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悄然接近尾聲,回顧今年企業服務創投市場的交易事件,可以看到除了通用型企業服務和雲服務,融資金額最多的就是「大數據」領域,從投資輪次來看,資金開始向B輪及以後輪次聚集,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個行業的成熟度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水平。
數據來源:鯨準洞見
首席數據官聯盟創始人劉冬冬在永洪科技舉辦的「第一屆數據分析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上透露一組數據:2005年中國只有不到1000家大數據公司,到2019年已經超過7000家,在產值方面,2005年不到1億,而2019年已經突破8000億。從行業的人才儲備來看,全國1200所普通高等學校中有約1/5獲得教育部審批,開設大數據專業。
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指標是多方面的,市場需求、產品成熟度、人才儲備等醞釀到一定階段,自然會推動行業走上新的臺階。
基於對行業成熟度的判斷,永洪科技做了一個重要的產品轉型決策:基於數據湖結構管理企業數據資產,將分析部分單獨拆出來,推出桌面智能分析工具Yonghong Desktop,為業務人員釋放數據分析的商業想像空間。
「過去企業使用數據的模式,不是讓終端用戶使用數據,而是基於已經做好的數據應用觀看結果。」何春濤說。
由於企業數據分析人員不足,自主的數據運營和自助分析能力差,BI上線之後,通常都變成基於一塊塊預先設置好圖表的大屏幕,懸掛在決策者旁邊。這種BI的應用方式距離真正的商業決策還有很多公裡的距離,當企業面臨降本增效的經營壓力時,這些錦上添花的商業工具很容易變成第一批犧牲對象。
除了商業價值沒辦法得到充分釋放,這種數據治理結構還面臨一個技術瓶頸。
「很多企業建立了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這些雲上算力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基於服務的形式展開,計算的時候會發生幹擾。」何春濤向36氪解釋道。「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解決,包括分層計算、用更好的內存、分布式計算、適量計算等,但至始至終這個幹擾仍然無法被根本解決。」
為了徹底解決計算相互幹擾的問題,永洪科技決定使用一種更徹底的架構來解決:數據湖。
「基於數據湖可以對數據做更好的管控,將數字資產推送給每一個企業用戶,通過桌面智能分析具讓業務人員挖掘其中的數據價值。不過,大多數企業人員都不具備IT和統計分析能力,要把數據分析做好,那就需要提供更多增強分析工具。」何春濤表示。
此次永洪科技推出的Yonghong Desktop具備數據獲取、數據治理、數據探索、可視化分析以及分享協同等基礎功能,在性能方面能夠處理百萬級和千萬級的數據量。計費方面採用訂閱制,每月定製成本不超過200元/月,價格上要比海外競品低50%以上。
Yonghong Desktop製作的報表
這次新產品的發布,是永洪科技向上層數據集市和前端分析的推進的又一動作。在2017年,永洪科技就曾推出Yonghong Z-Suite、新一代敏捷BI SaaS,不同於過去產品僅向B端銷售,此次桌面產品基本上是一個通用型、可供個人訂閱的產品。「全球訂閱最多的軟體是Office,Tableau的收入中Desktop貢獻了大約70%。Desktop是一個大趨勢。」何春濤強調。
不過,我對於企業自助分析能力依然帶有疑慮,對此,何春濤表示,不同類型的企業數據分析能力有一定差距,外資企業接受度和應用水平更高,金融和製造等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以及電商、遊戲、零售等新經濟企業的客戶成熟度也更高。
從永洪科技的服務行業來看,目前覆蓋了金融、電信、零售、電力、交通、政府等多個行業,其中金融、製造、零售和能源類客戶是永洪科技的主力客戶,醫療行業今年的增長表現比較突出。
「業務人員普遍缺乏IT和統計分析背景,所以產品中一定需要增強分析,將BI於AI的學習能力結合,讓小白用戶也能享受到數據紅利,增強分析在未來3-5年會給我們的用戶帶來巨大的數據紅利。」何春濤表示。
Yonghong Desktop中的增強分析工具
何春濤告訴36氪,永洪科技累計付費客戶已經超過5000家,其中大型企業超過300家,大客戶續約率超過90%,大客戶的平均續費率為150%。對於已經完成交付的大客戶,永洪科技支持為企業將數據結構改為數據湖+Desktop的模式。
「越大的客戶從BI中獲得的價值其實會更多。」何春濤以某知名大型超市舉例,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幫客戶分析出用什麼類型的產品做促銷效果最優,最大限度地吸引目標中老年客群並刺激客戶產生其他消費。「要讓業務和數據合二為一,讓業務人員更好地分析和使用數據,而不僅僅是打開一個靜態報告而已。」
今年以來,BI行業發生了兩起重要的收購事件:今年6月谷歌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商業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平臺Looker,緊隨其後,Salesforce就宣布以157億美元收購Tableau。BI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產品形態又相對獨立、研發門檻和投入成本都不低,因此在BI廠商在早期獨立發展,到一定階段與CRM廠商結合也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此前何春濤曾專門撰文分析了谷歌和Salesforce的兩起收購事件。在談及永洪科技的發展時,他表示,中國的大數據行業還沒到巨頭併購的時候,永洪科技希望能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