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這位伴隨著網際網路、伴隨著年輕人一路成長的大佬,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許多年輕人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將其奉為偶像,甚至是人生的導師。甚至於許多關於馬雲的傳記、講話內容,都會被無數年輕人所研讀,年輕人自發性地去追捧、維護、宣揚關於他的一切。
還記得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錢沒給到位,心裡受委屈了。說中了無數年輕人的心聲。但現在,由於馬雲的「我對錢根本不感興趣」和「996福報」等言論,讓年輕人不再對馬雲像以前那樣崇拜了,到底是馬雲變了,還是年輕人變了呢?
如今年輕人的思想已經和過去不同了,大家更加自我注重自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待生活也是充滿了享受的態度。這種變化足以影響社會發展。
在過去,很多企業培訓的時候都會熱血澎湃地給年輕人繪製著公司未來美好的藍圖,甚至通過聘請各種講師,鼓勵大家通過自身的付出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勤奮付出被包裝成了一種榮譽。其中用了很多成功學和心理學的套路,旨在激勵員工暫時放棄自身利益,去追求企業未來的「遠大前景」。當然,這種方式已經被現在的年輕人總結成「畫大餅」了。逐漸的,年輕人開始慢慢拒絕這種自我犧牲式的奮鬥,大家更關心自己的發展,自己的心情,一切和自身相關的事物。或許年輕人,不只是不再追捧馬雲,而是開始拒絕一切「不切實際」的「洗腦」。
也許在過去,當你抱怨自己收入不理想,工作沒進展的時候,總會遭到別人對你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質疑。說你還不夠努力,然後再舉一些「別人家的孩子」所謂努力奮鬥的案例來激勵你。在那時的年輕人看來,奮鬥與成功之間似乎有著強有力的因果關係,仿佛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不努力仿佛就是罪人。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願去奮鬥,而是不想為了別人、為了企業奮鬥。年輕人不再需要別人來提醒自己「奮鬥」,更不希望自己的「奮鬥」被他人所利用。過去宣揚的所謂的努力奮鬥,其產生的一部分利益,往往是被企業所攝取的。比如說你無止境的996加班熬夜,雖然替公司完成了任務,卻傷害了自己的身體,付出了自己的私人時間。
傳統觀念裡面大家認為錢等於工作中的工資所得。現在社會裡找個好工作賺點工資幾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能產生巨額財富的資源,而且這種資源如果你不好好利用,將會一去不復返,這就是時間。你每天為公司打工換取幾千塊的工資,在我的理解中工資就是你付出你的時間和你精力體力而換來的精神損失費,你最寶貴的資源可能在你的日益重複的像機器一樣的工作中不經意間一點點流失。而企業和你說的奮鬥就是想以最低的成本拿走你的時間和精力。
在過去,在具有話語權人物的號召下,比如像是馬雲這樣的大佬,奮鬥就被賦予了積極形象,而拒絕奮鬥則會被賦認為懶惰和負能量,但這種奮鬥的背後卻是無止休的加班,或是自身不斷被企業所剝削。當年輕人去拒絕這種要求,則會遭到評價者的諷刺。
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是不願奮鬥了,而是不想為了別人的利益奮鬥,大家都想為了自己的小確幸而努力奮鬥,這才是最切實際的東西。我們生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味地給別人埋頭苦幹,或者只是為了換取一點點的工資,花大量的時間在毫無意義的、無法提升自己的、無法使自己快樂的工作上,不要盲目的聽人指揮去奮鬥付出你的全部精力,要專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提高。我們要多思考自己真正值得去努力的事情,這就是戰略眼光,戰略懶惰比戰術懶惰可怕1萬倍,我們從小寒窗苦讀目的絕不僅僅是去學習知識,而是幫助你去思考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