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非英專生,但一直都很喜歡英語。過去沒有想過自己的英語要達到多少級的水平,所以學習上不怎麼追求看技巧或者考試攻略,全憑感覺按興趣走
我喜歡這種語言的發音,一些中文無法駕馭的音樂旋律,卻能與英語完美結合。記得自己聽的第一首英文歌還是Avril Lavigne 的 Complicated,她也是我的第一個IDOL
當時MP3歌單裡只有她的歌,我會把她的歌詞摘抄下來,一遍一遍地去背、跟唱,直到自己記得並體會到那些歌詞的意思
說英語的那份自信,大概也是因為她——唱她的歌總能讓身邊的夥伴欽佩自己那口流利的英語,可以說,那個當年——能跟得上K房的歌詞速度唱出來,就算不是天籟之音也能迎來場下觀眾羨慕的眼光
我也喜歡這種語言帶給我的文化世界,《老友記》是我追的第一部美劇,19年開始二刷這部劇,斷斷續續到現在刷到了第六季。很多人會Get不到裡面的笑點
其實不是劇情不好笑,或者誰的笑點特別低的問題。而是英語不好的人他們在聽力和劇情理解上就會出現延遲,等他看到中文字幕再去理解,笑話已經不好笑了
對西方文化的好奇也是從看美劇開始的,一開始是留意劇情,後來就愛留意當地人的一些俚語表達,再後來,得益於字幕組的神奇腦洞,我也喜歡上了雙語轉換那種神奇的感覺——同樣一句話翻出不一樣的版本,竟也覺對!這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語感,不是語法工具書能教的
但是我也很快發現這樣學習的一種弊端——不實用。作為非英專生,日常學習的英語除了能在考試上有點發揮,其餘時間幾乎用不上。因此學英語變成了一件很尷尬的事,說英語最多的時候是 背單詞那會兒,但單詞也是背完->忘記->繼續背->繼續忘....
直到大四學了口譯,會發現——翻譯才是當今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外語職業技能」。學習英語我們會背單詞、聽BBC、看閱讀、做練習題、寫作文。學得再好,可能也只是「英語好」
學口譯時 學員用手機錄音自己的翻譯
但英語好,不代表翻譯好。常表現為自己聽懂了,但是在說給別人聽的時候,未必能夠用中文通俗表達出來。或是知道這個中文對應的單詞是什麼,但就不會用英語表達出來...
夥伴們可以試一篇簡單口譯實戰訓練《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消息》(PS.一定記得錄音),大概你就能感覺得到——讀懂了,說不出的滋味(更多訓練,可以點擊公眾號菜單欄「練口譯」獲得)
學口譯跟學英語不同的地方在於技巧學習、材料選擇、技能應用三個方面上
翻譯說到底是一種語言思維的相互切換,且根據翻譯工作的職業特性。有英語基礎的人要應付翻譯工作,也是需要掌握這種思維轉換的輔助技巧,我們就拿學口譯舉例子
口譯課上的筆記符號教學
根據口頭翻譯工作的職能需求,譯員在聽、說、讀三個方面的訓練就跟單純的英語學習很不同——聽譯的訓練涉及口音的辨析、短期記憶能力等,必要時還需要藉助筆記符號,來記錄所聽的信息才能夠應對發言談話的翻譯;不像學英語,聽力的訓練是為了做對一些選擇題,或者是聽懂後跟外國人交流
所以一般英語好的夥伴比較明確的職業會是外貿員,但是外貿員不一定能夠勝任口譯的工作,因為多數外貿企業只需要進行文字性的溝通工作,口頭表達是少之又少
口譯課上的模擬交傳
口頭表達,也就是譯員「說、讀」的訓練——當中涉及中英文的發音(普通話不好的譯員往往讓人感覺不專業)、表達是否通俗流暢、雙語切換反應力等;不像學習英語,大部分人想要提高「口語」,可能單純只是為了讓自己英語發音更準確,或者能做好一篇閱讀理解
譯員的閱讀通常會使用視譯的技巧(邊看文邊翻譯)、交傳的實戰等去進行口頭表達、反應能力的訓練
口譯課上關於醫學領域的翻譯學習
在材料的選擇上,英語和口譯可以說相似,但口譯的目的性更強、更鮮明。很多人英語的學習材料來源於教材、新聞時事、書籍閱讀等,但譯員的材料學習會更集中在商業談判 、行業資訊、領域專業知識、科普調研等信息
譯員通常也會根據會議的主題或服務的企業信息進行延伸拓展的學習,方向性要比單純的英語學習要強
根據技能、材料兩者的分析,其實也能夠很清楚兩者的應用點會在哪裡——英語的學習更適用於考試、單語環境的生活工作;而口譯的學習更適用於國內市場的真實職業能力需求
同樣,筆譯的技能學習和英語學習也是不完全一樣的。因此如果在大學,是希望自己所學的英語能在職場上發揮作用的,建議掌握好翻譯的技能(口筆譯)
考到語言證書的夥伴更需要學習,因為普遍職場單位,看到你有4-6級證書,就誤以為你會「翻譯」,但是在真正處理文件翻譯、公司內部的會議翻譯時,很多人又會措手不及,其實不是大家的英文不好,只是沒學好翻譯這項技能
特別是筆譯,現在大多數筆譯都是人機協作的產物,更要求譯員對語法、用詞、語句表達上有紮實的功底
以上也是個人對英語學習和翻譯工作上的一些總結,人都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但是儘量往職業技能方向上靠,才能夠學有所用,將自己的學習時間價值最大化,特別是即將就業的應屆生,或已經就業的社會人
我是劉小樹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了
希望交流的夥伴 咋們後臺私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