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康復教育案例二:ABA的處境與思考

2020-12-16 敏姐愛解說

眾所周知,ABA是一門研究行為的科學。你可以把ABA看作一把傘,裡面包括了有關行為的總結以及改變行為的原則、思路和具體方法。其原則與有效性,已經經歷了時間以及科學研究的考證。回合式教育法是這把傘所包含的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決不能說回合教學就是ABA。很遺憾的是大眾對ABA的誤解一直延續到今天。在交談時,有些家長表現出了對ABA的反感甚至厭惡。包括我們這些康教人員,也越來越覺得對ABA的最初認知,與其在實際工作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之間,是有相當的距離的。究其原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案例筆記。

小編認為,在國內目前的自閉症康復訓練當中,ABA是最受業內歡迎,因而也成為應用最廣泛的一套訓練工具、一種理念方法。只要你加入幾個有關自閉症方面的QQ群實地參與其中,就會更為深刻地體會到ABA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在自閉症康復事業發展之初,如此大規模高敬業度地研究借鑑、學習運用ABA是很有必要,當然也是意義重大的一種舉措。然而,在長期的學習運用之後,在近十年的實踐摸索當中,隨著自閉症康復教育教學工作中各種疑難、繁雜問題的不斷湧現,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在運用ABA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力不從心。

「小朋友,看這裡。」原本面無表情的蕾子,非常難得地抬起頭來,蜻蜓點水式地瞥了一眼桌面上並排擺放著的玩具茄子和胡蘿蔔。「好,拿茄子給老師。」我趕緊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向他發出了這個口頭指令。作為提示,我一邊說著,一邊伸出右手放在桌子上靠近茄子的地方,並等待著蕾子對指令的回應。蕾子顯然是沒有聽明白我到底是要讓他幹什麼,只見他眼神飄忽地在兩個物件上面來回掃了幾次,然後又抬起他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異常入神地直盯著我看,就好像我的臉上有蝶舞花間的美麗風景似的。過了一會兒,他猶猶豫豫地伸手拿起了那個胡蘿蔔。「不對。」我明確否定了他的「勞動成果」。看來這一個回合算是失敗了。

「蕾子看這裡。茄子。」我一邊用手指著茄子給他看,一邊適當拉開了茄子與胡蘿蔔之間的距離。等到確認蕾子正看著茄子的時候,我趕緊趁熱打鐵地引導他進入第二個回合的練習。「小朋友,拿茄子給老師。」這一次,蕾子的眼睛還是盯著胡蘿蔔伸出了手,我趕緊半路勾住他的手腕往茄子上引領。「哇,蕾子真棒,這是茄子!」當蕾子在觸體輔助下拿到茄子,並成功放在我手上時,我及時給予了他口頭獎勵。為了鞏固戰果,我又一次幫他明確了「茄子」的概念。

「好,蕾子拍拍手。」說完,我先示範性地拍了兩下手。蕾子顯然是因受到了鼓勵而有了些興致,他乖順地學著我拍了拍手。趁此共同注意的大好機會,我趕緊又引領著蕾子轉入第三個回合的練習。蕾子,拿茄子給老師。」發出口令後,我提示性地攤開右手,放在靠近茄子一側的桌面上。這一次,蕾子終於正確無誤地將茄子拿到了我的手上。「嗯,蕾子拿茄子給老師了,真棒!」由於這一次基本是他獨立完成的,所以我獎勵他吃了一塊他最喜歡吃的小薯片。接下來,我又逐階段地通過拉近兩個物件之間的距離、不斷變換它們的位置、添加一些幹擾物等方式不斷加大練習難度,直到確信蕾子真的掌握了「茄子」這一名詞,並能與對應實物之間確立聯繫為止。

以上所展現的,就是ABA在教學實踐當中的一個應用片段。ABA,因為它的指令簡潔明了、強化及時到位、目標分解合理,還有輔助分寸與梯度科學合理等等優點,都非常適合於自閉症兒童自身認知理解的特點及現狀,從而成為了自閉症康復教學過程中應用最廣、收效最為顯著的方法之一。也正是因為如此,它才和結構化一起構成了貫穿於目前孤獨症康復教育教學工作的兩根不可或缺的「頂梁柱」。也正是因為這些優點的存在,才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學習、運用及推廣ABA的相關技術知識。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我們也的確發現,對於那些認知理解能力較差的中重程度的自閉兒來說,ABA是幫助他們學習知識技能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工具,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

然而三年之後,主人公蕾子已經八歲了,他也由之前的學前班讀到了現在的小學三年級。ABA之於他,是否還是像當初那麼有效呢?「蕾子,看這裡。」說著,我把兩張卡片在他面前晃了晃以引起他的注意。其中一張上面是數字「四」,另一張是數字「六」。根據IEP目標,他是應該學會認讀「十」以內的數字啦。「指一下 『六'。」蕾子先是看了我一眼,然後就伸手指向了寫有「四」的卡片,第一回合就這麼失敗了。「不對。」我立即給出了否定性的答覆。「不對!」可能是我的否定性答覆刺激到了蕾子,他又懊惱又焦慮地重複了這句話,身子也焦躁不安地在座位上扭動了起來,茫然委屈的兩眼蓄滿了淚花。

「深呼吸,蕾子。」為了不至於使得他的情緒變得更糟,我儘可能溫柔地為他做了兩次深呼吸的示範性動作,儘管有些焦躁欲哭的衝動,但蕾子還是照著我的指令做了幾次深呼吸。等到他慢慢恢復了平靜後,我又開始引導他進入第二回合的練習。「蕾子看這裡,指一下 『六'。」為了預防他繼續犯錯,我及時地在他即將指向「四」的時候,握著他的手腕指向了「六」。「對了,蕾子真棒,這是『六'。」我臉上做著蕾子喜歡的表情大聲表揚著他,並且拿起寫有「六」的數字卡片在蕾子眼前晃了晃,以期他能對「六」有個更為深刻的印象。見他的確也盯著「六」看了,我趕緊趁熱打鐵地引導他進入第三個回合的練習。「蕾子看這裡,指一下 『六'。」「指『六',指『六',啊……指『六'! 」蕾子大叫大嚷著,身子猛地往後一挺兩腿往上一蹬,誇嚓一聲側翻在地上,一邊滿地打滾一邊大哭大叫了起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了,經驗告訴我,教學活動也就到此為止了。

有必要強調的是,在以上兩個場景中,我都是事先觀察了孩子的情緒狀態的。也就是說,在運用ABA對其進行認知訓練的時候,我保證了孩子的情緒狀態都是穩定的。並且在教學環境上,也都考慮到並做足了熟悉性及結構化方面的準備。因此,這一組實驗結果,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雖然我只是列舉了蕾子一個例子,但是這已經很有代表性了。之所以說它「有代表性」,是因為不光是蕾子,絕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生理心理方面的發展變化,都會有類似的問題產生。因此,這兩個事例已經足以表達出我想要說的主題思想了。當然如果需要,我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來說明一個相當嚴肅緊迫,但到目前為止卻又少人問津的問題,那就是ABA與自閉兒情緒行為問題的關係。為什麼我會「生硬地」將這兩者扯在一起來說事兒呢?這就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了。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ABA的運用原則及方法。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那樣,因為ABA要求訓練者所發出的指令必須要簡潔明了,這就充分考慮到了自閉症兒童理解能力較差的現實問題。指令越是簡潔,自閉兒也就越容易理解。可是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指令越是簡潔,就表明這個指令也越是枯燥乏味、毫無樂趣性可言的。這個大家都明白。ABA還要求在一個指令發出後,如果孩子執行錯誤或沒有反應,都不能再繼續重複指令了,否則孩子們將越來越對你發出的指令置若罔聞。而必須在重新調整狀態後再進入下一個回合的練習。這當然是非常科學嚴謹的一種做法。可它同時也忽略了孩子此時此地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對訓練項目的興趣度問題。在第二個回合裡,ABA要求訓練者必須非常敏捷自然地輔助孩子正確地執行指令要求,並在完成任務後及時給予口頭獎勵。

當自閉症兒童慢慢地能較好理解並正確地執行某一指令客體對象後,對他的輔助也要遵循漸隱原則,以培養其獨立自主的意識行為,這也是非常科學的做法。尤其是輔助的漸隱,更是科學又嚴謹。不過,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對於同一訓練項目,已經讓孩子重複做了很多次了,這是否會降低其對訓練項目的興趣度,引發孩子指令性的焦躁情緒?當孩子對訓練者發出的指令做出正確反映後,訓練者要及時給予強化,並且這個強化物一定得是事先經過評估所篩選出來的、對該兒童最為有效的工具。而且根據兒童的相關發展理論,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兒童重新做一次評估,如果評估結果顯示某兒童的興趣發生了變化,那我們就必須重新對強化物做出及時與相應的調整;經過幾輪測試後,如果發現孩子的確已經理解了某一項指令並能獨立做出正確的反應後,我們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加大執行該指令的難度,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與執行能力。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在整個ABA訓練中,訓練者所發出的指令必須保持前後的一致性,否則就會給兒童帶來理解性混亂,以至不能有效地對其進行訓練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由以上正、反兩方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僅僅是一個ABA就包含了這麼多的運用原則及要求,而要真正地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好、執行好這些原則要求,還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正是因為ABA具有如此科學、客觀、專業與嚴謹的特點,才使得它被廣泛應用於自閉症康復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正如以上所不斷提到的,凡事也都有其兩面性。ABA也不例外,在其「科學嚴謹」得近乎完美無缺的背後,是沒有充分考慮到自閉症兒童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就避免不了喜怒哀樂悲思愁。並且大量的實踐經驗都已經表明:儘管自閉症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冷漠淡然,其實在他們的身心體驗上,卻比我們普通人群更需要親情上的調劑與互動。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知識技能的理解掌握方面,ABA的確大有用武之地;可是,從實踐是唯一檢驗標準的立場及人文情懷的角度來看,我們又必須正視ABA在提高自閉症兒童興趣動機方面的局限性,還有其在應對自閉症兒童情緒行為方面的無能為力。而隨著自閉兒年齡的不斷增長和身心發展問題的不斷湧現,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下面,咱們再來結合以上的兩個場景來具體探討一下這個日趨嚴峻的現實問題。

在學前班,由於孩子們都是七歲以下的兒童,年齡較小,情緒狀態還相對比較穩定平和。所以是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因此,運用ABA對這些孩子進行訓練,的確是非常有效,孩子們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孩子們都在經歷著一場更為複雜莫名的變化。這個所謂的「莫名」,不光是指孩子們自己或許也不清楚為什麼會突然就緊張不安、焦慮恐慌,更是指我們很難明白這群不能有效與人溝通交流的自閉症兒童焦慮緊張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因而也就很難對症下藥地幫他們克服這種負面情緒。不光是情緒問題,還有因過分充沛的精力及體力無處發洩、消耗而新產生的一些行為問題更是令人頭大。比如後面案例中會提到的很多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玩弄生殖器的問題,自傷與傷人問題,男女生正常的互動交往問題等等。

乍看起來,以上所提到的種種問題似乎與ABA沒有多大關係。其實這恰恰說明了除ABA之外,我們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摸索出新的方法。至少,我們也要在研究運用ABA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發展與創新。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兩面性。更何況現如今還沒有哪一種醫療或康複方法,在自閉症領域裡是萬能的。我們在前面分析ABA的優點時,其缺點其實已經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來了,尤其是對於專注力、自控能力及喚醒度本來就很差的自閉症兒童來說,就更是如此。

因為ABA所遵循的原理就是機械性的條件發射,你對刺激反應正確,就會得到獎勵,反之則因「勞而無功」而被迫進入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是更多個一成不變、單調乏味的訓練輪迴裡。試想一想,我們正常人都很難忍受這種單調乏味的訓練模式,更何況是這群特殊的孩子呢!再加上咱們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固有的「多多益善」式的填鴨式教育教學理念,就更在不知不覺間加重了自閉症兒童的學業負擔,從而更容易激發自閉兒的焦躁與反抗情緒。

問題一步步分析到這裡,癥結所在基本上也已經非常明了了。由於自閉症兒童不能有效地與人溝通互動,我們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處理其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再加上他們感知外界事物的獨特角度與方式方法,還有他們那越來越強烈的情緒行為問題及越來越不穩定的專注力、興趣點,都導致了ABA這種科學性與嚴謹性有餘、趣味性豐富性及人性化嚴重不足的填鴨式教育訓練模式,正陷入到越來越力不從心甚至有些滯後於客觀需求的尷尬境地。這種種現實問題都在提醒並督促著我們,必須儘快地摸索出一種能夠有效幫助自閉兒排解負面情緒、引導其正面情緒的技術方法,以便與ABA形成互補。

小編認為,ABA訓練模式只適用於幫助自閉症兒童更容易地學習知識技能。可他們不是機器,而是和我們一樣,都是活生生的、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思愁的「人」。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一種能有效顧及到他們心理感受與情感饑渴的方法。因為,如果我們還想讓已經因被過度開發運用,而陷於疲憊不堪境地的ABA來幫助我們解決豐富多變的自閉兒情緒問題的話,那就太難為它了。好了,小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歡迎關注、轉發、評論。

相關焦點

  • 永樂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開設自閉症康復教育公益課堂
    自閉症康復教育公益課堂。 據全國殘疾人普查情況統計資料顯示,當前我國自閉症患者有1000萬,其中0-14歲患者數量超過200萬。為了照亮「星星的孩子」康復訓練之路,減輕家長們的壓力和焦慮,永樂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在1月6日面向家長,開設自閉症康復教育公益課堂。中心邀請了國內著名自閉症研究中心導師團隊做主講嘉賓,老師們通過分享多年來他們在自閉症康復領域的實踐、研究、積累和接觸的成千上萬件案例,一針見血地指出自閉症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讓更多的家長熟悉了解自閉症孩子,帶領孩子真正走上一條行之有效的康復訓練之路。
  • 自閉症教育康復案例十:都是視覺惹的禍
    尤其是像中重度自閉症的孩子,情緒行為問題簡直是頻頻爆發又千差萬別。因為他們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樣自如地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更不能有效地理解外界所施與到他們身上的種種規則,再加上他們的感知覺加工信息的特殊性,無不決定了一個個「森仔」們情緒行為問題的多發性和易發性。我們來看下面的案例筆記。
  • 德叔育兒:ABA對於自閉症康復的幹預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應用行為分析法ABA是一門關於行為規律的社會科學,其主旨在於分析並改善具有社會意義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有客觀規律的人類自閉症ABA療法有不同的幹預方法,包括回合式操作教學法DTT、語言行為VB、自然情景教學法NET和關鍵性技能干預法PRT。
  • 兒童自閉症康復江湖啟示錄
    那時候我剛從一個個人投資人進入兒童自閉症康復領域。滿腔熱血希望用資本、用醫療用這麼多創業經驗來改變自閉症康復現狀。此時已經過長達半年的跟蹤,親眼所見自閉症孩子的改善甚至痊癒(視頻為證,涉及隱私只能院內觀看,不能宣傳,此事帶來的影響後表)。
  • 北京天使兒童醫院:自閉症康復案例
    當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後,很多家長會有自責的情緒,總懷疑是因為自己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犯了什麼錯誤,比如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而長輩性格又很保守、內向;或自己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玩等。而事實上,自閉症是一種大腦廣泛發育障礙,是先天性的疾病,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並無直接關係。
  • 音樂教育對自閉症兒童康復的意義
    摘要:自閉症是兒童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本文闡述了音樂治療法的內涵,著重介紹了兒童青少年自閉症和抑鬱症的音樂治療方法和實施。通過音樂治療,能夠逐漸緩解甚至消除自閉症和抑鬱症的不良症狀,使兒童青少年患者得以康復。音樂教育治療可以有效的幫助自閉症兒童提高交流的技能和社會的互動能力。
  • 關愛自閉症兒童 融合教育助康復
    自閉症最佳康復訓練期在3—7歲,自閉症兒童是最迫切需要社會進行「搶救性康復和搶救性教育」的弱勢群體,市政協委員、青島市自閉症研究會理事長、青島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創辦人方靜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自閉症兒童的康復教育事業。探索自閉症康復教育之路    1994年方靜的兒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從此她踏上了對自閉症研究與探索的徵程。
  • 自閉症康復教育案例一:你真的了解自閉症嗎?
    眾所周知,社交溝通障礙是自閉症患者的核心障礙。所以,只要一提到自閉症患者的社交特點,人們自然會想到,無表情、無目光、拒絕擁抱、不依戀父母、不能建立友誼。總之,是給人一種親疏不分、油鹽難浸的印象。然而,小編認為,如果你是從事自閉症康教工作的,並且持續時間比較長,少說也有三四年了。
  • 恭祝David老師《大腦神經炎對自閉症康復治療的思考》的論文發表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是David老師在《大健康》雜誌上發表的《大腦神經炎對自閉症康復治療的思考》。孤獨症(autism)也稱自閉症,起病於嬰幼兒期,一般在3歲前緩慢起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多數患兒還伴有精神發育遲滯。孤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中美星星橋「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即將上線
    中美星星橋及時洞察到家長們的痛點,急家長所急,將於2020年12月5日-6日舉辦「2020國際自閉症康復實操訓練營」,解決家長們目前的幹預困境!  三大目標,覆蓋全年齡、能力階段自閉症兒童  中美星星橋根據多年來對中國自閉症家庭的調研,以孩子能力、年齡階段為標準,為本次訓練營設計了三大目標。
  • 自閉症康復費用
    當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後,很多家長會有自責的情緒,總懷疑是因為自己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犯了什麼錯誤,比如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而長輩性格又很保守、內向;或自己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玩等。而事實上,自閉症是一種大腦廣泛發育障礙,是先天性的疾病,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並無直接關係。
  • 中美星星橋「TLS 語言·學習·社交」 —— 自閉症新康復體系發布
    「Teach Me to Talk(教我說話)」、「 Learning Style Profile(LSP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學習風格簡介)」、「Social Thinking(社交思維)」不僅僅是國際頂尖自閉症專家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國外被廣而接受的先進理念和模式,在擁有大量案例確保其幹預效果的前提下,這些理念被引入中國,並相對應地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使其適配於中國自閉症家庭。
  • 我所理解的自閉症孩子康複方法:ABA應用行為分析法
    在以前的文章裡曾提到過幾種常見的自閉症康復訓練的方法,如ABA、ECTA還有地板時光等,確從來沒有單獨聊聊我對它們的看法。今天談談我對於ABA應用行為分析法的理解。其實應用行為分析從字面上看就很好理解了,因為自閉症難以溝通,所以我們無法從內心了解他們的想法,也不知道他們是否聽懂所給的指令,怎麼辦?在教學訓練時,與其去努力猜測他們的想法,不如直接分析其外在的行為表現,行為是我們所預期的正確行為,則給予強化物進行正向引導,如果行為是錯誤的,則進行懲罰,當然對於自閉症孩子所謂的懲罰就是沒有強化物。
  • 漳州自閉症兒童康復需求增大 康復機構愈顯擁擠
    昨日是世界自閉症日,是這群來自孤獨星星的孩子們的節日。   記者調查發現,漳州自閉症兒童的康復需求越來越大,而當前能夠容納自閉症兒童的公辦及民辦機構越來越擁擠。   但幸運的是,漳州市殘聯及漳州市殘疾人康復就業培訓中心正在積極行動,力爭為更多的自閉症兒童爭取更大空間、更多名額和更好的康復治療。
  • 大齡自閉症患者處境艱難 他們長大了誰來接納他們?
    大齡自閉症患者處境艱難沒有人想複製電影《海洋天堂》開頭的情節——演員文章飾演的自閉症患者「大福」,被李連杰飾演的父親領著沉入大海。一家機構自閉症養護服務舉步維艱2006年,自閉症首次列入我國精神殘疾類別。2008年,包括自閉症在內的殘疾人康復教育被納入國家保障。然而各地對自閉症的了解程度、服務水平不一,相較其他殘疾人,自閉症目前仍屬權益缺失人群。北京有家探索大齡自閉症患者養護服務的民辦機構,叫做「慧靈」。
  • 自閉症康復之應用行為分析 (ABA)
    應用行為分析 (ABA) 是一門行為的科學,適用於任何人,可用於所有自閉症或有其他發育障礙的兒童。當 ABA用於自閉症兒童時, 通常被稱為早期密集行為幹預 (EIBI)。應用行為分析 (ABA) 的用途是什麼?
  • 自閉症無法治癒,為什麼還要康復治療?
    自閉症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閉症孩子是需要終身監護的。而且他如果有攻擊行為傷害了別人,因為自閉症是精神疾病,所以按照我國法律,他們的行為並不屬犯法。這樣說,你是否明白。我們對自閉症孩子進行康復,是為了讓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讓他們也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是提升他所在家庭的生活質量,盡力消除危險因子,使他周圍環境裡的人更安全。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治療不但是在康復孩子,同時是在拯救我們自己,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 自閉症孩子必須及早幹預,越早效果越好。
  • 自閉症無法治癒,為什麼還要進行康復?
    目前,自閉症還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為什麼自閉症是不可能康復的,還要給孩子做康復? 其實解答這個問題的方式很簡單:像癌症、白血病、愛滋病等絕症也是無法治癒的,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為其治療呢?因為我們想通過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儘量延長其壽命,也體現出醫學的人文關懷。
  • 自閉症兒童康復教育的4個黃金階段,要抓緊了
    ——自閉症兒童康復教育的4個黃金階段——  我們都知道,到目前為止,自閉症治療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恆的科學的康復訓練。除此之外,尚無良策。  其實孩子的康復教育分不同階段,除了接受康復機構內一般的康復訓練外,還要針對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計劃,這個稱為「個別化訓練」
  • 自閉症的春天:思圻國際康復訓練探索融合教育創新模式
    自閉症康復行業資源嚴重不足且缺乏規範但自閉症康復行業資源嚴重不足且缺乏規範,背後的一個現實是:國內目前尚沒有一個實權、專業的部門對這一行業進行監督、指導。甚至進行機構註冊,當地民政和教育部門的人還不知道自閉症是什麼,「後來,自閉症康復機構多在殘聯註冊,但殘聯限於性質和能力,又"想為而無能為"。這個大環境就限制了自閉症的治癒率。也就導致了我國的自閉症很難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