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月30日專電 (薛天 石志勇)城中村在許多人的眼裡是影響城市美觀,阻礙城市發展的「城市村落」,但是對於另一些人,特別是那些城市新移民而言,城中村卻是他們在一座陌生城市得以落腳的重要場所。但隨著近年來城中村改造進程的不斷加速,這些新移民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改造提速背後的「尷尬」
城中村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產物,它們在見證城市歷史變遷的同時,由於自身存在的「髒亂差」問題也給城市建設和管理帶來了很大問題。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城市紛紛加大了城中村改造的力度。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西安市共完成23個城中村的回遷安置,涉及3萬多人,改造面積241萬平方米。在2013年,西安市又將拆除18個城中村,涉及1.2萬戶、3.6萬人。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這樣的改造力度無疑是令人欣喜的,但城中村裡的租戶群體將何去何從?在西安市雁塔區長延堡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僅東三爻村,估計就有多達十萬的租戶,其中大部分都是周邊的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一旦東三爻村改造,這些租戶只能另想辦法,在租房的問題上「另謀出路」。
筆者隨機走訪了西安市南郊幾個較大的城中村,許多租戶反映,由於數量不斷減少,現在城中村的房子漲價很快。一位城中村的房東說,現在房子「緊俏」得很,誰要是嫌貴不想租了,後面有很多排著隊的人。
「蟻族」面臨居住難題
城中村加速消失,受影響最大的是剛剛落腳城市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俗稱的「蟻族」群體。去年大學畢業的張海濤在東三爻村才住了半年,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個月的工資1900元,還要給家裡父母寄回500元,剩下500元的夥食費,100元的通訊費,200元的雜費,加起來就已1300元。「如果不租城中村的房子,我根本沒地方可住。」張海濤說道。
租住在西安北山門的劉志超大學畢業後就決定留在西安。「西安這幾年的物價水平一天天在攀升,雖然城中村的生活成本也在提高,但畢竟還是比住別的地方便宜許多。再加上村裡面的生活設施很齊全很方便,要是真搬出去住我可能還有點不習慣。」但西安市區內的城中村改造這幾年進行得很快,劉志超不得不越搬越遠。頻繁的搬家讓劉志超疲憊,同時也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
「這座城市我已經生活了快十年,現在卻還是感覺自己扎不下根。商品房我租不起,公租房我不夠申請條件,現在城中村的房源也開始緊張了,在西安有個棲身之地越來越難。」劉志超說。
新移民居住需求值得關注
有關專家認為,城中村改造「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過程中應該兼顧多方利益,這其中就包括城中村原有租戶的問題。長安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王聖學認為,許多城市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對被拆遷群眾的利益考慮得比較充分,但對租住在城中村中的城市新移民的居住需求很少關注。這部分新移民大多收入不高,城中村消失後很難承擔高昂的租金,對於他們遇到的居住難題應該予以重視和關注。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項目評估中心主任方海韻認為,城中村改造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很複雜,對於那些城中村的租戶而言,他們所關心的無非是還有沒有地方可住。如果沒有「立錐之地」,那他們可能就會「用腳投票」,選擇離開城市,這有可能會引起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失。
方海韻認為,要解決城市新移民在城中村消失過程中的居住問題,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公租房建設力度,逐步建立起有梯隊性的流動人口公租房準入制度,並對特殊人群(主要是應屆畢業生和專業人才)降低公租房的申請的門檻。
其次是對一些功能相對完善,「發育成熟」的城中村,應當採取拆遷和改造相結合的方式,從而將這些城中村轉變為能夠幫助城市合理安置低收入人群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低消費」社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