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871年,農曆辛未。
時值大清同治十年;
……
我們先來環視一番大清帝國疆土之外的世界。
這一年:
德國,日耳曼人統一了德國,建立起德意志帝國;
法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正式成立;
美國,洛杉磯唐人街遭遇暴亂,數百名白人衝進唐人街洗劫並屠殺華人;
日本,派出巖倉使團從橫濱乘美國商船"亞美利加"號啟航訪問歐美,歷時一年十個月,訪問了歐美的十二個國家;
……
我們把目光再次轉回到大清帝國。
也是這一年,清政府蠻不情願地、在日本的懇求之下,享受起在日本的治外法權;
(讀累了的朋友可以轉去改看拙著《清政府說,自即日起,日本全國警察,一律不得配刀。於是,無刀》);
……
重點是在這一年:
4月21日,農曆三月初二;
楊昌濟,未來的共和國締造者的老師、嶽父,出生在板倉的一個書香世家。
雖然這個板倉與鎌倉一樣,都帶有個"倉"字,卻不是在日本,而是在湖南的長沙縣,是個小鎮中的小村子。
……
8月14日,農曆六月二十八;
大清國未來的第十一位君主、德宗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北京城宣武門內醇親王府的槐蔭齋;
四年後,這位大清入關後的第九帝(還是倒計時中的第二位),將在四歲的時候,被抱入紫禁城,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年號光緒;
……
這兩位同齡人一個在京城、一個在湖南,怎麼看,都毫不相干;
其實不然。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蘊含,為了說歷史,京城也得為湖南當背景。
因為楊昌濟的"欲栽大木拄長天"宏願真的實現了,他的學生、女婿真的"縛住蒼龍"了。
……
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的老師與嶽父——這開局就閃亮登場的固化形象,或許是楊昌濟身上最大的標籤。
然而筆者認為只用一位歷史人物來衡量另一位歷史人物,顯然失之片面。
實際上,作為一位接受了儒家傳統文化、湖湘地域文化、東洋文化、西洋文化薰陶的近代倫理學家、教育家,作為一位"舊時代的新人物",楊昌濟自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史、文化史意義。
他存在的意義,或許被人們大大低估了。
假如,此刻本文的閱讀量已經過萬,那麼,我敢肯定的說,必定在幾千人的印象中,這位毛澤東的老師、嶽父的形象,或是私塾先生、或是鄉村教師。
下面,請大家跟隨筆者,試驗著將這位三湘學者、北大教授融入到時代的大背景中去看看,他究竟風流不風流。
【一】
歲月葳蕤,流光飛逝。
轉眼間到了1889年。
這兩位都已經十八歲了。
……
這一年,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在法國的巴黎召開了。
恩格斯指導著"第二國際"這個鬆散的聯盟積極開展反對無政府主義的鬥爭,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一就是我們現在正在享受的"五一國際勞動節";
同年,荒尾精向日本參謀本部遞交了樂善堂間諜們的第一份重要成果:有關中國大勢的分析報告--《復命書》。
這份報告認為,清國的"上下腐敗已達極點,綱紀鬆弛,官吏逞私,祖宗基業殆盡傾頹";
……
這年,光緒皇帝大婚,並且親政了。
雖然皇帝親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務上必須要把關,要訓政。
什麼是訓政?
那就是,一旦皇帝胡來,慈禧可以隨時回來垂簾聽政。
朝廷中的各種事情,依舊是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請懿旨,慈禧勉為其難地接受,然後才允許向皇帝稟報。
訓政,相當於慈禧在光緒皇帝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繩子,而且這根繩子還是一個活結。
只要慈禧不滿意,她拉動這根繩子,立刻就能把光緒皇帝拽下龍椅。
光緒皇帝也鬱悶啊,所以也就開始妄圖搭建自己的班底。
他很明白,沒有幫手,永遠也搬不走慈禧這尊大神。
但是要找幫手,卻並不容易,必須得有機會。
……
這一年夏天,湖南瀏陽縣的任俠才子譚嗣同由蘭州去京師,途中經過燕趙大地之井陘關,他賦《井陘關》一詩以抒自己的俠氣狂情:
"平生慷慨悲歌士,
今日驅車燕趙間。
無限蒼茫懷古意,
題詩獨上井陘關。"
23歲的他,在京師結識了時任工部主事的劉人熙,從遊問學,得聞永嘉學派之淵源,研究張橫渠、王船山等先儒學理。
"後又逢康氏梁氏,言大同之旨,三世之義,其學日新又新,此乃思想升華之期,然切非結晶之候也。"
……
這年,22歲的孫中山還在香港西醫書院繼續學習。
課餘時間穿梭於香港、澳門,發表對清朝政府不滿的言論,鼓動"勿敬朝廷",被視為"大逆不道";
……
這年,楊昌濟應了長沙縣學試,補邑庠生,也就是成為秀才了。
並且湖南的學政張亨嘉(這是位一年五升遷的大牛人)很是欣賞他的才華學識。
楊昌濟七歲進館發蒙,蒙師就是他積學不第、長期在鄉下教私塾的父親楊書祥。
他的外祖父也很厲害,進士出身、做過大清國子監的學錄,對他影響甚深。
這說明青年楊昌濟必定熟讀經史,對舊學築有根基,所以張學政才視他為大清合格的人才,納入後備幹部進行管理,批准他跨入了準入制的門檻,可以去參加公務員的省考、國考了。
楊昌濟的內心卻極端鄙視清朝的這種科舉取士制度,他在日記中很無奈的寫到:
"闈墨不記,以其為俗學也。"
……
【二】
又是將近十年過去,本段就來到了1898年。
三年前,1895年的4月,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
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很遺憾,所上之書因頑固派的阻撓而沒能送到光緒皇帝的手中。
……
這年,秀才楊昌濟還在嶽麓書院求學。
光緒皇帝卻在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的支持下,試探著開始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準備發展農、工、商業,意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準備變法了。
……
此時,湖南已經開了南學會。
一次,楊昌濟在聽維新幹將譚嗣同、唐才常的講座時發問:如何救國救民?
同時還表達了自己對此的一些見解。
他的見解從尚存的當年南學會的課卷裡可覓端倪。
他在這篇名為《論湖南省設立商務局宜先振興農工之學》的課卷中寫道:
"振興商務固為今日之要圖,而商務之本源,尤在於農工之學;其必先振興夫二者,而後商務可得而言也"。
譚嗣同非常欣賞他的高論,回答他:
"於聖賢微言大義、晦盲否塞之秋,獨能發為如此奇偉精深之問,此豈秦漢以下之學者胸中所能有哉?
茲事體大,餘亦何敢論斷。
總之,以民為主,如何可以救民,即以如何為是,則頭頭是道,眾論皆通矣。"
這顯示出他對楊昌濟的發問、見解,評價是很高的,以聖賢事業譽之。
這篇論文在所有課卷中名列第三;
……
這年的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
戊戌變法開始了。
9月5日,光緒召見譚嗣同,並命譚與劉光第、楊銳、林旭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9月19日傍晚,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
光緒皇帝自是日起遷居瀛臺;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囚,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
9月28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義;
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只留下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以死赴難、壯烈獻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一地雞毛。
……
戊戍維新失敗,楊昌濟決定不再參加科舉,而潛居長沙閉門讀書。
在學習過程中,他"嚴立課程,力戒涉獵,強記故實,務別去取"。
無論是研究學問還是做人,他都具有堅忍精神,他說:"吾無過人者,惟於堅忍二字頗為著力,常欲以久制勝。"
讀者看到這個"堅忍"會不會想到一位光頭的浙江人呢?再看"以久制勝",又會不會想到偉人呢?
他十分敬佩王船山之為人,認為"船山一生卓絕之處,在於主張民族主義。此是船山之大節,吾輩所當知也。"
這與譚嗣同倒是英雄所見略同的。
……
這年,孫中山在日本橫濱的中國城,首次遇到年僅11歲、美麗的大月燻,32歲的他對佳人一見鍾情。
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亡命天涯,孫中山曾努力設法相救。
梁啓超逃到日本後,孫中山更加珍惜他們的友誼,派人去看望,又通過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平山周等轉達他的問候
孫中山與宮崎寅藏等筆談,交換政治見解時,曾把梁啓超當作同志,稱他們之間"另有秘語,非局外人所能知"。
這年,孫中山初步確定了三民主義綱領,很顯然,這與梁啓超的理念是無法產生共鳴的。
【三】
又過五年,1903年,楊昌濟要出國了。
去哪?
日本。
主攻教育學。
為了表示自己雖然身去東瀛、但是心懷中華,行前,他改名"懷中"。
……
讀者朋友不要驚訝於秀才楊昌濟留學去日本。
要知道,在清末民初的短短20多年裡,湖南的留學運動是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
湘籍學子從負笈東渡、再到留學美國、再到遠赴歐洲求學,留學運動可謂此起彼伏,方興未艾。
這一潮流起步晚、 發展快、範圍廣,形式多,彰顯著時代主題、體現著湖湘地區的人文精神。
肯定地講,湖南留學運動對推動湖南教育近代化的進程所起的作用是極其重大的。
為何官費鍾情於留日?
這是因為當時的主流觀念認為"……遊學各國,西洋不如東洋。一是路近省費,多可遣;一是去華近,易考察;一是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
故而留學日本成為了首選。
……
1902年,清政府諭令各省改革學校制度。
湖南當局應詔改制,創辦新式學堂。
一時間,湖南亟需大量能夠辦理新式學堂的人才。
然而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培養此類人才的機制,
這使得新式人才奇缺。
為突破這種困境,派遣學生出國留學成為最佳途徑。
1902年冬天,湖南地方當局開始招考官費留日學生,楊昌濟懷著尋求真理、振興祖國的強烈願望報考,並獲取錄。
……
據筆者百度,湖南這批去日本的共有24人,以楊昌濟的年齡最大,32歲。
這24人中,筆者推薦大家拓展閱讀的有:劉揆一、陳天華、仇亮。
那一年,湖南還有二十多人是留學歐美的,此為伏筆,有後話。
……
這一年,長沙妙高峰下、與嶽麓山隔江相望、南宋時創辦的千年學府城南書院改稱湖南師範館,距離叫做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尚有的八年時間。
在板倉出生的楊開慧已經兩歲了。
雖為女兒身,但楊昌濟也為她取了名、字、號。
那時,偉人未來的"驕楊",以開慧為名、以雲錦為字、以霞為號。
而我們的偉人,已經開始在韶山的私塾裡讀書,在接受著楊昌濟也曾經歷的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
……
這年:
梁啓超在華盛頓會晤美國總統羅斯福;
孫中山在日本秘密組建軍事學校;
《蘇報》在發表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章士釗《中國當道者皆革命黨》、鄒容《革命軍》"自序"後,被封禁;章炳麟入獄。
陳獨秀開始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第二《蘇報》了;
最後還要重點說說為人"性情耿直,雄於膽略"、擁護變法的沈藎,他揭露《中俄密約》於天津英文報紙,《密約》引發在東京的中國留日學生和國內各階層的反對。慈禧下詔將其仗斃。
但他至死都沒有求饒。
……
【待續,視過審情況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