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組蛋白單個位點突變如何導致腫瘤發生

2020-12-22 科學網

研究揭示組蛋白單個位點突變如何導致腫瘤發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 13:17:02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da Jabado、Claudia L. Kleinma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組蛋白H3.3 G34突變型中間神經元祖細胞通過PDGFRA導致膠質瘤發生。2020年11月3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高級別神經膠質瘤(HGG)是致命的原發性腦部腫瘤,也是兒童和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些腫瘤經常在編碼組蛋白3(H3)變體或表觀遺傳修飾因子的基因中具有體細胞突變,並具有明顯的神經解剖學和年齡特異性。這些HGG中有30%以上在非經典H3.3變體中帶有雜合突變,導致第34位甘氨酸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G34R/V的突變驅動了致命性神經膠質瘤,並顯示出精確的區域和時間特異性。但是,目前對G34R/V腫瘤的研究較少,此外,由於它們獨特的組織病理學異質性會導致誤診,其比例還可能被低估了。

研究人員發現,50%的G34R/V腫瘤(n=95)帶有激活性PDGFRA突變,這些突變在復發時顯示出強大的選擇壓力。儘管被認為是神經膠質瘤,但G34R/V腫瘤實際上出現在表達GSX2/DLX的中間神經元祖細胞中,而G34R/V突變會損害神經元分化。起源譜系可通過將PDGFRA與GSX2調控元件連接的染色質環促進PDGFRA共選擇,從而促進PDGFRA過表達和突變。在單細胞水平上,G34R/V腫瘤具有雙重神經元/星形膠質特性,並且缺乏少突膠質細胞程序,受到GSX2/DLX介導的細胞命運分化的主動抑制。G34R/V可能對於維持腫瘤至關重要,而突變型PDGFRA具有強致癌性。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結果為致命的腫瘤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G34R/V膠質瘤是神經元惡性腫瘤,其中神經元祖細胞因G34R/V突變而在分化中停滯,而惡性膠質發生通過共同選擇PDGFRA信號來促進腫瘤發生。

附:英文原文

Title: Histone H3.3G34-Mutant Interneuron Progenitors Co-opt PDGFRA for Gliomagenesis

Author: Carol C.L. Chen, Shriya Deshmukh, Selin Jessa, Djihad Hadjadj, Véronique Lisi, Augusto Faria Andrade, Damien Faury, Wajih Jawhar, Rola Dali, Hiromichi Suzuki, Manav Pathania, Deli A, Frank Dubois, Eleanor Woodward, Steven Hébert, Marie Coutelier, Jason Karamchandani, Steffen Albrecht, Sebastian Brandner, Nicolas De Jay, Tenzin Gayden, Andrea Bajic, Ashot S. Harutyunyan, Dylan M. Marchione, Leonie G. Mikael, Nikoleta Juretic, Michele Zeinieh, Caterina Russo, Nicola Maestro, Angelia V. Bassenden, Peter Hauser, József Virga, Laszlo Bognar, Almos Klekner, Michal Zapotocky, Ales Vicha, Lenka Krskova, Katerina Vanova, Josef Zamecnik, David Sumerauer, Paul G. Ekert, David S. Ziegler, Benjamin Ellezam, Mariella G. Filbin, Mathieu Blanchette, Jordan R. Hansford, Dong-Anh Khuong-Quang, Albert M. Berghuis, Alexander G. Weil, Benjamin A. Garcia, Livia Garzia, Stephen C. Mack, Rameen Beroukhim, Keith L. Ligon, Michael D. Taylor, Pratiti Bandopadhayay, Christoph Kramm

Issue&Volume: 2020-11-30

Abstract: Histone H3.3 glycine 34 to arginine/valine (G34R/V) mutations drive deadly gliomasand show exquisite regional and temporal specificity, suggesting a developmental contextpermissive to their effects. Here we show that 50% of G34R/V tumors (n = 95) bearactivating PDGFRA mutations that display strong selection pressure at recurrence. Although consideredgliomas, G34R/V tumors actually arise in GSX2/DLX-expressing interneuron progenitors, where G34R/V mutations impair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The lineage of origin may facilitate PDGFRA co-option through a chromatin loop connecting PDGFRA to GSX2 regulatory elements, promoting PDGFRA overexpression and mutation.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G34R/V tumors harbor dualneuronal/astroglial identity and lack oligodendroglial programs, actively repressedby GSX2/DLX-mediated cell fate specification. G34R/V may become dispensable for tumor maintenance,whereas mutant-PDGFRA is potently oncogenic.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open novel research avenues in deadlytumors. G34R/V gliomas are neuronal malignancies where interneuron progenitors arestalled in differentiation by G34R/V mutations and malignant gliogenesis is promotedby co-option of a potentially targetable pathway, PDGFRA signaling.

DOI: 10.1016/j.cell.2020.11.01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529-4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42:01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國紅課題組與朱明昭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在組蛋白H3上,共有5個賴氨酸位點可以發生甲基化修飾。一般來說,組蛋白H3K4的甲基化主要聚集在活躍轉錄的啟動子區域。組蛋白H3K9的甲基化與基因的轉錄抑制及異染色質有關。H3K27甲基化可導致相關基因的沉默,並且與X染色體失活相關。H3K36的甲基化與基因轉錄激活相關。
  • 諾獎風向標:組蛋白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此前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染色質的物理行為發生改變時就會導致DNA損傷,此時,雙鏈斷裂發生位點的運動就會增強,進而轉變為高度的動態性;此外研究者還能夠在和DNA損傷相對應的細胞核的未損傷位點中觀察到相同的效應。
  • Science:研究揭示DNA突變導致膀胱癌的發生
    大約60%的新病例發生在75歲以上的人群中。估計大約有一半的膀胱癌病例是可以預防的。早期診斷也至關重要,其中95%的早期診斷者存活了一年或一年以上,晚期診斷者這一數字則下降到36%。癌症的發生是由於DNA的變化(稱為體細胞突變)而引起的,這種變化在我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都不斷發生。
  • 基因突變與腫瘤: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
    基因突變在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近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腫瘤精準醫學的出現,在基因層面對腫瘤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特別是腫瘤發生的機制及抗腫瘤治療方面,本文就幾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來闡述基因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及臨床指導意義。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2020-02-07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組蛋白泛素化修飾,作為一類重要的組蛋白化學修飾方式,在核小體結構的動態調控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H2A作為最早發現被泛素化修飾的組蛋白,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約有5-15%的H2A在高度保守的K119位被單泛素化修飾(ubH2A)。研究發現ubH2A大量富集在不活躍的近著絲粒區、失活的X染色體和沉默的發育基因區域。
  • 新研究揭示最常見的SF3B1基因突變如何導致癌症
    2019年10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確定了SF3B1(splicing factor 3b subunit 1, 剪接因子3b亞基1)基因突變如何促進很多癌症形成,其中SF3B1是最為頻繁發生突變的剪接因子編碼基因。
  • Cell:深度突變掃描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突變對S蛋白...
    這項研究還揭示了單個突變可能如何影響這種病毒的行為。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11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ep mutational scanning of SARS-CoV-2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eveals constraints on folding and ACE2 binding」。
  • 【科技前沿】李國紅組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體內核小體的展開
    【科技前沿】李國紅組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體內核小體的展開 2020-05-20 0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胞》子刊:這一次,砒霜立大功了,可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和牛津大學Xin Lu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砒霜(三氧化二砷,ATO)中的砷原子竟然能插入發生結構性突變、不能正常摺疊的p53蛋白的DNA結合域,幫助突變p53蛋白摺疊出有抑癌功能的三級結構[1]。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成果一舉解決了困擾p53靶向藥物開發的兩大科學難題:無邏輯、無口袋。
  • B肝大蛋白LHBs,腫瘤發生時持續表達,一個有前途生物標誌物
    在HBV因子中,表面蛋白是病毒感染最敏感的生物標誌物,因為它在所有病毒感染階段都是高水平的表達。一項來自Cells雜誌的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充分介紹了建立B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生物標誌物與肝細胞癌(HCC)發展的相關重要意義。
  • Nature:吸菸導致基因突變致癌
    吸菸有害健康是不爭事實,然而,香菸如何對人體造成傷害?英國研究人員發現,香菸中的致癌物直接導致脫氧核糖核酸(DNA)突變,估計菸民平均每吸15支煙,DNA就發生一次突變。研究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
  • 研究揭示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發生中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基因組中的分布特徵和臨床相關性,強調了在癌症生物學研究中考慮影響轉錄後調控的同義突變的重要性。 體細胞同義突變是癌症基因組編碼區中最常見的變異之一。孫中生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同義突變可以通過改變RNA剪接、RNA穩定性和蛋白質翻譯來驅動癌症發生,提示這些「沉默」突變存在未被發現的調控作用。
  • 「與癌共舞」-腫瘤的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模型及在肺癌中的相關研究 1.1 腫瘤幹細胞模型 腫瘤幹細胞(CSCs)模型提出,在腫瘤中只有部分細胞是導致腫瘤發生的,這部分具有自我複製(self-renew)以及具有多細胞分化能力的細胞被稱作腫瘤幹細胞。
  • 基於SDHB突變自發PC/PG腫瘤的大鼠模型及腫瘤細胞的建立及意義
    然而目前對於惡性的PG/PC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目前還沒有琥珀酸脫氫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突變的PC/PG完善模型。近期,有研究人員新研發了兩種基於SDHB突變自發PC/PG腫瘤的大鼠模型及相應的腫瘤細胞系,為PC/PG腫瘤的研究提供更好的的動物模型。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腫瘤細胞的基因組通常會經歷多個異常事件,而這些均與腫瘤生物背後發生的機制密切相關,同時其也能反映在整個基因組的CNA剖面上,而最近研究人員對多種癌症類型進行的研究也都闡明了這一事實,即腫瘤細胞所發生的異常改變模式與癌細胞對不同類型藥物耐受性的增加直接相關,這些藥物包括經典化療、PARP抑制劑乃至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
  • 抗腫瘤蛋白的缺失可能導致egfr靶向治療產生耐藥性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Penn State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表示,缺乏一種有效防止腫瘤形成的蛋白質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一些患者對常見的癌症治療產生耐藥性。他們說,通過檢測癌症中這種蛋白質的存在,可以幫助臨床醫生識別在接受治療時可能產生耐藥性或復發的患者。
  • 2019年度巨獻:腫瘤研究領域重磅級成果解讀
    癌症不僅具有主要的基因組的變化,在如何吸收和利用營養推動腫瘤生長迅速方面也有著重要的變化",那麼我們如何將這些不同的方面如何結合在一起,如何利用它們,造福患者?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癌症患者體內一種叫做LPCAT1的酶的水平會增加,它通過改變腫瘤細胞的質膜的磷脂組成在腫瘤生長中起著關鍵作用,允許放大和突變的生長因子信號刺激腫瘤的生長。
  • MeCP2突變導致相分離發生紊亂進而引起Rett症候群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Rett症候群與X染色體上的甲基化CpG結合蛋白2(MeCP2)基因的突變密切相關。該蛋白的序列除了MBD 外,在MBD的兩端各有一個較長的IDR 區域。Rett症候群病人MeCP2基因的突變大多數都集中在MBD 以及N斷的IDR區域。目前對於該基因的突變如何導致Rett症候群的發生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3,4】。近日,來自MIT的Richard A.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本工作首次揭示出組蛋白H3致癌點突變(oncogenic mutation)通過抑制甲基轉移酶SETD2的甲基轉移活性導致癌症發生的結構基礎,為SETD2或致癌組蛋白靶向的藥物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被認為構成一類廣義的「組蛋白密碼」,調控著染色質層面的遺傳信息解讀。組蛋白修飾調控因子(如乙醯化和去乙醯化酶,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酶等)異常通常會導致人類的各種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發生。近五年來的研究表明,組蛋白自身突變也會導致癌症。有趣的是,這些突變往往發生在組蛋白的賴氨酸位點或其臨近殘基,比如組蛋白H3第9位,27位和36位的賴氨酸或第34位甘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