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說,學前教育跟學校教育有本質區別,前者主要是讓孩子去體驗、去感知,調動他們的抽象思維。「比如2×3=6,如果僅僅是把算式教給孩子,這就是小學化。但如果以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為什麼2×3=6,是可以的。」李靜還強調,學前教育是孩子前期經驗積累的時期,從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來看,要注重真正的體驗:「遊戲的核心是感知和體驗,要讓他們去聽、去看、去聞、去摸、去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的多種表現形式的字體,無時不刻在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文化在傳承中被不斷發揚光大。既然這樣,那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開始認字是合適的呢?凡事都要遵從它一個發展規律,人的身心發展也是這樣。
專家指出:寶寶學識字和寶寶的感覺有關。中國的漢字形象上就和一個個圖形差不多,如果說寶寶已經能夠辯認生、熟人的面孔,或者會辨認一些幾何圖形,並且有一定的專注能力,就說明寶寶已經具備了識字的基本條件。這個時段大概是在寶寶二、三歲的時候。漢字其實也是一種圖形,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它是一種特殊的圖形。所以,在這個時候開始教寶寶認字是最好的。教幼兒認字和傳統的小學生認字有著本質的區別。幼兒認字主要以環境渲染、生活認字、遊戲認字、隨機認字為主,沒有計劃,沒有進度的要求,一切以幼兒的興趣為主。
幼兒園認字大體上會有下面幾種方式:
1.卡片認字:通過圖文並茂的字卡,用遊戲的方法來教孩子認識漢字。卡片的遊戲玩法有很多種,老師們會根據幼兒的年齡段和興趣點酌情設置,常見的有:圖卡識字、搶字卡、打字牌、拍字卡,找字卡等方式,這些方式設定的規則遵循的一個規律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遊戲中識字。2.生活(環境)認字:在幼兒經常接觸的一些物品上貼上與之相應的漢字,如,在袋子上貼上漢字「口袋」。這種看似隨意的教法讓孩子將抽象意義的漢字變成形象意義的感知,無一點兒違和感。3.兒歌(古詩)認字:朗朗上口的兒歌、詩歌,是孩子喜歡並容易接受的。父母或老師可以先教孩子念兒歌,讓孩子把兒歌背出來,再把兒歌裡有實際意義的漢字教給孩子。4.講故事認字: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複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說到寫字,大家往往會想到:鉛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等等,大家也都知道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寫字的壞處。
在幼兒園的玩沙區,讓孩子用手指或小木棍在上面畫字,這就是「沙字」;在玩水區,讓孩子用一些物品或一些筆桿比較粗的排筆讓孩子在牆上或案板上畫字,在觀察水的蒸發實驗中也學會了寫字,這就是「水字」;在美術區域設置一塊塗鴉牆,或塗鴉地板,讓孩子用彩色粉筆在上面寫字,這就是「牆字」或「地字」。針對一些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幼兒園會讓孩子在課堂上寫「空氣字」。「空氣字」就是讓孩子在空中劃指寫字,這種寫字法對於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和空間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數字也叫阿拉伯數字,它有很多含義:表示數量,年齡、時間、價格等等。
2.教具教學:教具一般由與所學內容呼應的實物或圖卡兩種形式。如,這種教具便於全班幼兒整體操作,增強幼兒的自主操作意識。如,老師讓小朋友們先拿出畫有一個「書包」的圖卡,再找出表示書包數量的數字。把它們拼擺在一起。這種操作形式既滿足了孩子人手一個的願望,也能體現孩子的競爭合作意識(比賽誰先拼擺出來。我來幫你找到這個圖卡),同伴之間的互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學習算數的前提是感知數字的含義,感知了數字的含義,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有些家長往往會這樣說:我的孩子知道一個蘋果和兩個蘋果在一起是兩個蘋果,但是,問他一加一等於幾,他不知道。
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抽象思維很差,要解決抽象的問題就需要用形象的事物來表示,這是幼兒園對算數的一貫做法。幼兒園會讓孩子玩一些數卡,圖卡來操作、加深孩子的算數體驗。4歲之前的孩子學算數都是操作卡片或實物感知。4歲以後。孩子的抽象思維逐漸增加就會很自然的過渡到對算式形式的感知,也就到了真正意義的算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