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上海冰糕:全手工製作 師傅每天限量80塊

2020-12-19 東方網

原標題:老上海冰糕:千錘百鍊柔軟心

  夏暮,周末的午後,陽光略減了溫度,不再烤得人不能出門,偶爾吹動的微風挑逗著一些人的神經。倒映著梧桐樹影的窗前,一對母女面對面坐著,面前是一份慄子蛋糕和一杯咖啡。蛋糕先吃完,咖啡慢慢喝。最後,不忘點一份女兒從沒嘗過的「冰糕」,向她講述著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也是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獨特記憶。

  不過,這份記憶目前只保留在上海的四個地方:老大昌、紅房子,東海西餐館,金辰大酒店。

  1小時刀磨1斤焦糖

  「冰糕」,是上世紀50年代海派西點的典型代表之一。這種介於雪糕和冰淇淋之間的甜點,表面雖硬,一放在嘴裡卻又馬上「服軟」,口感綿軟絲滑,像手指划過嬰兒的肌膚。

  與所有的西點一樣,蛋、糖、奶便是製作傳統冰糕的基本原料。老上海西點的精緻都體現在製作手藝的講究,而不在於用料的繁雜之上。這符合上海人在講究吃穿用的同時勤儉節約,講究生活實用的特點。

  張國民,金辰大酒店的冰糕師傅。生於1976年的他在整個廚師團隊中已經算是年齡很小的糕點師傅。已經做了20年冰糕的張國民從師於50年代出生的費師傅,這位當初跟隨法國師傅學習最原始的義大利冰糕製作,將冰糕的製作一代代手把手傳至現在。

  冰糕的傳統製作工藝,受師傅的手工影響很大。淡奶的打發時間、焦糖的炒制火候、糖分的整體含量,每一步的手法都將決定冰糕最後呈現的口感與味道。

  撿堅果仁是張師傅每天工作的第一個環節。即便是進口的最優質的巴旦木,燒制之前也都要先經過廚房師傅們的火眼金睛,剔除品相不好,味道有異的材料,只留下最能凸顯冰糕品質的食材。

  燒制焦糖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面對灶爐上的大火,僅靠手腕的力量轉動鍋子,讓其均勻受熱,萬不可加入鏟子等類似的「第三者」。鍋內的糖和水相互交融,沸騰、融化、蒸發、冷卻結晶。而水在這個過程中只能充當一個無私的奉獻者、傳熱器,把熱量帶給糖,自己又必須完全蒸發,否則熬製好的焦糖在結晶的過程中則會返砂,被「打回原形」,白費這一趟「烈火考驗」。待焦糖顏色發紅,極甜又不至於苦的程度,則是其與世人見面最好的時機。

  燒制好的焦糖需要張國民的手工研磨,即使在機械相當發達的今天,製作冰糕的師傅也不會使用粉碎機去粗暴地對待這份自己精心熬製的焦糖。西餐刀是磨製焦糖的必備工具,一斤一個小時的磨製進度,是對其最好的禮遇。

  「在大理石桌面上,用刀刃把結晶的焦糖磨成粉末狀,是最費時也最費力的工作,十幾盤焦糖,一盤兩個小時,這是每天師父交給你的任務,磨的時候你的手邊還會有像碎玻璃扎著的痛感。」即便如此,張國民還是用著最傳統的製作方法來回饋師父曾經的教導。一層又一層的粉狀焦糖混合著同樣磨好的堅果,拌之以打發的淡奶,裝盒,冷凍,一份冰糕便結束了它的生長曆程。

  偷懶是一定會被教訓的

  不行,重做;再不行,再重做。這是每個學習製作傳統冰糕的師傅在作為學徒時都要走過的一段路。

  「磨好的焦糖,師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不行,重新再來一遍,再不行就繼續磨。」剛剛進入西點行業學習冰糕的張國民,和不愛寫作業的小學生一樣,偷懶是一定會被教訓的一個行為。用玻璃瓶擀;用錘子砸;一半精做,一半細做,這些都是張國民曾經嘗試過的小把戲,但無一不被師傅發現被罵得狗血噴頭。最後還是要靠師父傳授的傳統工藝,一點一點用心去做才能做出飽含品質的冰糕。全手工的工藝,一天不到10斤的生產量是他對冰糕的追求與信仰。

  在剛剛接觸西點製作時,張國民對西點的一切都是好奇的。同樣是奶、蛋、面,打發的時間、混合的順序、用料的多少,三者中的任何一項發生了改變都會給最後的成品造就完全不一樣的味道。年齡較小的張國民總是愛動一些小腦筋,但做了一圈發現還是傳統的工藝最好,所以他也一直自豪道,「要吃真正傳統的老法冰糕,現在只能到我們這種國營老店來了,外面再也沒有了,實在是太費功夫了,每天一個人80塊冰糕的量,還不夠現代工廠機器『塞牙縫』。」

  從垂髫吃到頭髮花白的味道

  對於今年已經67歲的姚耀東先生來說,冰糕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一份甜點,而是保存在歲月和年少時的生活和記憶,一種留在唇舌齒間的甜蜜。

  與時代同生同長,生於1949年的姚先生可謂是一名純正的「老克勒」。「我對吃是非常考究的,也特別懂吃,這個嘴是很刁的。菜裡少哪一味東西,我能一下子指出來。」即使後來姚先生家中發生變故,用不起廚子傭人,他對自己親手做的每道菜依舊非常挑剔。

  1980年去美國打拼生意,1986年拿到綠卡後回國,1988年姚先生在弄堂裡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廳———「夜上海」,獨一無二的海派餐館。在他看來,海派菜即是將各地各派有所長的家常精品菜融到一起,包括西式的新東西。所以他決定將各個地方、各個門派裡的精品,特別是一些老上海的味道全部收錄到自己的菜譜之中,而冰糕就是收錄的飯後甜點之一,也是餐廳中非常受歡迎的一道美食。不過,他對冰糕的理解已從傳統變為了融合。他說,這樣更適合上海這座城市,他店裡做的冰糕會加上不同的酒來調味,還會把它切成三角。

  冰糕這道美食在姚先生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每次看到冰糕,他都會想到小時候的自己,坐在家中的餐桌旁,把一塊冰糕放到精緻的杯子裡,旁邊晾一杯咖啡,待其涼了之後將二者融合,享受這獨到的味覺感受。

  金辰大酒店傳統冰糕,同樣有一位「死忠粉」。餐飲部總經理邱靜介紹說,那是一位頭髮花白的老阿姨,已經搬到浦東住的她來一次都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五的集中銷售時間,老阿姨都會準時等在酒店門口,風雨無阻。雖然自己住的地方變了,離得也遠了,但是吃冰糕的這種感覺永不變,就要認準這一家的口味。

  冰糕,你不懂她,沒有關係。然而你的味蕾早已將她銘記,將她深深地收進你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這就是獨特的上海工藝和上海味道。

  「摜」出來的海派西點

  在上世紀50年代,「冰糕」是那個時候上海人獨有的關於「冷飲」的記憶。

  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外國商品和外資紛紛湧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受西方文化影響,西式點心也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

  注重生活品質與情趣的上海人,豈能把佔據生活一大部分的「吃」給忘卻。於是在現代和古典中交融,在東方和西方間穿插的「海派西點」應運而生,自成一派。「冰糕」便是「海派西點」甜品中的佼佼者,這種介於雪糕和冰淇淋之間的口感,溫和綿柔,可謂是上海出現的最早的「冰淇淋」。

  淡奶油、糖、杏仁,沒有水,更沒有絲毫的食品添加劑,這簡簡單單的三樣食材是製作冰糕的全部原料。這些如今的常見食品,在當時可算是一份吃貨界的「奢侈品」。

  在老上海,冰糕最先只有老大昌才能吃得到,一批法國師傅教會了上海大廚們義大利冰糕的製作方法,隨著首批中國學徒的逐漸擴散,後來紅房子,東海西餐館,金辰大酒店(前身富麗華大酒店)也相繼推出。那個時候,如果家長帶孩子能在淮海路吃份冰糕,可以讓孩子興奮一個星期之久,如同肯德基、麥當勞當入駐中國時的新鮮。因為,這並非是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吃得到的東西,需要到專門的西餐廳享用,只能堂吃,不能外帶。

  冰糕的「奢侈」主要在於那個年代奶油的稀有和昂貴。上海老冰糕使用的奶油原是散裝動物奶,也是老上海人嘴裡叫做「摜奶油」的原料。

  摜奶油技術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外國人帶來的,它的德文名字是「摔打」奶油,而上海話中的「摜」就有「丟」和「摔」的意思,摜奶油的名稱也由此而來,而當時摜奶油的價格卻十分昂貴。當時的男女談戀愛時,請女朋友吃份摜奶油可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很多男孩子都要先省吃儉用一個月才能請得起自己的女朋友,下次再路過西點店都主動繞著走。可以想像,和摜奶油為使用同一種原材料的冰糕的消費水準。

  現在的冰糕,早已失去了那個年代的「奢侈」,也沒有了那個年代倍受推崇的火爆場景,但我們吃的,仍舊是一種濃鬱的上海情懷。

  「90後」「00後」還會來吃冰糕嗎?

  「80克一盒的沒有了,只剩50克一盒的冰糕了」。淮海中路795號金辰大酒店背面的小窗口,營業員回復著前來買冰糕的老顧客。

  這份之前只能在專門的西餐廳享用、有錢人家才能吃得起的飯後甜點,如今早已是比哈根達斯、DQ便宜得多的、被人當做「冷飲」食用的商品了。

  口味,不得不變

  「冰糕可不是每個家庭的小孩子都吃得起的,能吃到冰糕的小孩子都老興奮的。我當時也就一個禮拜吃個兩次,多了也消費不起的。」姚老先生一邊回憶著小時候的味道,一邊對記者說道。姚先生的父親曾是英美菸草公司的總代理,在當時可算是非常富裕的家庭,對冰糕的消費也只有一個禮拜兩次的水平。

  然而時代和消費水平的發展,讓冰糕早已不是那樣「奢侈」的甜點,它的製作原料和口感也隨著社會在不斷創新。「我們的冰糕裡把部分奶油換成了蛋白,這樣它的口感會更鬆軟。」夜上海的創始人姚先生介紹著自己店裡的冰糕,同時將原始冰糕中的杏仁換成更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核桃仁,也是自家冰糕的一大創新。

  與姚先生不同,張師傅這位從第一代西點師傅手中傳承下來的冰糕,其製作原料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淡奶油、糖、堅果仁,這三種簡單常見的食材依舊是他所製作冰糕的原料,他的製作更多的在於製作工具和口味上的革新。

  打發奶油不再手工不停攪動45分鐘成型,代之以現代方便快捷的打發器;焦糖的熬製用上不粘鍋;把不適合上海人口味的杏仁片換成巴旦木;堂吃冰糕的擺盤更加注重外表的美觀,點綴以葡萄乾和巧克力醬。相比姚先生的冰糕,張師傅的製作更多地傳承了上一代的手藝與口味。只不過為了保證冰糕綿軟細膩的口感,也為了更長的保質時間,把原先使用的國產動物奶換成了頂級的法國鐵塔淡奶,迎合現代人的健康生活理念,減少了冰糕中糖的含量。

  「我們在保證老傳統的基礎上,也得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嘗試這個傳統的味道嘛。」金辰大酒店的餐飲部經理邱靜說。

  冰糕,永不變形

  從全純手工到使用部分機械,從滿是西方味道的杏仁到迎合中國口味的核桃仁,從純奶油製作到增添蛋白做原料,從多糖到少糖更加注重冰糕的外觀,講究其呈現的視覺感受……製作過程是死的,但做冰糕的師傅們是活的,傳統的老上海冰糕在這些老師傅手中也在不斷地隨著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改變。

  作為上海市特級技師,與西點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上海金辰大酒店廚師長谷師傅說:「經過幾十年的變遷,由於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的要求,我們這些師傅也在不斷地思考如何對這些老上海的吃食進行改變和創新,但絕對不變的是冰糕的靈魂。這些主體的東西依然留存,但我們也通過改變去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去回味老上海的感覺。」

  不同於現在每個家庭冰箱儲存的冰淇淋或者雪糕,它們易化易變形。傳統冰糕基於它的原材料不含水的特點,即使在室外軟化了,放進冰箱冰一冰依舊是之前完整不變的形狀。這個「永不變形」的冰糕如它所帶著的感覺和靈魂一樣,永遠不變。

相關焦點

  • 老底子只有「有銅鈿人」才吃得起?如今這家老字號冰糕,再戰江湖!
    不同於冰淇淋,冰糕的口感介於棒冰和冰磚之間,由淡奶油打發而成,其製作工藝是上世紀中葉由義大利輾轉進入中國,隨後通過上海點心師傅的傳承+創新+改良的,如今便成為了獨樹一幟的海派風味。這一"永不變形"的特性,就如同冰糕所帶來的甜蜜靈魂一樣,不會改變。焦糖熬製冰糕製作張愛玲曾在《談吃與畫餅充飢》裡描繪出對冰糕的青睞,冰糕也是張愛玲最愛的一道甜品之一。《永不消失的電波》中還有孫道臨坐三輪買老大昌奶油蛋糕的經典場景,都足以見得冰糕在老上海人心目中的分量。
  • 「親子手工」暑假冰糕棍的妙用~冰糕棍手工製作大全,太美了!
    準備材料:冰棒棍(提前染好)、卡紙、毛根、彩筆、剪刀、白乳膠製作步驟:在冰棒棍兩端塗上白乳膠。小莉提示,小朋友要注意乳膠的塗抹量,不用太多喔。把黃色和紫色冰棒棍交替粘貼在卡紙上。冰棒棍摺紙扇準備材料:冰棒棍,膠水,卡紙,剪刀,電鑽製作步驟:在冰棒棍底部鑽孔,用大頭釘穿過鑽好孔的冰棒棍,把釘子尖部砸彎。對照扇骨,在白紙上畫出扇面後剪下來。用水彩筆給扇面和扇骨上色。
  • 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傳統匠人的默默堅守
    曾經在全國20多個省市設立300多個銷售網點的民族品牌「大美華」,如今在上海僅保留了兩家門店、四位製鞋師傅。或許民間還有個別布鞋師傅,但這卻是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了。記者探訪這個「四人組」,揭示傳統手工匠人的現代日常和默默堅守。
  • 豫園文創棒冰、金辰冰糕……黃浦最in的清涼單品清單請收好!
    每顆冰魔慄都保留著天然的甜度,果仁粒大飽滿,水分也恰到好處,超適合逛街嘗鮮哦~~ 地址:黃浦區淮海中路595號第③站:金辰大酒店金辰三寶之一的「老上海冰糕」,一到夏日就讓人念念不忘!作為經典的海派西點,金辰的冰糕經上海點心師傅創新改良,在2016年「《TimeOut上海》新生活大賞」中獲得「年度匠心食點」大獎,煥發出了巨大的美食魅力!金辰冰糕是純手工製作的,將鮮奶、淡奶油、焦糖與杏仁果粒進行完美融合,所有工序採用純手工製作,口感濃鬱、綿密且柔和,奶香撲鼻,回味甘甜。
  • 80後女孩收集正在消失的上海手工雜貨 已出書(圖)
    不久前,市群藝館舉辦了一個名為「上海雜貨鋪」的小展覽。紅包、挖耳勺、鐵皮青蛙、竹蜻蜓、竹殼熱水瓶等60件展品,均出自上海女孩周祺的日常收集。  記者 劉璐 實習生 汪泳蓮  這位「80後」女孩,奔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收集和記錄正日漸消失的手工雜貨。
  • 黃梅天的小確幸 滬上老字號冰糕重出江湖!|黃梅天|上海|新雅粵菜館...
    入梅後的上海立即開啟了悶熱模式殟塞、齁勢…體感極不舒服在這種天氣下吃點什麼好呢?點擊播放 GIF 0.1M大家沒想到吧,位於南京東路步行街上的新雅粵菜館,做起來「老上海冰糕」,坊記看到每天來光顧的人還真不少。
  • 黃梅天的小確幸 滬上老字號冰糕重出江湖!
    入梅後的上海 立即開啟了悶熱模式 殟塞、齁勢…體感極不舒服 在這種天氣下吃點什麼好呢? 大家沒想到吧,位於南京東路步行街上的新雅粵菜館,做起來「老上海冰糕」,坊記看到每天來光顧的人還真不少。
  • 這份上海隱藏美食名單 不說你真不知道
    據樂遊上海,那些刷爆朋友圈的「網紅」美食,排著長隊去品嘗,但是抱著很高的期望,往往會換來失望。樂樂從網友這裡搜集了一份「隱藏」級美食的名單,個個名聲低調卻藏著大大的驚喜,不去嘗嘗才會後悔!關鍵是,不用排隊!  金辰大酒店意式手工冰糕  好的冰糕,才不怕化!
  • 80歲老母親偷吃冰糕被發現
    80多歲的老母親本身就有三高,平時又非常喜歡吃冰糕,入秋天涼,家裡人就管得更嚴了。老人家耐不住嘴饞偷偷下樓,買了冰糕之後拄著拐棍兒站在小區裡吃。被發現後,老人家轉過臉,嘴角還沾著冰淇淋,像個孩子一樣不好意思地笑了。網友:「老人家這一笑,像極了我們的小時候……」「家有一老,如有一寶,80多歲的人了,開開心心最重要!」
  • 眾籌丨「曹素功」30年珍藏老墨錠,限量90錠
    現在,生活館聯合「曹素功」(上海墨廠)為30年珍藏老墨錠,發起眾籌。  這五款老墨錠,是上海墨廠「黃金年代」的墨錠作品,自80年代珍藏至今,總共只有90錠,售完即止。    老墨模有使用壽命,製作出一定量墨錠後就報廢了,復刻墨的收藏價值只會隨歲月遞增。  如今手工雕刻墨模的技藝幾乎失傳,而現代機械製作的墨模難以還原得如此精巧。
  • 上海味道 |上海堡壘不好看?那就看上海美食!|海派點心和早餐
    部長總結了幾種特色上海海派點還有成為「四大金剛」的上海早餐,接下來跟著部長去看看吧!一、慄子蛋糕:解放初期,國內低筋麵粉很少,大家想吃到更加細膩軟糯的蛋糕卻苦於條件有限,於是上海糕點師傅研製出了用料獨特的慄子蛋糕。
  • 去上海不要只知城隍廟,淮海中路全是老字號美食,張愛玲最愛冰糕
    很多遊人來到上海還是只會想到去城隍廟吃上海美食,然而商業化已經帶走了城隍廟美食的靈魂與煙火氣息。與之不同的是散落在上海街頭巷尾的老上海味道,在黃浦區的淮海中路就是只有地道「上海土著」才會每天光臨的美食天堂。它不是一座美食廣場,卻藏著滿滿上海人兒時的美味。
  • 冰糕棍兒別再扔啦,洗乾淨晾曬好,它們可是非常實用的手工材料呢
    導讀:冰糕棍兒別再扔啦,洗乾淨晾曬好,它們可是非常實用的手工材料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冰糕棍兒別再扔啦,洗乾淨晾曬好,它們可是非常實用的手工材料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寧波老鞋匠:42年堅持手工定製一雙鞋最貴上萬
    做鞋42年別人用機器他仍堅持手工沿著孝聞街一路走,一間簡易的門面邊,立著塊牌子,上書「手工鞋的歷史」,這就是老鞋匠的工作室。皮鞋要經歷300餘道工序每一雙都是獨一無二堅守的老鞋匠,終於等來了他的春天。2012年的一天,溫州的一個同行突然找到他,說行內要找能做手工皮鞋的老師傅,有客戶要訂鞋。慢慢地,類似的邀約電話多了。顧師傅意識到,手工製鞋的機會又來了。
  • 【焦點關注】80後手工皮匠:釋放皮革的生命力(組圖)
    在上海威海路附近,30歲出頭的金震宇就這樣一個人守著他的手工皮具和20平方米大小的店鋪走過了3個春秋。  崇尚原始、回歸自然,這是久居都市人群的嚮往。在中國有一群和金震宇年齡相仿、夢想相同的年輕人發現了都市人這一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於是毅然拿出全部積蓄,投身到手工皮具製作的創業中。  「手工的、獨一無二的皮具,才是我心中的奢侈品。」
  • 廢物利用之一塊布手工製作環保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藍色字體「廢物利用手工製作大全a」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印象》:《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上海師傅》是上海目前最為詳盡的一冊與日常傳統手工相關的城市視覺讀物,以口述記錄、插畫以及攝影的方式,記錄了60 位分布在上海各個區、鎮,至今還在繼續工作著的手作師傅,從竹、木、草、鐵、布,紙等不同材質的工藝,來呈現師傅們日常生活的樣貌,以及工作經驗中的智慧。
  • 手工搖青,手工炒青,一個70歲老制茶師傅眼中「手工」巖茶
    比如手工茶。近幾年開始流行全手工武夷巖茶。不管茶農還是商家,都能華麗麗地拿出幾泡全手工巖茶,門檻之低流行之盛堪比「牛肉」。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全手工巖茶,村姑陳是敬而遠之的。首先,手工與全手工,一字之差,卻相差甚遠。每每拿到全手工的巖茶,村姑陳腦子裡就冒出幾個問題:1、這泡標榜了是全手工製作的巖茶,是用帥氣而精準的開青動作搖制的嗎?2、制茶師有沒有把手伸進200多度的鍋裡炒茶?
  • 於廣田:手工老頑童
    「這個魚缸,除了魚是買的,裡面的東西全是我自己做的。」指著客廳的魚缸,於廣田老爺子樂呵呵地問記者,「是不是沒想到?」於廣田的家,更像一個小型博物館,裡面展覽的全是他的手工作品。於老說,垂釣者手裡的釣竿是柳條枝,小魚是用廢舊的金屬片打磨製作而成。今年72歲的於廣田,早年上山下鄉到農場,趕了15年的馬車。他製作的手工作品中,就有10餘輛板車。其中有一輛,於老爺子對其情有獨鍾。
  • 臨潁:又到了手工粉條製作的季節,小編來揭秘紅薯是咋變成粉條的
    進入寒冷的冬季,臨潁縣傳統手工粉條製作又迎來了加工生產銷售的旺季。今天,小編就帶你去揭秘紅薯是怎麼一步步被加工成粉條的。製作粉條的第一步,當然是要先種植紅薯了。經過五個月的成長,終於可以挖紅薯了,圓滾滾肥嘟嘟的紅薯從地底下被挖出來,然後就可以製作粉條了喲。你看這紅薯長的大不大?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