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湊在一起,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複習方法、複習資料和學習成績。
孩子的學習成績到底跟什麼有關?
家長們大致的共識就是: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給他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陪他一塊寫作業、複習功課;
多傾聽他的心聲
但是,一份哈佛大學關於孩子教育研究的成果,完全顛覆了我們大家根深蒂固的看法!
在展示哈佛研究成果之前,先與大家分享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故事。
1
故事來源於一檔叫《少年說》的節目。
節目中的孩子們可以走上天台,大聲喊出自己想說的話。
一個4年級的小男孩走上天台,吐槽自己的媽媽,男孩說:「我的老媽是做酒店管理的,今年已經38歲了,但這樣的你,卻一直準備考研。」
「你讀書太拼了,簡直讓我自愧不如。學習起來比我還瘋……」
圖片來源:綜藝《少年說》
「回到家你也是悶著頭在房裡學習,我好不容易見到你一次,你還是要學習。
原來你還陪我打羽毛球,但是現在,你為了學習,再也沒有陪我打過羽毛球了……」
孩子說到這裡,大感委屈,對站在下面的媽媽喊:「老媽,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你兒子重要啊!」
臺下的媽媽心平氣和,面帶微笑的對孩子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兒子,媽媽想跟你說,媽媽覺得學習很重要。」
「因為媽媽在工作之後發現,要不斷的學習。有很多很多的新知識,每天都會湧入到工作之中。媽媽認為學習和工作,都很重要。」
「但是,你剛剛問我說,工作、學習和兒子哪個更重要。媽媽可以跟你說,兒子最重要。」
孩子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樂呵呵的回答謝謝媽媽。
這時候媽媽揮手說:「我還沒說完,兒子,媽媽總跟你說一句話,你記得嗎?我們是一個團隊,是吧?如果是團隊就要怎麼樣?」
兒子很自然的接口道:「就要一起合作」。
媽媽表示肯定:「嗯,就要一起合作,沒有一個人可以掉隊是不是?」
兒子再次點頭,贊同媽媽的說法。
媽媽接著告訴孩子:「因為媽媽覺得你最重要,所以我要跟你一樣學習。我是在我兒子身上,看到了一個學習的風採,所以媽媽才要這樣去努力的。你能明白嗎?」
等孩子點頭說明白了,媽媽很溫柔的說:「媽媽能夠感受到,你對我有埋怨。但是你知道,媽媽每一次工作累的時候,還有學習累的時候,都覺得我一定要堅持,因為你。」
「媽媽也覺得很多虧欠你的地方,所以我會儘量去陪你,好嗎?」
兒子點頭答好。
媽媽再問:「你還有什麼想跟我說的嗎?」
兒子的小情緒已經被媽媽輕鬆化解,想了想說:「我也沒什麼了。」
媽媽被兒子的樣子逗得一笑,但還是很禮貌很認真的說了句:「媽媽謝謝你啊」,然後帶頭給孩子鼓掌。
在兒子下臺來的時候,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在節目組最後的採訪中,媽媽也表示:「我會盡力去陪伴他,但他往後的路,還是要自己內心強大才好。」
從這段簡短的對話中,真的可以感受到媽媽的真誠和智慧。
她沒有「小孩子懂什麼」那種居高臨下的不屑,沒有「我都是為了你」的說教,沒有「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的悲苦,她只是在有理有據的跟自己的兒子溝通。
盡力去讓兒子理解,媽媽跟他是站在一起的,每個人都需要努力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母子倆誰都不能掉隊。
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父母陪孩子一起進步,這本身就強過了無數的學習方法、技巧,更勝過無數的耳提面命。
2
回頭再來看哈佛大學關於孩子教育研究的成果。
研究成果顯示,許多往往被認為是很有影響力的因素,比如家庭和睦,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打孩子等等,竟然被研究證明不能影響孩子的成績!
這項由美國教育部牽頭的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這個研究跟蹤了兩萬多個全美國隨機挑選的孩子,記錄他們從幼兒園到五年級的學業成績,並搜集孩子們的其他資料,諸如家庭結構、平時是否看電視等諸多數據。
經過6年多的跟蹤調查和科學測量,研究者根據數據得出了一個顛覆了很多人認知的結論:
有8個因素,跟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強烈的相關性:
● 1. 父母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
● 2. 父母有更高的經濟地位。
● 3. 母親在30或30歲以後生下頭胎母親生育晚,可能意味著受教育程度更高,也可能會有相對更好的條件和意願照顧小孩。
● 4. 孩子出生體重過輕這個是負相關,也就是不好的。出生時體重輕的孩子可能是早產或者母親在孕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 5. 父母在家講英語美國的調查中,很多孩子來自低收入移民國家。講英語意味著更好融入社會,有更好的社會地位。
● 6. 孩子是被收養的這個也是負相關,收養的孩子很多是被親生父母遺棄的,意味著他沒有在胎兒期和新生兒。期,都沒有得到好的照顧。
●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合會多跟老師溝通的父母,多半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 8. 家裡有很多書。
還有8個因素和孩子成績完全沒有關係:
● 1. 孩子家庭完整。單親家庭很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但數據表明對孩子成績影響不大。
● 2. 父母最近搬去一個更好的街區搬家、轉學,對孩子是比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在咱們國內,如果去掉學區房的因素,應該也是成立的。
●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前是全職媽媽調查主要是考量對孩子成績的影響。
全職媽媽如果能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心理髮育是有利的,但對成績來看,影響不大。
● 4. 孩子上Head Start低收入家庭服務學校。
● 5.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博物館可能主要是藝術薰陶,對孩子的學業考試影響不大。
● 6. 孩子經常挨打打孩子也不會讓孩子成績更好或更糟,但是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
● 7. 孩子經常看電視數據顯示,看電視對成績的影響,並沒有預想中的大。有些國家是利用電視節目,教孩子知識的。
● 8. 孩子父母每天跟他閱讀家裡有很多書對孩子成績影響很大,每天陪孩子讀書對孩子成績影響很小。
從這個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父母的教育手段,對孩子成績影響不大。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全職照顧、有沒有帶孩子多去博物館,有沒有陪孩子讀書,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影響到孩子成績的,是父母本身。父母本身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用什麼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
3
為什麼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他們對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呢?
那是因為,真正決定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麼的,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你有意去做什麼事。
刻薄一點兒說就是:你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
● 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家裡有很多藏書,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你天天興致勃勃手不釋卷的樣子,也會被小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他們會認為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他們認字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地讀書。
● 如果你最大的愛好是打麻將,家裡日日都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兩口子討論的都是牌技和牌運,就算你每天晚飯後堅持給孩子讀上一小時的書,小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比對麻將更大。
對他來說,麻將牌而不是書,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 政治家的孩子,從小就看到父母在家中舉行政治集會,和同事商討各種政治話題,很自然地就會掌握其中的言談舉止和交往技巧,雖然他很可能意識不到這是在學習。
● 商人的孩子,從小就見慣進貨銷售、盈利虧損。
如果他長大以後決定經商,即使是新手,他對商業的理解和興趣,也和那些父母一輩子拿工資從來不知道商業風險為何物的孩子大不相同。
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說到底,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勤奮者並不能確保孩子一定也同樣勤奮,但如果你日上三竿還在高臥,就別為孩子的懶惰而怨天尤人了。
4
黃菡曾直言,她理解的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維護健康親密的夫妻關係;
二是,讓自己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讓孩子努力。
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東西。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有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決定和改變的。
比如我們的基因,即使知道它對孩子的性格、智商影響很大,我們也無法改變它。
比如我們生育孩子的年齡,孩子出生時的體重、這些也都是無法改變的。
我們能做的,只是接受不能改變的,然後為那些可能變得更好的東西而努力。
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成長,去盡力提升自己。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她也許沒有給孩子太充足的陪伴,但她跟孩子組成了一個團隊。
在積極的提升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在生活中向孩子傳遞學習的重要性。
只要媽媽能為孩子做好榜樣和模範,那麼媽媽對孩子的成績,就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託爾斯泰說: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地和孩子一起提升,一起完善,我們也就能跟孩子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學習成績到底和什麼有關,答案你現在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