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出兩位諾獎得主,葉企孫為何如此厲害?看他這一做法就知道了

2020-12-15 月下泛史

在世界上,諾貝爾獎無疑是十分有影響力的獎項,許多科學家也都以能夠獲得此獎項為榮。1957年的時候,對於中國來說意義重大,那一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無數光環和榮譽之下,有一個人雖然未在現場,可他一定能引起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感激和愛戴,此人就是葉企孫。

葉企孫出生於19世紀末的上海,15歲考進清華學堂,20歲公費留學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求學深造。他一生雖然未曾贏得諾貝爾獎,卻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和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在清華大學歷史上,葉企孫不僅是清華的首任物理系主任,還是清華大學理學院的首任院長。

他以一己之力,開創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為中國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學精英。堪稱大師中的大師。葉企孫到底有多厲害呢?我們來看下這三個階段就知道了。

抗戰前畢業的學生中,葉企孫帶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等各類科學家數十人之多;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在內有近十名科學家;解放後清華物理系又走出了不少科學家。

前後二十餘年的執教生涯中,葉企孫帶出了半數以上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何葉企孫會如此厲害呢?看了下面的事情,或許你會有所了解。

葉企孫出身名門,是個地地道道的海歸,可並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也不太注重學歷聲望的因素,只要是人才,一旦被他看好,想盡辦法也要讓對方深造成才。

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由於家庭困難中途輟學,一生只有小學文憑。通過自學取得一定成績後,時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不顧身邊人的反對,將華羅庚聘為教授,在大學教授微積分課程,後來又送他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

19歲那年,李政道被葉企孫破格選派到美國留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那時候的李政道面孔太過稚嫩,看上去像個大孩子,葉企孫這一舉動也遭到了不少阻力。

早些年留美畢業後,葉企孫原本可以選擇留在國外,在優越的條件下鑽研物理學,甚至為自己贏得諾貝爾獎,可是為了國家的富強他選擇了回國,他要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物理學人才。

1928年的時候,正在創建清華大學物理系的葉企孫邀請吳有訓加入該系,為了表示對吳有訓的尊重,葉企孫把他的薪酬水平定在了全系最高,甚至超過了他自己這個系主任。

在葉企孫的身體力行之下,尊師重教之風在清華物理系深入人心,正是憑藉這一精神,葉企孫創建下的物理系吸引了大批名師來任教,其中就有熊慶來、薩本棟、周培源等。甚至一些國外的知名學者也被吸引到這裡講學,包括歐洲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英國學者狄拉克、法國學者郎之萬、美國資訊理論創始人維納等。

正是由於葉企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敢於破格提拔,短短幾年時間,清華物理系就成了名師雲集、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基地。有師如此,何愁不出人才呢?

相關焦點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這對許多誠實的中國研究人員極不公平。中國科學界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挽回信譽,打擊科研造假行為。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
  • 高密,為何讓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魂牽夢縈」?
    山東籍作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法國文學家、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將上演一場文學大家對話。這是本月兩位文學大家的第二次相聚。兩人的緣分,還要從高密談起。莫言讓文學世界中的高密東北鄉大放異彩,不僅吸引了萬千讀者,更深深吸引了同樣具有「故鄉情懷」的法國文學家勒·克萊齊奧。
  • 他終身未娶卻培養了79名院士
    ,開創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為中國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學精英:抗戰前畢業的學生中,葉企孫帶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等各類科學家數十人之多;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在內有近十名科學家;解放後清華物理系又走出了不少科學家。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
    他,培育了李政道、楊振寧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王淦昌、錢三強等十多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和數十位院士,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錢偉長先生曾用激動的語調談起了一位老人——他的老師,一位培養大師的大師。
  • 諾獎得主不懂英語的一記響亮耳光
    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8日報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改變世界的理論竟然是洗澡的產物。同時,益川敏英的學術成果享譽世界,但他對英語一竅不通,從未走出過日本。
  • 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
  • 這次,輪到日本諾獎得主說病毒是人造的?
    冠狀病毒浮出水面後,我一直在給所有人打電話。但是他們的所有手機在過去3個月中都沒電了。現在已經知道所有這些實驗室技術人員已經死亡。根據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和研究,我可以百分百地說出這句話–冠狀病毒不是天然的。它不是來自蝙蝠。而是中國製造的。如果我今天說的話現在甚至在我去世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政府可以撤回我的諾貝爾獎。中國在撒謊,這一真理將有一天向所有人揭露。」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但也不得不說,諾獎也有它自身的局限。它是來自歐洲的獎,有歐洲的人文判斷。評委們對歐洲以外的作家,是比較苛刻的。總體來說,中國作家與諾獎的距離比以前近多了,這也是近年來中國作家整體實力提升的體現。封面新聞:不少人批評賠率榜完全不靠譜。您怎麼看?邱華棟:也不完全是無稽之談。我估計一些人是有「內線」的。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車禍遇難 以研究博弈論聞名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車禍遇難 以研究博弈論聞名 2015-05-25 07:48: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倩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他也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值得深思的是,饒毅教授在推文中也披露了2011年關於上海交大引進該諾獎得主的評審過程。從預算表中可以看到,引進的經費總預算高達3.6個億!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澎湃新聞 2019-06-24 21:09 來源:澎湃新聞
  • 書評人談昆德拉得不到諾獎原因:他拒當公眾人物
    每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後,有關諾獎的各種話題總是人們議論的焦點——熱門人選分析、諾獎得主預測、對當屆諾獎得主的分析解讀等等。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雲也退以詼諧幽默的口吻,對歷屆諾獎的冷知識進行了盤點,堪稱諾獎入門寶典。如果你對諾貝爾文學獎知之甚少,不用擔心,只要熟讀這篇文章,定能掌握諾獎之必備談資。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昨天下午,來自土耳其的作家帕慕克在與中國讀者網聊時,披露了他對中國文學的偏愛,「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上世紀40年代,我就閱讀了土耳其文有關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讀到了魯迅的《吶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國,在那我讀到了英文版的《紅樓夢》。」這些中國書籍都曾讓他愛不釋手。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作為 HIV 病毒發現者,他為何會迷信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說法?蒙塔尼在 1983 年發現愛滋病的起因——HIV 病毒,這一發現直接引領了對血液樣本中抵抗 HIV 病毒的研究。2008 年,蒙塔尼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正是這一研究背景和諾獎光環,讓蒙塔尼近期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蒙塔尼有多個汙點歷史。
  • 新晉諾獎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什麼?看他們寫的科普書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壓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 俠客島:六位諾獎得主同臺談中國,都講了什麼?
    全世界的政界、商界和學界風雲人物參會,此次會議,不僅有政界高層為中國的發展出謀劃策,更有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中國經濟、全球化和創新發展把脈。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ID:xiake_island)3月18日發布了這六位諾獎得主給出的中國方案: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啊朋友們。 每年兩會後,都是密集的會議期。
  • 諾獎自然科學三大獎項對中國科學界的四個啟示—新聞—科學網
    網絡上關於這三大獎項的科普文章已是鋪天蓋地。跳出三大獎項的科學貢獻來看,今年的諾獎自然科學獎項或許能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一:師徒同心,其利斷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科學網博主郭曉強在博文中提到了「貝爾彌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