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豔輝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學走過了11年。接觸思維型教學後,她藉助「學思結合,師生互動」六環節讓地理核心素養切實落地,以培養學生思維方法為目標大膽整合教材。同時,她參與了多項課題研究,以各獎項證明了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獲益匪淺。而在她的引導下,學生課堂表現更為積極,學科素養和能力不斷發展,調查撰寫的地理實踐力微課題成果發表於《地理教育》期刊。
思維智匯特別策劃了「尋道思維型教學之教師篇」系列報導,旨在挖掘學校一線教師與思維型教學相關的事跡,分享思維型教學的典型經驗,讓更多學校、師生從中受益。
本文為「尋道思維型教學之教師篇」系列報導第九篇。
本文共3849字,仔細閱讀需10分鐘
龐豔輝
「人有與生俱來的素質,但通過後期的培養,思維的自我構建與合作構建,還會養成更多的素質,就是國家所提倡的核心素養,也是我們老師要通過每一節課逐步落實的。」這是龐豔輝用三年時間才領會出來的思維課堂的深意。
2009年,龐豔輝入職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學(下文簡稱呼市十四中),成為一名地理教師。2010年,呼市十四中學落實新課程改革,提出「3+1」教學模式,教師試著把時間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去思考、去動腦。其實,本質就是預留出十分鐘的課堂時間,激發、培養與構建學生的思維。
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質疑——認為把一堂課分成30分鐘和10分鐘來上,這不算一種教學模式。回顧當時,龐豔輝說:「每一節課都要思考這十分鐘用來培養學生哪一方面的地理思想或能力,但沒有形成一定的操作模式,還是摸石頭過河的過程。」
直至2014年,陝西師範大學胡衛平教授帶領的思維型教學團隊到校指導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基於「3+1」提出「學思結合,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龐豔輝這才對思維課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曾經的質疑不再。她隨後參與了「學思結合,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課題研究團隊,成為地理學科小課題的主持人,用時間培育莘莘學子,以積澱邁上嶄新臺階。
龐豔輝 第一排左起第八位
龐豔輝認為:「科研的過程就是要摸索,在實踐中去完善,把錯誤的改正,把正確的傳承,才能到最終完善。」
而她在落實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也正是通過實踐探索,逐漸將「學思結合,師生互動」的六環節合理融入課堂教學中。
在上《水循環》一課時,她將自己與女兒繪製的抗擊疫情手抄報為切入點,結合疫情期間「勤洗手、多喝水、戴口罩」的要求,說明多喝水的益處,從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後,她提出問題:每天都喝水,那麼一杯水從哪裡來,又去向哪裡?從「一杯水的前世今生」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並引出水循環的概念。
接著,她讓學生通過自行繪製水循環過程與環節示意圖的活動,對水循環產生進一步的理解,並從合作交流中結合坎兒井說明人類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運用新疆農業分布於綠洲的原因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最後,她帶領學生們進行總結反思,運用地理整體性思想與綜合思維總結水循環的影響。並從「新疆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這一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學會應用遷移,落實人地協調觀。
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呈現出了積極的學習狀態,畫圖、講題不在話下,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這也讓龐豔輝更加地珍惜課堂時光。
學生繪製學校平面圖
但要達成這樣的課堂狀態和教學模式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她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打磨。
以前,每到合作交流環節,她總是安排學生直接展開討論,結果就是發現學生存在跑題、思維混亂的現象。綜合分析下來,她認為是缺乏自我探究與思考過程的緣故。因此,現在她注重學生自我反思和總結的作用,總會留出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再進行合作交流。雖然僅僅是2分鐘的時間,但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除了以「學思結合,師生互動」的六環節創新課堂教學外,打破教材、整合教材也是龐豔輝在教學中的大膽嘗試。她認為教材是教學的工具,其內容應該適應學生現有的思維水平,對學生的思維建構有益。因此,她會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教材,設計小梯度、小步調的內容引導學生的思維趨於完善。
有時候,她會將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綜合運用,以應對本節課教材不適合學生認知的情況。有時候,她甚至不用原有教材,而是基於自己的設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上《亞洲分區—南亞》一課時,她向學生提出問題,運用這些問題串聯起一個區域的相關知識點。這實際上是對教材進行的二次加工,利於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回顧
她對教材的靈活運用體現了對學生思維培養的關注。當前,學生在區域地理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著初三、高一兩年的空檔期,容易遺忘已學內容。但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對高中地理學習而言也十分重要。
面對現實安排和學生地理思維建構之間的矛盾,呼市十四中的地理教研組大膽地把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與高中的相結合,在高考考綱的基礎上,用大概念打破原教材的條條框框,利用地理學的大概念以及其他思想和方法來大膽整合、重新設計,得出了具有獨特性的整合教材、繪圖集。
地理教研組編寫的區域地理學案
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龐豔輝曾承擔呼市地區高中地理學科一模、二模試卷的出題任務,也參與過曲一線原創試題的編寫,對地理高考有自己的研究與看法。
從高考試題的三要素——情境、立意、設問來看,近幾年的地理高考試題往往從生產生活中設置情境,立意從考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出發,圍繞著地理核心原理與概念設問。
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能夠追本溯源,理解地理學家獲得地理知識的思維與過程。
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講解
地理思想是地理學科分析、處理、解決問題等地理活動中所形成和運用的思想觀念。地理方法是地理學科揭示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奧秘、獲得新地理知識和地理研究時所運用的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落實地理思想和方法實際上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實質,而思維型教學理論的目標正是指向核心素養。
龐豔輝基於思維型教學,通過每一節課、每一個內容的相互銜接與滲透,不斷落實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在內的地理核心素養。
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方面,龐豔輝注重發揮地圖的作用,讓學生能夠運用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來表達與承載地理知識。例如,全球氣候分布與成因是高考中的難點,她就讓學生在理解氣候知識後,自行繪製氣候分布圖。
學生繪製的氣候分布圖
此外,她認為「地理人就應該走到哪,看到哪、學到哪、想到哪,教材中的內容可能沒有我們實地考察得來的感受深刻」。她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她參觀蒙牛工業園區,向蒙牛乳業公司的旅遊接待部進行諮詢和訪談,並將所得內容用作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實踐的一部分,強調要培養學生像地理學者一樣去調查研究。
2019年,龐豔輝和同事帶領學生進行了地理實踐力微課題調查。
她和同事選拔了四名地理成績優異並對地理實踐感興趣的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大召歷史文化旅遊區地理知識,合作設計方案,在大召寺進行問卷調查和遊客訪談。
學生進行實地調查
隨後,四名學生分別運用課件向全班講解地理實踐收穫及心得,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呼和浩特市大召歷史文化旅遊區遊客來源調查》,發表於《地理教育》期刊。
在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方面,她選擇基於教材,甚至是拋開教材設問的方式,爭取將人地協調觀貫穿每一堂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在上《水循環》一課時,內容涉及到水資源的利用問題,龐豔輝就以新疆地區為例,向學生提問:合理利用水資源,你有哪些措施?從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並形成合理用水、保護自然的觀念。
她還會拋開教材,將自己走過天南海北時的所見所聞融入課堂,讓學生感受人文地理的變遷。她曾將自己參觀姜寨遺址的圖片展示給學生,並從地理學角度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討論聚落周邊挖出深溝的作用,推測當時的生產生活情況。
西安姜寨遺址(左)龐豔輝在新疆開展野外考察(右)
「每一個核心素養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師踏踏實實地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日積月累才能幫助學生形成。」
如今的龐豔輝已在一線任教11年,她帶領著兩個重點班的學生,擔任地理教研組組長以及高三備課組組長。無論是「學思結合,師生互動」六環節的落實,還是大膽整合教材的實踐,抑或是每堂課中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堅持,她都沒落下。
她表示正是因為「心懷感恩,薪火相傳」。
這八個字是她在一線走下去的夢想和理念,既感謝伴她成長的每一個人,又希望將思維方法和思想教授給學生,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十一載春秋,她用了一句話評價:「這麼多年,我挺開心的。」
版權說明:本文為思維智匯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