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些「壞習慣」讓爸爸媽媽們不由自主的開始擔心,會不會是寶寶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呢?該不會自己家的寶寶變成了別人眼裡的「熊孩子」了吧?!一想到這些不禁開始擔憂起來。
愛撕紙的情況一般常出現在寶寶6-7個月的時候,持續到1歲以後。在這個階段,寶寶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某些事物,從而滿足新奇感。此時的寶寶已經初步掌握了手的抓握等特點,手眼協調的能力也基本具備了。所以當寶寶發現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改變紙的形狀、發出嘶啦嘶啦的聲音,並從中體驗到驚喜和快樂的時候,當然停不下來呀!
沒有什麼能阻擋寶寶快樂的步伐!
面對寶寶愛撕紙、玩抽紙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爸爸媽媽不應制止寶寶的行為,應當給予鼓勵、為寶寶安全、快樂的撕紙提供條件,寶寶撕過的紙可以收集起來,如果以後要郵寄易碎品時可以充當填充物哦。與此同時,父母們還可以這樣:
但是注意避免給寶寶含有鉛成分的油墨印製的紙張,太過鋒利的紙張也不要給寶寶,避免劃傷寶寶。同時注意不要讓寶寶誤食紙張,撕完紙後及時洗手。
大聲喊叫
寶寶喊叫是為了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這是寶寶語言表達的一種模式,也是為將來的開口說話做準備。寶寶喊叫的原因可能是尿溼了、餓了、累了,也可能是感覺到不安全或者缺乏關注,試圖用大聲喊叫來要求父母的回應和照顧。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形成,詞彙量有所增加,他們就不需要再用尖叫來傳達信息了。
父母面對寶寶大聲喊叫要積極的回應寶寶所表達的需求,比如擁抱、愛撫、低聲的和寶寶說話,用關注和滿足寶寶需求或者轉移注意力的辦法使他們安靜下來。
扔東西
6個月左右寶寶開始「一言不合」就扔東西,拿到什麼就扔什麼,爸媽撿回來還會再扔,實際上,寶寶扔東西的動作具有很多意義:
在寶寶剛剛學會抓、扔動作時,及時給予表揚,即使扔了不該扔的東西,也不要嚴厲責備。可以輕聲的告訴寶寶哪些東西不可以扔,同時鼓勵寶寶自己把扔出的玩具撿回來。
父母平時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寶寶的心情,讓寶寶感受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
對於寶寶出現的「壞習慣」,爸媽應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去解讀、去接納。在寶寶行動過程中給予充分的引導和保護,隨著時間的的推移,這些「壞習慣」會逐漸消失,而由此促成的寶寶的成長和進步,會給爸爸媽媽帶來諸多的小驚喜。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只做推廣和傳播,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