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輸液、採血、吸痰、留置針輸液、導尿……這些醫療服務以前必須到醫院,現在有了「網約護士」家裡就能完成了。不過很多消費者擔心這樣的服務到底靠不靠譜。日前,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關於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確定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6地試點「網際網路+護理服務」,這將為「網約護士」規範化帶來了保障。目前已上線的網約護士類APP是個什麼情況呢?北京晚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平臺對註冊護士資質審查、價格設定、安全問題保障等方面存在問題。而「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新規或加速市場洗牌,促進行業趨於規範。
「網約護士」經驗均未披露
網約上門的護士資質是否靠譜,是消費者關心的首要問題。對此,醫護到家APP、金牌護士、滴滴護士等多家已在市面上流行的網約護士類APP平臺客服對記者表示,平臺所有護士均具備護士資格證、執業許可證,在國家相關網站上可查詢。而陽光護士APP平臺方則稱,平臺擔保上門護士全部為三級甲等醫院的執業註冊護士。
有護士資格認證,卻無具體經驗年限要求,是目前多家APP的現有審核機制。記者發現,相比輸液打針的簡單操作,類似更換胃管及鼻飼、造口護理、壓瘡護理等複雜護理工作,這些APP平臺均未披露註冊護士的經驗年限與具體崗位級別。記者注意到,國家衛健委此次下發的最新《方案》對護士資質作了明確規定,要求試點醫療機構派出的註冊護士應當至少具備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能夠在全國護士電子註冊系統中查詢。
同樣屬於執業註冊的護理人員,差別有多大?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同樣是護理人員,在崗位級別上有著明顯區分,「護士要求取得中專以上學歷,通過國家統一護士資格考試並註冊即可,而護師則是護士中專學歷任職滿5年,大專學歷任職滿3年,本科學歷畢業工作滿1年後通過考試才可獲得。」需特別指出的是,根據有關規定,工作時間不滿3年的低年資護士,一般不獨立從事複雜專科護理技術操作,需由上級護師指導。
對此,金牌護士CEO丁少磊回應稱,平臺正積極迎合試點政策要求,對需長期護理的患者採用項目制整體護理的服務模式,「我們主張把患者當成一個項目,而不是簡單的單次服務對象,對長期訂單配置一個由項目經理,高年資自有護士和專科平臺護士組成的團隊,來提升質控,保證服務安全。」
打針價格遠高於公立醫院
即便服務流程相對規範的網約護士APP,收費相比本市公立醫院也價格不菲。記者對比2017年市發改委公示的本市公立醫院《床位費等醫療服務項目及價格表》相比發現,醫護到家APP內打針(皮下、肌肉注射)收費為239元/次,而公立醫院的最高指導價為3.5元/次,前者高出67倍;APP內靜脈採血收費為254元/次,公立醫院價格為6元/次,前者高出41倍;如更換胃管及鼻飼服務等難度更高的操作,醫護到家收費為284元/次,公立醫院最高指導價為20元/次,前者是後者的14倍。
服務價格高出公立醫院數倍,哪些用戶仍然願意買單?丁少磊告訴記者,對「網約護士」存在剛需的用戶,通常是需長期護理的人群,他們的家人或他們請的保姆、護工並沒有專業的護理能力,而醫院裡的醫護專業人士又出不來。「這些人會考慮子女請假、叫車下樓、途中安全、醫院交叉感染風險等『大帳』,而非計較單次服務的具體價格。」
不過,網約護士類APP為何不願像「網約車」、「網約家政」等那樣,在市場推廣初期採用燒錢補貼的模式?「網約護士不像其他共享模式那樣,可以靠燒錢激發需求。需求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我們不會去人為地創造需求。」對於目前網約護士服務價格高企,丁少磊認為,享受上門一對一服務和去公立醫院排隊就診,是完全不同的服務場景,「此外,網約護士還需涵蓋交通成本、信息技術成本等,護士也需要足夠的勞動報酬,作為上門服務的動力。」
需注意的是,有網約護士APP內還提供藥品購買配送服務。記者在滴滴護士APP的「送藥到家」一欄中看到,消費者可直接下單購買包括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羅紅黴素、諾氟沙星等抗菌消炎處方藥和呋塞米片、螺內酯片等心腦血管處方藥,無需出示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價格方面,以揚子江藥業的仁蘇羅紅黴素膠囊為例,記者查閱北京市醫藥陽光採購綜合管理平臺發現,天壇醫院、北京醫院等公立醫院售價為17.1元/盒,該APP平臺標價為29.8元/盒,實際售價為25.8元/盒,實際售價比公立醫院高出50%。
護理安全問題歸責模糊
網約護士上門護理過程中,如果發生安全問題由誰負責?記者發現,自去年多家媒體關注「網約護士」存在的安全隱憂後,不少APP平臺開始選擇為患者和護士主動投保,購買意外傷殘和身故險、個人第三方責任險和醫責險,以應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記者看到,醫護到家APP為平臺患者和護士投保的保險金額各為300000元的意外身故、殘疾險,保費由該平臺承擔。此外,該平臺購買的個人第三方責任險規定,護士過失導致患者死亡的,賠付50000元,導致患者財產損失最高賠付限額2萬元,其中單件物品損壞最高800元。
不過,有平臺免費投保並不等於消費者可以就此無虞。記者仔細閱讀醫護到家APP平臺投保協議發現,由中國人保承保的「意外傷殘和身故險」中明確規定,被保人因藥物過敏、未遵醫囑塗用、注射藥物導致身故或殘疾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此外,由中國平安承保的「個人第三方責任險」中特別約定,如金銀珠寶首飾或飾物、行動電話、手提電腦、家具、股東以及被保險人從他人租賃的設備等特約家財遭遇損失,不予以賠付。
另一些網約護士APP則直接選擇以用戶協議的方式來規避糾紛。記者看到,在泓華醫療APP的用戶服務協議中明確寫道:「用戶使用泓華醫療APP服務所存在的風險將完全由自己承擔;因其使用泓華醫療APP服務而產生的一切後果也由自己承擔,泓華醫療APP對用戶不承擔任何責任。」
泓華醫療APP護士端則規定,註冊護理人員不得提供包括但不限於青黴素類藥物、頭孢類藥物、升壓降壓藥物、中藥製劑等醫療服務,並要求護理人員承諾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等醫療器材安全可靠且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如因此產生的一切責任及全部賠償均由該註冊護理人員自行承擔,平臺不承擔任何責任。
事實上,對記者調查過程中發現的網約護士類APP存在的問題,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的《關於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中,均作過詳細解釋和規定。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方案的推進執行,整個「網約護士」市場或加速洗牌,不規範的現象將有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