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四川眉山一12歲女孩與家人爭吵之後跳樓,經搶救無效死亡。」
又是一則青少年兒童自殺的消息……
多麼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令人感到十分痛心與惋惜。
可是像這樣青少年自殺的案件並不是個例。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15~29歲的年輕人第二大死因就是自殺。
無論是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家長的行為方式。究其原因,還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不是往學校一送就萬事大吉的,我們家長一定要注重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如果要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我想這跟大環境也有脫不了的關係。
01
現在的孩子壓力比以前大
以前的我們,活下去就好了,通過勞動就能有所收穫,而現在的事實是,活下去的條條框框多了,第一條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
每年都在呼籲減負,但總是越減越負……
居高不下的分數線,讓家長們被迫給孩子削尖了腦袋往前擠,即使老師總說不給學生布置過多作業,但是每一科加起來一點點的累積都不少了。
周六日還要上校外輔導班,有的還是老師組織的……
休息不好,睡眠不足,長期下去情緒必定受影響。
考試成績總不理想
就拿小時候的課來說吧,我們那時候也就考個語文數學,雙百是很常見的。
現在的孩子呢?
還多了科學、英語,雙百不多見了,有的孩子越學越不自信了,小學就這麼大的壓力了。
現在的家長壓力也很大
不光孩子有壓力,家長還要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雖然家校合作很重要,但現在的一些老師過分強調家長在教育中的位置,以至於讓家長很累,連打掃個衛生都要家長到校,試問以前哪個老師會這樣做?
也難怪會有家長在網上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件事也引起教育界關注,紛紛下達硬性規定,不許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一經發現會嚴格處罰……
家長的壓力大、焦慮,這還只是學校的一部分,還有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讓現在的年輕父母更累、更難。這樣的情緒難免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更抑鬱……
各方的壓力,最終都會壓在孩子的身上,這讓小小年紀,閱歷還不豐富的孩子如何應對?所以他們也會有想不開的時候。
02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曾在自己的課堂上提出孩子自殺的原因,講到一個「動機水平」的概念,而孩子自殺則是因為孩子活著的動機水平下降。
孩子活著的動機是什麼?
動機就是孩子的各種需求。當這些需求被滿足,孩子活著的動機水平就不會下降。
但如果不能被滿足,那麼孩子活著的動機水平就會一點點下降。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
孩子有審美需求,就會想要打扮的漂漂亮亮;孩子有成就需求,就會想要被周圍的人表揚;孩子有親和需求,就會想要被人關心和愛護……
需求有很多,尤其是心理上的需求,但如果一個個的需求都不能被滿足,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生活無光,活著的動機水平越來越低。
03
作為父母,關注孩子的心理髮育同樣重要。
一、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當今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大人在外面的壓力無處發洩,就會在孩子面前爆發。
雖然我們小時候也會經常挨罵挨打,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多壓力。我們會找同伴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些不愉快也就被消化被遺忘了。
可是現在的孩子,作業多,周末還有補習班。所以他們在承受很多壓力時,沒有得到消化和釋放,就會變得極端。
還記得前幾年,一個上海高二男生因為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被請了家長。男孩的媽媽就一直責備他,甚至把車停在橋上,下車罵他,甚至打了他一耳光。最後男孩當著媽媽的面,跳下了橋,當場死亡。
那一晚,不僅失去了一條生命,還會成為一個母親一生的夢魘。
這就讓我們意識到家庭溝通模式,父母教育方式,都很重要。不要一味的去責備孩子,要求他必須做出什麼。注重文化培養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心理教育,有一個好的態度是跟孩子有效的溝通的重要方法。
少一點責罵,多一分溝通。也許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因為你和孩子的溝通,就是給孩子留下的出口,幫孩子逃離困境。
二、尊重孩子,同時要制定規則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我們要尊重孩子。
可是尊重並不等於有求必應,這是溺愛。所以我們需要制定規則。
所以在苛責與溺愛之間尋找平衡。就需要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這不僅能參與孩子的成長。還能與孩子拉近距離,消除隔閡。
我同學家有一個兒子十二歲了,叫亮亮。每次去他家,都很少看見他在學習。
我就逗他說:「亮亮,每次來你都在玩。你不好好學習,不怕考試考不好不怕,你媽媽打你啊?」
誰知這小傢伙挺著胸脯,理直氣壯的對我說:「我作業早做完了,我就可以玩了呀!這是我們家的規矩!」
他爸爸對我說,孩子的成績現在不錯。與其讓孩子做完作業之後,還要求他學習,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個規則。
你可以玩。但是要寫完作業。
與其讓孩子坐在桌子上應付,不如讓他認真的完成作業,再開心的玩。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對於規則,我們要積極地做。但與孩子的溝通與尊重也是極其重要。讓孩子可以把所謂的大道理變成具體的可執行的方向的時候,親子關係才會融洽和諧。
三、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成長
龍應臺曾經說過: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裡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麼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
總是會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不親。
我一個同事,因為夫妻倆都要出差,所以小孩兒放到了他奶奶家。
同事好不容易結束工作,想衝衝地跑回家,想要得到女兒一個擁抱一個親親。
可當她衝進屋子,女兒見到她的第一句話卻是是:「媽媽,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奶奶一起 。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
區區幾天,就能讓孩子和家長產生距離。若是長期的缺席孩子的成長,孩子又怎麼能和你親近?
孩子從小後的對父母的疏遠,成年後想靠近,但是卻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怎麼努力都靠不近。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經常陪伴他的成長,不是長時間的陪伴,而是高質量的陪伴。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至少要做到單純的陪他玩,不去玩手機,做別的事情。在相處的過程中,孩子自會感受到媽媽發自內心的溫暖和關心,而且,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溝通,是拉近孩子與家長距離的方式。尊重,是親子關係和諧的途徑。陪伴,是整個家庭教育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不要讓他們在黑暗中枯萎,讓他們在陽光下綻放出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