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時間,跟蹤20000個學生終於發現:決定成績的顛覆性真相

2020-08-21 牛學霸老師

家長們湊在一起,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複習方法、複習資料和學習成績。

孩子的學習成績到底跟什麼有關?

家長們大致的共識就是: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給他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陪他一塊寫作業、複習功課;

多傾聽他的心聲

但是,一份哈佛大學關於孩子教育研究的成果,完全顛覆了我們大家根深蒂固的看法!

在展示哈佛研究成果之前,先與大家分享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故事。

1

故事來源於一檔叫《少年說》的節目。

節目中的孩子們可以走上天台,大聲喊出自己想說的話。

一個4年級的小男孩走上天台,吐槽自己的媽媽,男孩說:「我的老媽是做酒店管理的,今年已經38歲了,但這樣的你,卻一直準備考研。」

「你讀書太拼了,簡直讓我自愧不如。學習起來比我還瘋……」

圖片來源:綜藝《少年說》

「回到家你也是悶著頭在房裡學習,我好不容易見到你一次,你還是要學習。

原來你還陪我打羽毛球,但是現在,你為了學習,再也沒有陪我打過羽毛球了……」

孩子說到這裡,大感委屈,對站在下面的媽媽喊:「老媽,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你兒子重要啊!」

臺下的媽媽心平氣和,面帶微笑的對孩子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兒子,媽媽想跟你說,媽媽覺得學習很重要。」

「因為媽媽在工作之後發現,要不斷的學習。有很多很多的新知識,每天都會湧入到工作之中。媽媽認為學習和工作,都很重要。」

「但是,你剛剛問我說,工作、學習和兒子哪個更重要。媽媽可以跟你說,兒子最重要。」

孩子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樂呵呵的回答謝謝媽媽。

這時候媽媽揮手說:「我還沒說完,兒子,媽媽總跟你說一句話,你記得嗎?我們是一個團隊,是吧?如果是團隊就要怎麼樣?」

兒子很自然的接口道:「就要一起合作」。

媽媽表示肯定:「嗯,就要一起合作,沒有一個人可以掉隊是不是?」

兒子再次點頭,贊同媽媽的說法。

媽媽接著告訴孩子:「因為媽媽覺得你最重要,所以我要跟你一樣學習。我是在我兒子身上,看到了一個學習的風採,所以媽媽才要這樣去努力的。你能明白嗎?」

等孩子點頭說明白了,媽媽很溫柔的說:「媽媽能夠感受到,你對我有埋怨。但是你知道,媽媽每一次工作累的時候,還有學習累的時候,都覺得我一定要堅持,因為你。」

「媽媽也覺得很多虧欠你的地方,所以我會儘量去陪你,好嗎?」

兒子點頭答好。

媽媽再問:「你還有什麼想跟我說的嗎?」

兒子的小情緒已經被媽媽輕鬆化解,想了想說:「我也沒什麼了。」

媽媽被兒子的樣子逗得一笑,但還是很禮貌很認真的說了句:「媽媽謝謝你啊」,然後帶頭給孩子鼓掌。

在兒子下臺來的時候,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在節目組最後的採訪中,媽媽也表示:「我會盡力去陪伴他,但他往後的路,還是要自己內心強大才好。」

從這段簡短的對話中,真的可以感受到媽媽的真誠和智慧。

她沒有「小孩子懂什麼」那種居高臨下的不屑,沒有「我都是為了你」的說教,沒有「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的悲苦,她只是在有理有據的跟自己的兒子溝通。

盡力去讓兒子理解,媽媽跟他是站在一起的,每個人都需要努力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母子倆誰都不能掉隊。

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父母陪孩子一起進步,這本身就強過了無數的學習方法、技巧,更勝過無數的耳提面命。

2

回頭再來看哈佛大學關於孩子教育研究的成果。

研究成果顯示,許多往往被認為是很有影響力的因素,比如家庭和睦,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打孩子等等,竟然被研究證明不能影響孩子的成績!

這項由美國教育部牽頭的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這個研究跟蹤了兩萬多個全美國隨機挑選的孩子,記錄他們從幼兒園到五年級的學業成績,並搜集孩子們的其他資料,諸如家庭結構、平時是否看電視等諸多數據。

經過6年多的跟蹤調查和科學測量,研究者根據數據得出了一個顛覆了很多人認知的結論:

有8個因素,跟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強烈的相關性:

● 1. 父母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

● 2. 父母有更高的經濟地位。

● 3. 母親在30或30歲以後生下頭胎母親生育晚,可能意味著受教育程度更高,也可能會有相對更好的條件和意願照顧小孩。

● 4. 孩子出生體重過輕這個是負相關,也就是不好的。出生時體重輕的孩子可能是早產或者母親在孕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 5. 父母在家講英語美國的調查中,很多孩子來自低收入移民國家。講英語意味著更好融入社會,有更好的社會地位。

● 6. 孩子是被收養的這個也是負相關,收養的孩子很多是被親生父母遺棄的,意味著他沒有在胎兒期和新生兒。期,都沒有得到好的照顧。

●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合會多跟老師溝通的父母,多半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 8. 家裡有很多書。

還有8個因素和孩子成績完全沒有關係:

● 1. 孩子家庭完整。單親家庭很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但數據表明對孩子成績影響不大。

● 2. 父母最近搬去一個更好的街區搬家、轉學,對孩子是比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在咱們國內,如果去掉學區房的因素,應該也是成立的。

●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前是全職媽媽調查主要是考量對孩子成績的影響。

全職媽媽如果能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心理髮育是有利的,但對成績來看,影響不大。

● 4. 孩子上Head Start低收入家庭服務學校。

● 5.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博物館可能主要是藝術薰陶,對孩子的學業考試影響不大。

● 6. 孩子經常挨打打孩子也不會讓孩子成績更好或更糟,但是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

● 7. 孩子經常看電視數據顯示,看電視對成績的影響,並沒有預想中的大。有些國家是利用電視節目,教孩子知識的。

● 8. 孩子父母每天跟他閱讀家裡有很多書對孩子成績影響很大,每天陪孩子讀書對孩子成績影響很小。

從這個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父母的教育手段,對孩子成績影響不大。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全職照顧、有沒有帶孩子多去博物館,有沒有陪孩子讀書,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影響到孩子成績的,是父母本身。父母本身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用什麼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

3

為什麼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他們對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呢?

那是因為,真正決定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麼的,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你有意去做什麼事。

刻薄一點兒說就是:你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

● 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家裡有很多藏書,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你天天興致勃勃手不釋卷的樣子,也會被小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他們會認為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他們認字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地讀書。

● 如果你最大的愛好是打麻將,家裡日日都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兩口子討論的都是牌技和牌運,就算你每天晚飯後堅持給孩子讀上一小時的書,小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比對麻將更大。

對他來說,麻將牌而不是書,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 政治家的孩子,從小就看到父母在家中舉行政治集會,和同事商討各種政治話題,很自然地就會掌握其中的言談舉止和交往技巧,雖然他很可能意識不到這是在學習。

● 商人的孩子,從小就見慣進貨銷售、盈利虧損。

如果他長大以後決定經商,即使是新手,他對商業的理解和興趣,也和那些父母一輩子拿工資從來不知道商業風險為何物的孩子大不相同。

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說到底,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勤奮者並不能確保孩子一定也同樣勤奮,但如果你日上三竿還在高臥,就別為孩子的懶惰而怨天尤人了。

4

黃菡曾直言,她理解的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維護健康親密的夫妻關係;

二是,讓自己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讓孩子努力。

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東西。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有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決定和改變的。

比如我們的基因,即使知道它對孩子的性格、智商影響很大,我們也無法改變它。

比如我們生育孩子的年齡,孩子出生時的體重、這些也都是無法改變的。

我們能做的,只是接受不能改變的,然後為那些可能變得更好的東西而努力。

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成長,去盡力提升自己。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她也許沒有給孩子太充足的陪伴,但她跟孩子組成了一個團隊。

在積極的提升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在生活中向孩子傳遞學習的重要性。

只要媽媽能為孩子做好榜樣和模範,那麼媽媽對孩子的成績,就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託爾斯泰說: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地和孩子一起提升,一起完善,我們也就能跟孩子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學習成績到底和什麼有關,答案你現在知道了嗎?

相關焦點

  • 學區房、陪伴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點?跟蹤研究結果,顛覆我們認知
    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學生,家長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都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一些事業有成的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樣會遭遇「滑鐵盧」。那麼,能提升孩子成績的是什麼?學區房、陪伴?對於這個問題,國外權威部門就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長達多年的跟蹤研究,調查對象涉及到1000所學校及20000名學生。
  • 孩子學習成績差,和什麼有關?美國教育部研究6年,得出5個結論
    朋友經常抱怨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差,對此她想了很多辦法。不止給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補課,還每天監督孩子完成作業,可一段時間下來,依然沒什麼效果,不止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提高,自己反而累壞了。美國教育部曾經針對孩子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做過一個研究調查,花了6年時間,對20000個孩子進行跟蹤研究。最後發現,其實孩子學習成績差和家長以及家庭環境有很大的聯繫。
  • 大發現!土星20年自轉時間變化6分鐘!科學家道出真相!
    只要選擇一個參考點,觀察旋轉出的視圖,然後回到視圖需要多長時間。但對於像土星這樣的行星來說,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它沒有可以跟蹤的表面特徵,但是僅僅是這樣嗎?科學家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試圖確定土星的旋轉周期,但這位光環巨星一直不願透露自己的秘密。到底為什麼土星的自轉如此難以測量,科學家近日似乎揭曉了真相!
  • 30萬澳洲學生跟蹤大調查:地理位置和家庭背景決定學業成功的機會!
    就社會與經濟背景較弱的學生而言,其成績較差的可能性比一般要高出兩倍。而澳大利亞教育系統最全面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郵政編碼和家庭背景會影響從學齡前到成年的學生可獲得成功的機會。三分之一的弱勢群體學生處於困境中。
  • 2019年3月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試成績查詢時間終於公布
    2019年3月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試成績查詢時間終於公布千呼萬喚始出來,考生們,久等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後經過了整整30個工作日後的今天,終於知道成績公布的時間了。此刻你的心情是否很忐忑?該來的還是回來的~好了,廢話不多說,之前一直有很多考生問小編成績什麼時候出來,小編也覺得有點著急了,現在正式來公布成績揭曉的時間吧。噔噔噔噔……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於2019年5月17日上午9時公布,屆時考生們可以登錄中國教育考試網查詢(有圖有真相)。
  • 一個月裡我跟蹤了108個居民,發現80%的人手裡都拿著一個尿壺
    回到墨爾本之後,我毅然決定不再做參數化了,我開始做人文。我的博士論文是用了四年的時間跟蹤了一位在圍牆上賣盒飯的小哥,這個博士可能放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是不能畢業的,非常榮幸我畢業了。第二,你要長時間地跟蹤觀察這個目標。第三,你要把自己變成目標,如果你跟蹤研究一條狗,那麼就把自己變成狗。第四,你要發現這個目標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呈現這些關係,然後基於這些關係提出你的設計主張。講一個例子。我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做的一個工作坊,其中有一組是跟蹤賣冰糖葫蘆的阿姨。
  • 耶魯大學跟蹤研究40年,發現孩子的未來可預料!關鍵就在9歲前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開始上學後,最受家長關注的就要數學習成績了,每次考試周寶媽群裡常年「潛水」的學生家長們都會階段性的出現,話裡話外全是對孩子成績的擔憂。
  • 學齡前的一項能力,決定了孩子12年的學習成績?
    快開學了,家長們大呼「終於解放了」,同時內心也十分焦慮:每年假期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找各種名師,孩子也十分努力,但學習成績還是上不去。因為娃太笨,還是我們的方法出了問題?別著急,家長先思考一下: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大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學霸與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理解力和意志品質。
  • 我跟蹤了108個居民,發現80%的人手裡都拿著尿壺 | 周末談
    我媽媽搬進來之後,有一段時間一直觀察這個花圃,好像是想在這裡做什麼。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住了說,志森,可不可以幫我一個忙?你可不可以偷偷地每一天從這個花圃裡移走一棵玫瑰花樹?回到墨爾本之後,我毅然決定不再做參數化了,我開始做人文。我的博士論文是用了四年的時間跟蹤了一位在圍牆上賣盒飯的小哥,這個博士可能放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是不能畢業的,非常榮幸我畢業了。
  • 出身決定階層?她用6年跟蹤記錄,真相令人揪心!
    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6年時間,拍攝紀錄片《出·路》,片子參加了這一屆上海電影節的展映,並且將在6月30日進行全國點映。直到我到北京打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北京的高考分數線要比湖北低那麼多。而袁晗寒是北京人,在我看來她擁有的機會像黃金一樣珍貴,她為什麼像吹羽毛一樣輕易就放棄了?我對她的選擇很好奇,想拍她的紀錄片,但如果只拍她一個人比較單薄,所以我另外再找2個不同背景的孩子,來探討出路的問題。
  • 專家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快速提高英語的秘訣!
    如何快速提高英語在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多的學生因為英語成績跟不上,被很多好高中、好大學拒之門外,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因此有人就提出廢掉英語或者不重視英語但是我們要清楚一點就是我們改革開放才40年,全球的發展的歷史是用英文來記載下來,我們還有能力用中文記載,所以想放棄是不現實的。那麼,如何才能快速的提高英語呢?這裡我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的一些方法與大家共享,英語就是通過聽說讀寫來完成的考試,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就圍繞「單詞」來組建起來的。
  • 英國用73年跟蹤7萬孩子發現:「幼年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自1946年起,一群英國科學家做了一項驚人的科學研究,他們分別在上世紀50、70、90年代和本世紀的00年代開展收集一批新生兒的信息。這項研究共耗時70年,共跟蹤了7萬個孩子的成長,橫跨了5代人,這7萬個孩子被稱為英國出生組群。
  • 來遲了,南陽市2020年中招考試成績查詢時間終於來了
    2020年南陽中考考試時間為7月15日-16日,2020年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各科目中,語文、數學、英語3科滿分各為120分,物理70分,化學50分,道德與法治70分,歷史50分。今年取消體育和理化生實驗考試,滿分600分。
  • 跟蹤200個孩子17年,研究結果扎心了: 拉開學習成績的,到底是什麼?
    《我在美國做學校心理學家》一書記錄了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花了17年跟蹤200多個孩子,分別在6歲、9歲、12歲、15歲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他發現,所有孩子智商測試的結果並不存在顯著差別,但孩子學習成績卻相差很多。根源的差距在於,孩子的學習習慣。所以研究結論中說,如果說學習成績是由智商決定的話,那麼學習習慣決定著孩子的智商能發揮到什麼程度。我在進入Momself之前,做過幾年老師。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
  • 上海交大舉辦首屆顛覆性技術創新創業大賽(圖)
    上海交通大學舉辦首屆顛覆性技術創新創業大賽。圖為上海交大大二學生閻旭設想的「輔助閱讀智能眼鏡」項目。中新網上海4月25日電(記者許婧)「通過將在線詞典、語料庫與眼動技術三者結合,我設計的這款智能眼鏡,能自動識別出人們在閱讀英文時遇到的詞彙障礙,並能貼心地顯示出它的中文含義」,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大二學生閻旭25日對記者介紹了自己參加上海交大首屆顛覆性技術創新創意大賽勝出並獲得立項論證的設計作品「輔助閱讀智能眼鏡」。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曾經有一部名喚《出路》的紀錄片,花了6年的時間去追蹤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用來研究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其中,紀錄片通過向我們展示3個孩子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看到,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僅僅是階層和努力,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父母的眼界,或者可以說,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
  • 12年跟蹤拍攝,發現了許多人不知道的真相
    2《零零後》之前也做過劇版的紀錄片,導演張同道連續 12 年跟蹤記錄了十幾個孩子從上幼兒園到念大學的過程。池亦洋是這次電影版的其中一個主角。一開始表現不那麼好的池亦洋,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變成後來的模樣?
  • 初中3年裡,學生的5種「狀態」決定中考成績,一定要重視
    初中3年裡,學生的5種「狀態」決定中考成績,一定要重視第一種狀態:不想吃苦,沒有積極性「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你在讀書的時候,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不能考出優秀的成績的。初中3年,學生應該保持什麼心態學習?現在這個社會網絡比較發達,所以初中生在上課的時候也是會使用電子產品的,長時間下去他們已經對電子產生了依賴。當他們面對考試的時候,是會有很大壓力的,會產生恐慌、焦慮、不安等心理,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狀態。
  • 「國際前沿」EI:決定學習成績的第三個因素
    然而根據最近的這項元分析研究發現了第三個因素——情緒智力。根據該研究,學生的情緒智力與學業成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使在控制了智力因素、年齡因素和性格因素後也是如此。這也就是說,學生的情緒智力越高,學業成績會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