市場消息的影響,很容易被扭轉過來。情緒化的大波動會減少,因為資金的權利被少數寡頭資金控制,擁有決定權的人越少,決策的穩定性則越強。
換句話說,指數投資降低了低級別的市場波動,但是會加大大級別市場波動。
知道了這些,對投資者有何幫助呢?
1 指數投資時代,切勿頻繁短線:因為低級別的波動變小了,短線高拋低吸的空間減少了,留給那些波段操作者的生存空間大大壓縮了。
2 留意頭部機構持倉:我們需要注意頭部機構主動型持倉,特別是那些沒有經歷過大漲的持倉,因為一旦機構減持獲利部分,就會轉而加倉其他。
3 注意趨勢投資:一旦趨勢出來了,不要輕易下車,因為大級別波動的速度會很快,波動幅度會很大,如果一旦下車,很可能因為車速過快,而無法再次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