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作為一種體驗式學習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戲劇與劇場的技巧放置在不同階段靈活運用,將戲劇中的「定格」「坐針氈」「論壇劇場」「思路追逐」等反覆使用並強化,因此形成教育戲劇教學的十大策略。
1. 定格
通過播放器的暫停功能,將生活面貌凝固。學生運用肢體形態,集體複製一個畫面,從中具體呈現生活及事件。學生可以複製照片或繪本的畫面,可以按文本說明創造面貌,也可以通過互動集體討論共同創造畫面,或即興運用身體投入創造一個場景的定格影像。
案例:學生運用「定格」創造一個風景照,教師或學生扮演導遊進行介紹。進行「定格」時,學生可以即興連貫地加入,豐富畫面,改變內容,「旁觀者」可以一起討論所見和感受。
2. 教師入戲
通過教師扮演某個特定角色,帶領學生進入虛擬世界,從而加快學生心理上進入「這就是真實」的體驗,加深活動探索的效果。「教師入戲」中常用的身份包括:弱者求助、專業人士及公證人等。
案例:教師扮演警官協助失蹤幼兒家長向學生求助,尋找失蹤的小孩,以便學生從中學會對面貌五官特徵的觀察及描述。
3. 思路追蹤
一種在扮演或定格時向角色提問的手法。通過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出扮演者角色的觀點和立場,從而使參加者更了解角色的心理、動機及思想,藉此擴展戲劇發展的路線,使內容更豐富、更有趣,從而讓整個戲劇活動發展至更深層次。
案例:學生扮演一張離家遠行「定格」照片,教師運用「思路追蹤」詢問「入戲」角色之間的關係、感受、背景、行動等。
4. 「專家外衣」
以專業人士的身份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通過專業人士的服裝,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運用角色應有的知識、技能發掘問題、解決困難、尋求解決方案。目的是使學生能以專注、理性和認真的態度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加深對社會人物的認識並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專家外衣也是一個教師入戲的強有力手段,通過醫生、考古學家、科學家、警官等身份進行更有效果的詢問及探索行動,特別適合混齡團體進行。
案例:扮演「考古學家」,檢查沉沒在南海的古船,「教師入戲」扮演電視主持人進行訪問。
5. 牆上的角色
將角色畫在黑板或紙上,每個人看到此畫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扮演角色的行為片段,塑造角色的性格,也可以運用報紙上的新聞圖片作角色探索。
案例:以童話故事中的配角為範本,建立他們的角色性格並以他們為主角,創作新的故事片段。
6. 動作連環四重奏
尋找任何可供「定格」的動作題目,讓參與者選出四個動作定格,排列成次序,再按次序串聯成一連串的舞蹈動作,再配上每個單位動作的切分音,加入三拍或四拍的音樂,隨音樂連貫動作成為律動。
案例:將媽媽掃地、抹窗、炒菜、洗衣服等動作定格,再連貫不斷輪流舞動。這是通過律動的節奏快感,使兒童及青少年不自覺地重複練習肢體動作的技巧,一方面是創作舞蹈,另一方面是戲劇動作的練習。教師可把該活動作為常態練習的一部分,運用不同題材的動作,以不同音樂進行練習。
7. 坐針氈
設計一個特定位置使學生進入指定的角色身份,通過「新身份」與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學生必須探索扮演角色的動機,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表達所扮演角色的主觀態度及立場闡釋觀點。由於扮演者坐在位置上仿佛被審問,有如坐針氈的感覺而被命名。
案例:學生扮演日本侵華時期老兵角色,接受「審問」。同時,學生通過資料的閱讀,了解當年如何作戰、期間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知道抗日戰爭的真實情況。
8. 角色扮演
學生投入到別人的角色世界中,在模擬過程中經歷生活,體驗社會與生活環境,從角色的形態、內心世界,反觀自我、認識自我和體驗自我。
案例:模擬選購冰激凌的顧客,通過扮演不同性格的顧客,觀察選擇口味的不同,可以了解人們的喜惡,並學習買賣技巧。
9. 替身
「替身」是戲劇扮演的訓練技巧;是舞臺表演的手法;也是心理輔導劇場的一種臨床輔導形式。「替身」與「主角」同時出現或交替出現,「替身」使用「主角」的「我」為身份去描述「主角」的感受,「替身」是「主角」的一部分,也是潛藏在「主角」裡面的內心世界。
「替身」技巧在戲劇訓練之初並非「帶領」,而是「跟隨」「主角」的一個輔助角色,通過開放自己,投入到「主角」之中。接受「主角」的動作姿態,聲音調子,進一步深入挑戰,映照「主角」的內心世界,發掘「主角」內在性格及靈魂,使「主角」扮演及了解自我,增加深度。
「替身」也是心理輔導劇場的「輔導方法」,通過「主角」與「替身」同時出現,兩個角色之間的談話及對照,由「替身」向接受輔導的「主角」扮演者提供內心深處的另一種選擇及感覺。「替身」可以成為「主角」的衝突、自憐及諷刺;「替身」可以是懦夫也可以是聖人;「替身」可以是「主角」感情或心理上的補償。「替身」也可以是一種「表演手法」,由兩人同演一角,使角色的內部衝突顯現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激發自我認識的青少年小組活動,需要有「角色扮演」「角色交換的訓練」做預備,適合已有一定經驗的小組使用。
案例:在課後輔導小組活動中,主角是一個信心不足的女孩,「替身」通過不同角度觀察這個女孩,使主角形成不同的性格,有更多的發展可能。
10. 「論壇劇場」
在表演過程中通過重演事件的手法,演員通過「出戲」的間離效果引領現場觀眾替代演員的身份,參與討論後重新投入扮演角色的一連串反覆互動的行動,因此產生不同版本及不同結論。教師必須在論壇劇場一開始就引起所有參加者對題材的共鳴,並進一步建立對命題及劇情的反應情緒,然後使參加者擁有嘗試改變現狀的動機,為臨場創造鋪墊。論壇劇場的角色要能反映大部分觀眾的共同點,使他們內心有「似我近我,但不是我」的感覺。
案例:學生重演1907年敦煌手稿繪畫如何被賣給英國的斯坦因,通過論壇劇場重新扮演及討論敦煌國寶為何失落世界各地。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師報》2019年08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