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離世前將別墅捐獻給希望工程 還原上海老克勒
71歲的徐祖謙只從別墅中取出了徐紹村兄妹的照片。目前租住在製造局路一棟老式公寓的一室戶裡,家裡陳設簡單,只有整潔的裝束和文雅的談吐,還能依稀看出民國富裕家庭的痕跡。楊瀟慧 攝
預感到房子會引起紛爭,徐紹村在「走」前兩個月,把居委會黨總支書記陳玲娣和主任徐寶英請到床前,立下遺囑:將所擁有的唯一遺產,淮海中路1670弄28號房產,捐獻給希望工程。
交代完,徐紹村依然平靜。
唯獨當陳玲娣開玩笑「以後你們徐家要流芳百世了」,他才嘿嘿地笑了起來。
從 20歲住進這別墅,到2011年86歲離開人世,徐紹村死死守住這個家,縱使周圍人再勸,「租掉一間或賣掉一間日子就好過多了」,他都不肯,哪怕存摺裡只剩幾百塊錢。
但現在他卻把它捐了。
陳玲娣理解他。「他就想守住家業。其實我說,他還是守住了家,只是,這個家從小家變成了大家。他自己沒有子女,培養了國家的孩子。」
為了讓遺囑落地,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吳仁傑花了很大力氣,開過多次協調會,委託律師依法辦事。最終,徐宅順利售出,2000萬元捐贈給希望工程。
這是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成立20年來收到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家世】
徐祖謙是徐紹村選定的遺囑執行人。
他也是老人了,71歲的年紀,患過心梗,說話也頗有些費力。
徐祖謙管徐紹村叫「叔叔」。他在家裡放置叔叔徐紹村和砎砎(滬語:姑姑)徐松梅的照片,那是他唯一從別墅拿出來的東西。其餘的物什、家具,都被其他親屬拿走了。
照片上,中年時期的兄妹倆眉目分明,儼然俊男美女。
他的爺爺徐通沛與徐紹村父親徐通湘是親兄弟,上世紀20年代共同經營和管理當年上海灘頗為著名的一品香大旅社。當時徐通湘任總經理。
徐祖謙回憶,一品香的原址就是現在的來福士廣場。一層是餐廳,擺喜宴可放得下幾十桌,偶爾還出借辦展覽。樓上幾層是客房,有記載:「上上下下,共有30餘號客房。」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在2004年發表的 《西餐引入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間的開拓》中也提到「一品香」——「華人最早創辦的西餐館始於何時,目前尚無確切記載。有稱上海西餐館始於福州路之一品香。曹聚仁則認為華人自辦的番菜館以萬家春最老,後市場西移,在福州路上的一品香最為有名,有如美麗華酒店一樣,有客房,有禮堂,有酒樓。」
那時兄弟幾人分別購置了自己的房產。徐通湘看中了別墅。
淮海中路1670弄中南新村,是一個現代派的新式裡弄,1945年由當時的中南銀行建造,為銀行高級職員住所,部分出售。每棟樓均自帶小庭院。如今28號新主人已在裝修。統一的淡黃色的外立面下,掩不住歷史的韻味。
1945年,徐通湘一家四口入住。那時,徐紹村才20歲,在聖約翰大學經濟系學習。
老鄰居記得,徐家媽媽人稱「白太太」,因為皮膚白嫩,風姿綽約。徐紹村則一直「頭髮梳得哈亮」,皮鞋、羊毛衫、手錶,從頭到腳一身挺括,上學時開一輛別克小轎車。
徐紹村的妹妹徐松梅更是弄堂裡的風景線,「伊簡直比電影明星還漂亮。」走路時,上身筆直,身段婀娜。兄妹倆舉手投足間流露出良好的教養和養尊處優。
然而,因為母親對兄妹倆的結婚對象要求頗高,兩人的婚事被漸漸耽擱,結果一輩子都沒能結成婚。
徐紹村曾不無遺憾地告訴徐祖謙,他曾與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家的孫女同在聖約翰大學讀書,彼此書信往來,頗有好感,但不知為何依舊遭到母親阻撓,之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