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主題是「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在「帶你的心靈,曬曬太陽」——綠絲帶大學生心理健康系列講座上,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們分享了可以遠離抑鬱的十件事。
專家簡介:楊甫德,博士生導師、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全國理事會副理事長;擅長: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症和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出診時間: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學會說話 很多人際之間的矛盾壓力或自我的壓力都是來自於表達方式,很多情況下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感受不舒服。所以,說話也要察言觀色,要看對象的狀態去說話。
學會溝通 溝通就是多對別人說兩句話,多聽別人說兩句話,溝通不需要技巧,只要有意識,只要有感覺,就可以。一句話沒問,一句話沒說,會遺憾終生、擦肩而過。
學會傾聽 心理學上說的聽、說是最基本的能力,一個人能夠聽好才能夠說好。卡耐基說溝通的最高境界是「說要說到別人特別願意聽,聽要聽到別人特別願意說。」聽比說還重要,一定要學會聽。
學會表達 大家用三個字來表述什麼是愛?年輕人說「抱一抱」,年紀大的人說「讓他好」,從心理學上說,愛是「離不開」,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當然,「離不開」不僅僅是指愛情,任何事情離不開就是喜歡了,包括毒品、網路遊戲。
學會理解 教育領域有一句話,「區別對待才是平等、才是公平」,在做人做事上也是這樣,我們永遠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才能做到真正對別人理解、對崗位理解。
學會接受 努力改變我們所有能改變的,這樣才能去發展、才能爭取我們應有的地位;但是經過百分之百努力,我們依然不能改變的東西,要學會接受,如果做不到,那我們的心態就會失衡。
學會調節 無論任何事情一定要按照這兩個維度去調節: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管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都放在第二象限「不緊迫」裡,這個事情特別重要,但當前不緊迫,所以,可以踏踏實實把這個重要事情做好。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第一象限,只做緊迫的事情,最後都變成一個應急隊、救火隊。
學會減壓 心理學上有一個90:10法則,強調一個事情的結果只有10%跟這個事情有關係,90%跟你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是有關係的,所以,心態決定一切,並不在事情本身,而在於你對這個事情的態度。
學會享受快樂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均衡的,快樂多了,不快樂就會少,所以要學會享受快樂。孩子常常是快樂的,是因為他們從不積壓自己的負面情緒,對任何事情都有求知慾,不知名利為何物。要想讓自己快樂,就是要心態回到童年。
學會人際吸引 如果你想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要學會喜歡自己。
其次,要經常暴露在別人面前,就是要讓人知道你、了解你、認識你,經常能夠跟你在一起。如果別人對你不熟悉也就沒辦法喜歡你。(寇曉雯整理)
四個問題檢測抑鬱
健康時報記者 寇曉雯
判斷自己是否患有抑鬱,可以簡單問自己四個問題:
1.最近幾周(或幾個月)你是否感到無精打採、或對生活樂趣減少很多?
2.除了不開心之外,是否比平時更悲觀或想哭?
3.最近是否經常早醒?
4.最近有沒有經常感冒?
「如果這四個問題全都回答是,你估計是有抑鬱,只是輕重程度問題,應早一點進行科學深入的評估」,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說,「醫學上通常用抑鬱自評量表(SDS)來評估,必要時候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治療」。
讓自己越來越好
上海創學工作室諮詢師 張立志
有些人:相親時總覺得女孩子嫌自己不夠帥而情緒低落,老闆說話語氣稍微重點就會認為老闆不喜歡自己而抱怨。
還有些人:當發現相親的女孩不喜歡自己時就開始琢磨「如何讓女孩子喜歡上自己其他優點?」當覺得老闆對自己有意見時開始琢磨「如何讓老闆喜歡我?」
前一種人擁有的是結論性思維,而後一種人擁有的是成長性思維。如何才能擁有成長性思維,真正做到讓自己越來越好呢?不妨從問自己五個問題開始。
我想要的是什麼?
高效能人士有個重要習慣,即「以終為始」,而訓練成長性思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設定清晰的目標,而且不斷看前方的目標。
比如,老闆安排你去拜訪客戶,你要想到拜訪客戶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去拜訪客戶。然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做大量準備和嘗試,同時在遇到困難時,強烈的目標感也會給你力量來尋找方法。
如何才能實現目標?
在教練課程裡,我們經常練習「As If」的案例,比如「如果目標實現了,我們看到了什麼?」 有一次,我在一個客戶那裡上課,儘管我已經提前在教務準備表裡要求他們準備便利貼,但是我到現場後發現並沒有準備,我說「我上課需要便利貼,這是我們現在要達成的目標,怎麼樣才能得到便利貼呢?」對方說「我可以去其他部門找一找」,後來真的找來了便利貼。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如果我們看一下想要實現的目標,就會找到解決方案,也會讓自己更具有靈活性。
我可以做什麼?
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不管是別人成功還是失敗,如果將成功歸因於家庭出身、運氣、智商等這些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因素,那就很難在實踐中獲得成長,因此,多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
我將持續採取什麼行動?
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轉化為行動,那也僅僅是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只有去做,就能前進,如果停留在想就永遠都會有問題。儘管在實際行動中遇到的問題會比在想的階段遇到的問題會多得多,但是唯有在行動中,我們的能力才會獲得成長。
我可以學到什麼?
實踐是學習的重要手段,但如果不在實踐中反思,很可能會變成重複練習,充其量變成一個熟練工而不能成為專家。擅長反思和總結的人,他做一件事獲取的成長值也許是那些不擅長反思的人的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