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狙擊生物多樣性殺手 中國科學家揭示薇甘菊分子機制

2020-12-16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薇甘菊這種原產南美的野生菊科植物,是植物界「臭名昭著」的生物多樣性殺手,早早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僅珠三角地區每年就因為薇甘菊的泛濫造成生態經濟損失近10億元。日前,我國科學家發布了「關於重要入侵植物薇甘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聯合華南師範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共同完成,並於2020年1月1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今日(1月20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了課題組專家劉博,揭秘這次對生物多樣性殺手的最新研究突破。

薇甘菊。受訪者供圖

一分鐘一英裡的雜草

薇甘菊是菊科野生植物,菊科是一個大家族,全世界約有1000屬,25000到30000種左右。其中有人類馴化的觀賞性植物如菊、翠菊、大麗菊、金光菊、金雞菊等,還有可食用植物如萵苣、茼蒿、菊芋等,油料作物則包括向日葵、蒼耳等,還有藥用的如白朮、蒼朮、蒲公英。

3千萬年以前,薇甘菊只是菊科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和向日葵是「近親」,在距今3千萬年左右的一次進化中,薇甘菊出現了全基因組二倍化和大量的片段複製事件,這使得它的光合作用與暗反應、氮磷鉀的代謝和運輸等基因家族發生顯著的擴張。研究發現,薇甘菊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它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化感物質有效地富集固氮菌和氨化細菌,加速了根際土壤的養分循環,為其快速的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它長得特別快,每個莖節都會紮根」,課題組專家劉博告訴新京報記者。資料顯示,成熟期的薇甘菊一個節1天生長近20釐米。在深圳內伶仃島,薇甘菊的一個節在一年中所分枝出來的所有節的生長總長度為1007米。由於其蔓延速度極快,故有些學者稱其為「一分鐘一英裡的雜草」。

如果只是長得快,遠稱不上「殺手」。薇甘菊還會危害其它植物,劉博解釋說,「它們善於纏繞和攀附於其它植物上將它們覆蓋,阻止其它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從而使其死亡。此外,薇甘菊還會向土壤中釋放化感物質,抑制其它植物的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

從20世紀80、90年代,在內伶仃島,薇甘菊入侵之後,短短幾年之內,全島35%以上的島嶼面積被其覆蓋,造成林木枯死面積達50公頃;40%-60%的低矮灌木林被其全部覆蓋。由於薇甘菊對島上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導致大量物種從島上消失,獼猴等珍稀動物因缺乏食物而瀕於滅絕。也就是說,它所到之處,只剩下它可以存活,所以它才被稱為「生物多樣性殺手」。

被薇甘菊覆蓋的大樹,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會逐漸死去。受訪者供圖

強大的傳播能力

根據香港植物標本記載,最早的薇甘菊標本是1884年採自香港動植物園引種栽培,1919年在歌賦山採集到野生的薇甘菊標本。1984年在深圳發現,2008年來已廣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薇甘菊頭狀花序,在枝端常排成復傘房花序狀,花序漸纖細,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薇甘菊沒有「自生自滅」,反而在一個適宜生存且沒有天敵的環境裡野蠻生長。在今天,我國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地已經出現大規模生長的薇甘菊,同時南方大部分地方也都已經發現它的蹤跡。

薇甘菊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剪葉對照實驗,將薇甘菊和6種其伴生植物作為對比對象,人為剪掉所有植株的所有葉片。30天後,對照植物中90%以上的植株死亡,而薇甘菊仍能夠正常生長。

此外,薇甘菊還有強大的傳播能力,有專家通過數學方式測算,結果顯示,「一粒薇甘菊種子,5年繁殖的數量可以達到若干兆株……不僅足以播種整個地球表面,甚至可以覆蓋太陽系所有行星」。

薇甘菊全球分布圖。受訪者供圖

「給我一個機會,我就能徵服宇宙」,這就是薇甘菊。當然,這只是計算所有種子都能成活的情況,現實中並不會出現,但這足以說明薇甘菊繁衍能力的強大之處。劉博介紹說,「薇甘菊開花數量很大,0.25平方米麵積內,計有頭狀花序達20535-50297個,合小花82140-201188朵,花生物量佔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8.4%-42.8%。它的種子細小,長1.2-2.2毫米,寬0.2-0.5毫米,千粒重0.0892克,可以隨風飄散,同時也可以通過人畜活動傳播,包括運輸也會幫助薇甘菊傳播」。

尋找薇甘菊泛濫的根源

在今天,薇甘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植物之一。

在我國,有測算顯示,僅珠三角地區每年就因為薇甘菊的泛濫造成生態經濟損失近10億元。其危害對象主要是天然林業及橡膠等作物。因為農田作物管理嚴格,目前危害不大,「農田有人管,有雜草就拔了,但一些天然林區,人跡罕至,結果造成薇甘菊泛濫。」

目前,防控薇甘菊的主要方式是人工清除和化學農藥,但在深山密林中,很難精準施藥,因此效果不佳。同時,化學除草劑本身不具備靶向性,並且對生態系統會造成不可補救的影響,因此在野外同樣難以施用。

此次研究從基因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這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

劉博介紹,「我們這項研究,目前還是基礎性研究,主要是從分子層面,分析明白了它為什麼有這麼強的適應性和傳播能力。此後,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研製具有靶向性的生物藥劑,精準地防控薇甘菊,防止它進一步蔓延」。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殺手薇甘菊「行兇」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中國科研團隊針對重要外來入侵植物薇甘菊,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其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
  • 薇甘菊如何快速生長和入侵?中國學者阻擊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
    來源:經濟日報薇甘菊又叫「一分鐘一英裡雜草」, 也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其生長速度快,可攀爬、抑制或殺死其他植物,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關於重要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江門去年「圍剿」薇甘菊超10萬畝——推動群防群治 鞏固森林城市...
    薇甘菊,也稱小花蔓澤蘭或小花假澤蘭,學名淡雅,顏值「小清新」,但它卻是植物界中的「瘋狂殺手」。這種原產於中美洲的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於上世紀80年代從香港擴散至深圳市,90年代末蔓延至珠三洲地區。目前,江門市已是薇甘菊疫區。
  •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殺手」薇甘菊速生機制
    該研究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防治這一重要外來入侵植物提供了理論依據。薇甘菊原產於中南美洲,隨後入侵到東南亞等地,已被列入世界最有害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這種被稱作「一分鐘一英裡雜草」的植物生長速度快,可攀爬、抑制或殺死其他植物,從而破壞生態系統。薇甘菊在我國已擴散到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
  • 廣州組織召開全市薇甘菊緊急防治推進會
    近日,廣州市林業園林有害生物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召開全市薇甘菊緊急防治推進會。▲廣州綠化美景 會議傳達了上級部門和市領導對薇甘菊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好生態安全和廣州市景觀建設成果。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廣東落實財政5800多萬元遏制「植物殺手」薇甘菊蔓延
    薇甘菊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已廣泛傳播到亞洲熱帶地區。該種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薇甘菊又叫「一分鐘一英裡雜草」,生長速度快,可攀爬、抑制或殺死其他植物,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
  • 紅蘋果著色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蘋果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在完成了蘋果花葯培育純系高質量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揭示了反轉座子控制紅蘋果著色的分子機制。 「栽培蘋果通常是二倍體,基因組高度雜合且經過全基因組複製,致使常規品種基因組測序組裝困難。」論文第一作者張利義告訴《中國科學報》,利用花葯培養可以獲得純系,從而降低組裝難度,獲得更高質量的基因組測序結果。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中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獨特的森林植被類型,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最廣、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高,約佔我國國土面積的1/4,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極其重要。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7:3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ichael G. Harvey等研究人員揭示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 守衛國門生物安全,助力構築生態家園
    所謂國門生物安全,是指海關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口岸,對國際貿易物流、國際交往人流實施檢疫監管,防止外來生物隨著物流、人流傳播,因此國門生物安全是防範外來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二、生物入侵又是什麼?所謂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健康等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現象或過程。
  • 景洪市經濟作物工作站指導融創社區滅除薇甘菊工作
    2021年1月1日,景洪市經濟作物站、市農業環境監測站技術人員深入到景洪市融創小區溼地公園薇甘菊復發點,現場指導融創社區物業管理人員滅除薇甘菊工作。融創溼地公園薇甘菊於2017年發生,採用人工滅除方法反覆滅除4年,卻仍然每年都在復發。
  • 中國農大孫振鈞團隊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通過全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蚯蚓全球分布的分子機制
    通過證明蚯蚓基因組的三倍體特徵、基因組擴張、歸一化分析蛋白質表達水平和16S rDNA、加權相關網絡分析(WGCNA)以及分析基因組中防禦基因圖譜揭示蚯蚓如何調動自身基因組及其腸道微生物應對土壤環境的脅迫。
  • 餘世孝團隊在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永續發展的保障。但是,由於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汙染、氣候變化和生境破碎化,已經導致全球範圍生物多樣性的極大喪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是本世紀亟待解決的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針對該問題的的研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的基石。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胃癌耐藥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趙永良課題組利用胃癌為模型,在研究耐藥性分子機制方面獲得新進展,發現人類解旋酶RecQL4通過促進轉錄因子YB1的磷酸化而調控其下遊耐藥基因MDR1的表達,進而促進胃癌細胞耐藥性的產生。
  • ...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動態結構...
    ,揭示了GPCR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分子機制。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GPCR在失活和激活狀態下的晶體及電鏡結構解析,人們對於這一大類受體的激活機制有了愈發深入的了解。然而,GPCR受體的失活和激活結構僅代表信號轉導過程起始和終止時相對穩定的構象狀態,受體在激活過程中發生了複雜多樣的動態構象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與不同配體引起的信號轉導多樣性相關。目前,GPCR在激活過程中的動態構象變化仍不清楚,國際上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
  • 中國科學家研究毒品成癮機制獲突破
    中國科學家研究毒品成癮機制獲突破 2017-07-24 20:56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通過研究揭示了毒品嗎啡成癮的分子機制,發現嗎啡能誘導多巴胺能神經元特異性自噬,從而導致毒品成癮。該研究有望為成癮的治療和臨床鎮痛提供新思路。資料圖:戒毒人員。 王剛 攝  毒品成癮困擾人類健康,是重大社會問題之一。其呈慢性復發性依賴病程,機制至今未明,導致治療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強制戒斷後復吸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