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樂山麓,毓秀之濱。儘管已畢業近十七年,蘇度對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仍鐫刻在心;對西政的恩師,同窗的好友,都眷念難忘;四年的西政時光,依舊記憶猶新。
1997年9月,17歲的蘇度從家鄉河南三門峽獨自一人到重慶求學,經過一千公裡的長途跋涉,終於到了西政。回憶起二十年前剛到西政外語學院報到的情景,蘇度仍倍感溫暖,「當時坐了20多個小時火車到達『四大火爐』之一的重慶,一路上十分辛苦。但當我走進學校,外語學院迎新的師兄師姐熱情地幫我提行李,帶我辦理入學手續,還帶我遊覽校園,這對於獨自離家遠行的我來說,特別親切。」
談到讀書時學校的環境,蘇度笑著說,「當時學校的設施並沒有現在新校區這樣完善,甚至有些艱苦,重慶很熱,教室和宿舍沒有空調,宿舍也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但這並不妨礙學生的積極好學和師生之間純真的情感交流。」
直到現在,蘇度還特別感恩曾經給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恩師們,老師們結合人文教育和思維方式訓練的教學風格,促使他形成謙虛好學和勤於思考的習慣。這其中,曾經教授「外報外刊閱讀」課程的老師程汝康,蘇度念茲在茲。
「特立獨行」,蘇度把對程汝康老師的尊重和敬仰歸結為這四個字。他回憶,程老師為學生們提供大量有震撼心靈的好萊塢經典電影,如《肖申克的救贖》《教父》《阿甘正傳》《勇敢的心》等,鼓勵大家通過看電影學習純正地道的英語,也鼓勵大家精讀《時代周刊》等外刊中原汁原味的文章,同時會相應講解電影和外刊文章中一些詞句的用法,還鼓勵學生思考哲理問題,激發大家對人生和人性的認識。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裡有這麼一幕,老師鼓勵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去,要他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當老師被學校趕走的時候,學生們也選擇以站在桌子上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敬意」。蘇度認為,西政給他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恩師們的諄諄教誨,使他砥礪成長、如飲醍醐。
校園濃厚的學習氛圍,也讓蘇度印象深刻。「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教室裡總是坐滿了自習的學生,這樣的氛圍讓我深受感染。」蘇度還記得,那時候,外語學院7點到8點有早讀課,寒冷冬日偶有懶意上湧,同寢室的徐峰同學,總是第一個起床,帶動大家起床上早讀。
本科期間,蘇度所學的是英語專業(法律經貿英語方向),談及為何從「非法本」走上法學這條道路,蘇度表示他要感謝室友的影響。在西政,成績優秀的法學以外專業的本科生,可以選擇輔修法學,輔修課程是由法學院的優秀老師授課。大二上學期,室友龐林率先報名輔修,在他的帶動下,蘇度也選擇了輔修法學,這無形中幫助他踏上了法律這條道路。
縱然已畢業多年,昔日的同窗早已各奔前程,但那至真至純的同窗互助的情誼對蘇度來說,卻是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