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很多「鍾愛」咬指甲的孩子,經常吮咬,指甲根本不會長,基本沒有必要用到指甲刀。有的寶媽說,孩子習慣咬指甲是因為身體裡欠缺維生素,這是一種錯誤觀點,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研究,孩子體內如果缺少某種營養元素,如維生素等,在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發生一些顯性的改變。也就是說,缺少營養元素不會通過大腦的指令表現出來,而「咬指甲」是大腦控制一種行為。
通常而言,學齡前的兒童都會有咬指甲的癖好,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些習慣就會被慢慢地改掉,但有些孩子直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後也可能存在這種毛病。
眾所周知,指甲縫中長含有泥垢等髒東西,如果孩子們經常咬指甲的話不但不衛生,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指尖的皮膚受損,甚至誘發甲溝炎。
要想幫助孩子改掉咬指甲的毛病,寶媽們首先就應當了解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
其實,孩子們咬指甲是心理上需要安慰的外在表現,這個動作也表達了孩子內心的一種情緒,尤其是當他們出現不安、緊張、焦慮、鬱悶等負面情緒時,咬指這種行為就成了他們排解壓力的方式。
比如,對孩子來說,當他們犯了錯誤時,就會感到緊張、害怕,於是就會下意識地去咬指甲。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改掉咬指甲的毛病呢?
一、不要向孩子傳遞太過消極的情緒
消極情緒很容易被感染,要用關愛和耐心去幫助孩子們排解他們的不良情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儘量少讓孩子們感受到壓力,不要讓他們有太重的心理負擔和不良情緒。
即使在他們犯了錯誤的情況下,寶爸寶媽也應當注意用平和的心態去和他們溝通,耐心地教導。很多情況下,孩子需要從爸爸媽媽的關愛中獲得安全感,只要讓他們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不良情緒自然會隨之消散。
二、不要直接訓斥孩子
有一些寶媽看到了孩子的不良習慣時,她們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開始教訓他們,甚至有的寶媽看見一次就教訓一次,然而這樣的結果卻總是適得其反,孩子不但沒有改掉壞習慣,甚至還變本加厲地加重了這些習慣。
實際上,寶媽們過多強調改掉一項習慣反而是在提醒他們去做這件事。人們的大腦決定了往往會對多次重複的事情加深印象,所以寶媽們越是強調「咬指甲」這件事,他們對這件事的印象就會越深。
當看到孩子出現「咬指甲」的行為時,寶媽們應當耐心地詢問一下他們為什麼會做這個動作,然後再根據他們的回答有針對性地進行勸導和安撫。
三、做其他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已經把咬指甲當成習慣時,寶媽們就不要再多次強調了,而應該在他們有開始「咬」的動作時,引導他們做些別的事來轉移注意力,只要讓他們手接觸不到嘴巴,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減少,進而忘了這些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