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考北大考古學留守女孩:歷史成績不算突出,數學最好,老師對她報考古學很意外
「 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 」、「 留守學生 」、「 報考北大考古學 」 是鍾芳蓉身上最受關注的標籤,有人對她的選擇不理解,也有人為她的理想而感動。8 月 2 日,鍾芳蓉發微博稱自己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考古,當晚就收到了樊先生的籤名自傳和書信,此外還有多所考古研究院送去祝賀禮物後,不少網友直呼:「 簡直是郭襄過生日啊 」「 考古圈團寵來了 」。
但太多的關注讓鍾芳蓉有些緊張,8 月 3 日,她家相繼來了四五批記者,但沒有一個人能敲開她的房門,即使是媽媽劉小義站在門口,鍾芳蓉也只是 「 嗯 」 一聲,然後不再多說一句話。父母、老師都拿她沒有辦法,就像得知她要報考古學時,無論是誰去勸說,都沒能改變她的決定。
執著、有主見、內向,是旁人在描述鍾芳蓉時最統一的標籤,而聽說她要學考古時,大家的普遍感受則是意外,甚至是不理解。高中三年,她似乎從來沒有表現出對歷史和考古的特別熱情,關於引領她選擇考古的樊錦詩先生,也沒人聽她提起過。
留守學生考取全省文科第四
高考成績發布是在 7 月 23 日,中午 12 時,正源學校一群老師圍在一起查學生成績。先查的是理科生,在常常排名前列的學生中,「 成績都還行,但沒有特別突出的 」,校長助理蔣智敏說,正源學校的優勢一直是理科,但今年的成績讓老師們有些沮喪,「 當時另外一個學校說他們文科有一個考了 660 分的,很可能是市最高分,所以我們當時都很愁的。」
直到 1 時 9 分,鍾芳蓉的成績出來了,總分 676 分,排名全省前十。一看到這個成績,校長的妻子都激動得跳了起來,忙問:「 是我們的學生嗎?」
當時鐘芳蓉的父母還在廣州上班,兩個人都不太會使用查分系統,讓鍾芳蓉自己在家查,但網站太卡,很久都沒有查出來,「 別的學生成績都出來一個小時了,我們還沒查到。」 劉小義心裡著急,催著丈夫求助學校老師。但鍾芳蓉似乎要冷靜得多,父母和老師打來電話時,她還在睡覺,說話迷迷糊糊的。
老師們查到成績後,先打電話告訴了鍾芳蓉的父親,又把成績單截圖發到了家長群裡。刷了一中午手機的劉小義一看見成績就全沒了上班的心思,「 我就在那裡走來走去,跟我的同事報喜 」。
當天晚上,正源學校的校長羅湘雲帶著 50 多個老師和鞭炮去鍾芳蓉家報喜,「 我們當時就是想,我們在這裡這麼高興,她在家就只有爺爺奶奶,肯定會特別冷清。」 一群人齊聚鍾家祠堂時,與鍾芳蓉同村、同時也在正源學校教歷史的鐘瓊佳問鍾芳蓉想學什麼專業,「 當時跟她說可以報光華管理學院,或者她的性格可能適合學會計 」,但鍾芳蓉說自己對這些不太感興趣,但要報什麼還沒有想好。
堅定選擇考古後,與偶像樊錦詩書信互動
直到 25 日,鍾瓊佳再遇到鍾芳蓉時,才知道她想學考古。「 我當時問她想不想學文物鑑賞,或者研究古建築什麼的,但她說不想,就想學考古。」
身邊的親戚、老師在得知這個選擇時的反應大多都是意外,她的父親鍾元位甚至專門給班主任陸建軍打電話,請他幫忙說服鍾芳蓉。但鍾芳蓉一直很堅定,清楚地明白雖然專業不算熱門,但從北大畢業後,工作也不會太難找。「 我還聽她爸爸說她對蟎蟲過敏,但她也不怕。」 鍾瓊佳說。
在填志願之前,老師和家人甚至都沒有發現鍾芳蓉對於歷史和考古的興趣。她的歷史老師賴繼承是在高三才接手這個班,也許是性格使然,鍾芳蓉很少在課後向老師提問,「 這一年可能就問過三四次 」,賴繼承說,鍾芳蓉的歷史成績相比於其他科目而言,也並不算太突出,相反,她的優勢在語數外,尤其是數學,高考時她還剩最後一題沒時間做完,仍然考了 146 分。
8 月 2 日,鍾芳蓉發微博說:「 沒想到這麼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鍾芳蓉說自己是在 2019 年樊錦詩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後,開始對她有所了解,但父母和老師都從來沒聽她提起過這些。
也是在這一天,鍾芳蓉收到了樊錦詩籤名的自傳,和一封樊錦詩口述,出版社代寫的書信,對鍾芳蓉表示了祝賀和鼓勵,當晚鐘芳蓉就寫了一封回信,寫道:「 樊先生選擇了敦煌,選擇了堅守,成為了『敦煌的女兒』,也找到了心靈的安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不到 1 歲時父母外出打工,曾寫信想讓媽媽回家
在鍾芳蓉關上房門之後,想要了解她的內心變得很難,無論是她的父母還是老師都說,鍾芳蓉是一個內斂的女孩,平時話不多,劉小義說,大多數時候都是她主動給女兒打電話,問她一些近況,鄰居們也說,鍾芳蓉每次回家後基本都待在家裡,很少在村裡玩鬧。
劉小義夫妻在鍾芳蓉不到一歲時就去往廣州打工,一年只回來兩次,兩個孩子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在他們的村莊裡並不少見,羅湘雲校長也說,正源學校的學生中超過一半是留守兒童。
鍾芳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 我是留守兒童,但我們家不是貧困戶,所以學習、生活並沒那麼艱難,且老師們也像家人一樣陪伴、關心著我。」 因為父母都在外打工,雖然工資不算太高,但足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
六年級時,鍾芳蓉從村裡的小學轉去正源學校,劉小義說,剛轉學時,鍾芳蓉的成績並不拔尖,但很快就提升上來,尤其是高中分科後,鍾芳蓉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三,「 大多數時候都是第一,就有一次考了第二還是第三,都算是沒考好,但她的心態真的是很好,也沒有什麼情緒波動。」
鍾芳蓉轉學的那一年,劉小義辭去了廣州的工作,在家照顧子女,但等鍾芳蓉讀初三時,弟弟也轉學去了正源學校,在學費的壓力之下,劉小義還是決定回廣州打工。
在劉小義的印象中,女兒很少表達對她的思念和不舍,只有一次是在鍾芳蓉讀高一下學期時,她給媽媽寄去了一封寫滿兩頁紙的信,「 讓我不要在外面掙錢那麼辛苦,說以後她養我們 」。信裡還寫道,鍾芳蓉放半月假從學校回村的路上,總會遇到一條大狗,她每次都很害怕。以前媽媽在家時,都會接送鍾芳蓉,媽媽外出打工後,她也不想麻煩年老的爺爺奶奶。
收到信之後,劉小義看哭了好幾次,但還是給女兒打電話,告訴她自己不能回家。「 其實還是覺得很虧欠她。」 劉小義在說起這些時,仍然忍不住流下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