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農業用地以保持當地生物多樣性

2021-02-15 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2019年6月11日,《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題為《限制農業用地以保持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最低水平》(Limits to agricultural land for retaining acceptable levels of local biodiversity )的文章,採用決策樹優化模型模擬滿足當地生物多樣性最低水平的最大農田和牧場面積,提出當前研究從當地生物多樣性角度低估了土地利用問題的重要性,農田和牧場面積的絕對減少是必要的,對扭轉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趨勢以及確保生態系統的長期運作至關重要。

一些研究提出了最大耕地面積和生物群落特定森林面積作為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以保護生物圈完整性。以往的研究中的最大耕地面積佔全球無冰土地面積的12.60~15.18%,以往的研究中的生物群落特定最小森林面積佔潛在森林面積的50~80%。基於這些研究,最大農田覆蓋率旨在限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維持氣候調節,但並沒有考慮支持生態系統功能所需的最低生物多樣性水平。研究提出了一個分析方法,為保持生物多樣性最低水平的最大農田和牧場面積設定目標。定義為當地物種數量的90%,當地物種豐度的80%,建議將90%的豐度閾值作為預防性安全水平。同時,這個閾值在某些情況下會有很大差異,並且低至30%。此外,20%的物種損失被認為對某些生態系統功能產生顯著影響。這兩個值都是指相對於未受幹擾地區的當地生物多樣性損失,並被用作維持關鍵功能和生態系統過程的代理。

研究計算了2015年基準情景下的生物多樣性損失,並基於決策樹優化算法模擬滿足當地生物多樣性最低水平下的農田和牧場面積。為了提高結果的代表性,模擬的兩個情景或者代表當前的食物模式(即最大化功能,當農用地最大化時,農田與牧場的比例保持不變),或者代表較少的土地密集型飲食(即根據次生植被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潛力進行劃分,以保持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價值)。

結果發現,為滿足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最低水平,農田面積佔全球無冰土地面積的比例為7.86~15.67%,這一比例低於以前研究所提出的水平。當前農田面積與研究結果的差異表明,限制或減少農業面積的行動對可持續發展政策制定至關重要,比如土地利用規劃、糧食系統等相關政策。這些行動需要根據當地情況量身而定,並在考慮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和非物質服務情況下評估幹預措施的潛在權衡。

詳細內容參見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19年第13期。轉載本文請備註來源及作者。


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智庫

        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智庫成立於2015年12月,是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聯合資源環境科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相關領域30餘家產學研管機構共同打造的、開放型專業智庫協同工作平臺。主要面向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決策諮詢、規劃編制、第三方評估和公共科學普及等工作。通過構建科學家、決策者和社會力量協同工作網絡,匯聚生態資源環境科技、經濟、產業等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為國家、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及企業決策、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提供智力支撐。

相關焦點

  • 歐盟提出「203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 | 綠會國際部生物多樣性超級年...
    在一份長達27頁的文件中,歐盟稱,其氣候預算的很大一部分也將投資於生物多樣性。它提出了一些措施,旨在通過促進農業生態實踐,並在未來十年內使歐盟四分之一的農業用地實現有機化,來轉變農業部門的措施——農業部門是歐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驅動因素之一。歐盟委員會表示,該戰略是歐盟對從COVID-19大流行中復甦之努力的「核心要素」。
  • 儀隴縣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志願者及當地群眾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保護知識、利用技能的宣傳、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營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氛圍。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和有關保護知識的宣傳,對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 保護飯碗裡的生物多樣性
    除了積極地應對外部衝擊,我們更需要回歸到食物本身,認識到是什麼使這些從自然走上餐桌的「生物」更健康、更安全。生物多樣性與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食物多樣性的基礎。我們所食用的無論是五穀雜糧、蔬菜瓜果還是魚肉蛋奶,它們追根溯源都來自於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沒錯,微生物,酸奶、腐乳……哪種發酵食品離得開微生物呢?)。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根據資料二,簡析該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原因。(3)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對該地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主要人類活動方式。(4)日前,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宣布將在該區域建設4座巨型水電站。簡述大規模水電開發可能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 多措並舉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與既定目標相比仍有相當大的距離。與國外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類似,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社會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尚未被充分調動起來。
  • 生態空間多樣性
    (2)農業空間:是指以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為主體功能,承擔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生活功能的國土空間,主要包括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農田等農業生產用地,以及村莊等農村生活用地。優先將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防護等功能的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以及生態極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蝕等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其他經評估目前雖然不能確定但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對自然保護地進行調整優化,評估調整後的自然保護地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發生調整的,生態保護紅線相應調整。
  • 環保科普專欄丨生物多樣性保護常識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一般認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複雜的生態系統。
  • 開雲集團發布生物多樣性戰略並制定目標
    開雲集團首次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專項戰略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旨在於2025年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淨正面」影響,這其中包括啟動開雲自然基金(Kering for Nature Fund),支持時尚業向再生農業轉型。
  • 先正達與蜜蜂研究所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踐行促進生物多樣性承諾
    北京2016年3月30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先正達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共同籤署了農藥科學使用、生物多樣性與蜜蜂發展科技合作項目框架協議,鞏固和擴大雙方在農藥科學使用與蜜蜂健康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 北京唯一的生物多樣性農莊 還能留多久?
    愛講故事的人說她成為「農民」前的人生,有頗長的「高光時刻」;專業人士說她是北京唯一生物多樣性農莊的締造者;但在「圈兒外」普通人的眼裡,張志敏瘦小,單薄,滿臉褶子,只要落在農村人群裡,就再難找出來。 傳統農業種植者中,你很難找到第二個這樣的人。她說農業是人類與自然合作的藝術,農民是土地中生命的管理者。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導 讀 為迎接2020年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的到來,中國土壤學優秀英文期刊Pedosphere推出「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刊,共13篇文章。
  • 【國科快資訊】保護種子生物多樣性,這27家組織名單值得收藏!
    他們盡最大努力通過種子庫、交換網絡和教育項目來促進和保持地球上的種子生物多樣性。 ASEED Europe成立於1991年,致力於組織國際活動,重點關注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下降、種子可獲性和農食體系中的企業集中度。他們提供有關種子、氣候變化、貿易和糧食主權等主題的教育材料和培訓。
  • 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活動正式啟動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敦促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和每一位公民增強緊迫感,加入保護地球生物的全球聯盟,並儘快制定出明確切實的行動目標。 潘基文在致詞中指出,過去半個多世紀中,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地球上的物種正在以遠遠超過自然的速度走向滅絕,這種情況對生態系統、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都造成了嚴重損害,國際社會需要為此規劃出一個長期願景。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農業創新團隊在山東齊河現代生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進行玉米大豆寬幅輪間作試驗。趙建寧攝 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保障。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幾年前,我們已向有關部門提出設立生物多樣性法的建議。應該在生物多樣性法下面設立生物安全法。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從整體邏輯、從哲學講,只是一個部門法律,是生物多樣性裡面的物種多樣性中對瀕危野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法,或者可以理解為是對人類密切關聯的物種進行保護的一個很窄的概念。
  • 答案在自然——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生物多樣性超級年速遞
    作為提高人們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談判認識的努力的一部分,《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已宣布了2020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DB)的主題為「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自然的」(「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或意譯為「答案在自然」)。這一國際日的主題表明,生物多樣性仍然是我們所有人面臨的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挑戰的答案。
  • 森林對人類、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至關重要
    聯合國森林論壇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為主辦方,各國政府、森林合作夥伴以及森林問題其他相關組織為協作方。森林還是陸地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超過80%的動物、植物和昆蟲物種以森林為家。雖然森林可帶來難以估量的生態、經濟、社會和健康的效益,全球的森林砍伐卻仍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
  • 檢察機關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來看案例
    ,掠食性強,屬外來物種,可能對本土魚類造成影響,檢察機關參會人員就外來物種入侵可能破壞當地水域生態鏈和生物多樣性發表了意見,但會議仍初步決定將違法網箱養殖的魚就地放流,並由縣農業局和某鄉政府共同擬定拆除方案。
  • 國內頂尖高校師生匯聚金華 2020中國青年生物多樣性夏令營開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工發組織等聯合國駐華系統嘉賓和青少年代表將舉行圓桌對話,就青年如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話題展開討論。來自浙江大學的營員胡瀟逸,對即將開始的科學考察充滿期待,「希望能在一周的時間內,向業界的專家們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與跨學科的小夥伴們一起思維碰撞,開拓自己的視野,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夏天更有意義」。
  • ...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賈仲君|甲烷|溫室氣體
    導 讀為迎接2020年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的到來,中國土壤學優秀英文期刊Pedosphere推出「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刊,共13篇文章。為了讓讀者快速了解這些信息量巨大的重磅文章,《土壤觀察》特意將第一篇的導言文章進行翻譯,並對餘下的12篇的文章作了簡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