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治療」批評與省察,不應該從別人開始,應該先從自己開始

2020-12-14 整理自己的心情

#內心醫治#

我們內心裏面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是可以通過我們內心裏面的自我調節和外面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來進行自我治療,並以此來達到保持我們心靈健康的目的。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批評與指責方面的問題

很多人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從來就不去思想自己的言行舉止。

他們時常指責別人,批評別人,卻忘記了自己的言行。

他們幫別人更正了錯誤,自己卻仍在錯誤之中。

因此,我們在評判別人和職責別人以前,最好是先思想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誤,免得我們幫助別人脫離了錯誤,自己卻仍在錯誤之中。

⒈棄絕罪惡,從自己開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人在背後議論別人的不是,傳揚別人的錯誤。

在這些議論別人的人眼中,被他們議論的人就不應該做出這樣事情,他們應該棄絕自己的錯誤與罪惡,行正直光明的事。

經常指責別人的人,他們的心中所想的與那些選擇背後議論別人的人一樣。

他們將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卻從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是否正確?

那些心中存留智慧的人,從來不會選擇背後議論別人。

他們在批評別人和指責別人以前,通常都會檢查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誤?是否合宜?

⒉憑愛心行事,從自己開始

⑴愚昧無知的人,從不考慮別人的難處與需要。

愚昧無知的人,只會一味地要求別人遵行自己的命令、實現自己的目的。

他們從來不會考慮,別人所面臨的難處和實際的需要。

⑵聰明智慧的人,會從實際出發,會自己帶頭去做。

聰明的人,會從實際出發,會仔細考慮別人的需要和缺乏,會仔細考慮環境的影響,會仔細考慮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和機遇,會帶頭遵行自己的命令,會帶頭為著目標的實現而不懈努力。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聰明智慧的人,還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呢?

⒊檢查,從自己開始

⑴愚昧無知的人,從來不省察自己的言行。

①愚昧無知的人,在審查別人的時候,從來不去思想自己的言行,不去審查自己的行為。

②他們是一群,不斷把自己所不能擔當的重擔,強加給別人的人。

③他們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所犯的錯誤,只會緊緊盯著別人的錯誤不放。

⑵聰明的人,審查別人以前,會仔細省察自己的言行。

①心中存留智慧的人,會根據別人的錯誤和過失來省察自己的行為。

②他們以別人的言行為鏡子來對照自己的行為。

③他們在教導別人以前,必會事先更正自己的言行。

因此,愚昧無知的人,從來都不會在乎自己對於別人的態度好壞;聰明智慧的人,卻是恰恰相反,他們對於自己的態度十分重視。

⒋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

⑴愚昧無知的人,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態度和別人的感受,只會一味地要求別人。

⑵聰明智慧的人,會仔細考慮自己的態度、行為、言語和別人的感受,會帶領大家為著目標實現而一同努力。

⒌今日聖經

從彼得前書第4章8/9節中,我們可以得知:

⑴愛心是連接你我的紐帶。

⑵怨氣是隔閡出現的預兆和開始。

愛心的積累能夠使我們不斷地彼此相連,怨氣的積累能夠使我們原本和睦的關係出現隔閡。

⒍相關主題

「自我治療」減輕內心壓力的良策——追求內在的美麗和心靈的健康

「自我治療」逃避,你會繼續痛苦;面對,你有機會消除內心的苦惱

「自我治療」不要因眼前的困難,心生埋怨和疑惑

「自我治療」有信心的人,行事光明,不會故意虧負別人

「自我治療」信心在心態上的表現

相關焦點

  •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 」
    今晚的會員語音,我想講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講一下我是如何在意外與挫折中更加深刻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使命,認識自己人生的意義,希望對你也有啟發。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 」by 李小墨我們把三觀掛在嘴邊,卻鮮有人提及「自我觀」。其實,觀世界、觀人生之前,我們更應該觀自己。
  • 「觀點」「發音教學」先從了解學習歷程開始
    (圖片出自 Freepik)談到英語口說能力,「發音」應該是英語口說能力中,最具直接影響力的為了學好一個語言,影響口語能力與發展讀寫能力的「發音」系統,絕對是英語教學的關鍵。老師教正確的發音;學生學正確的發音其實「發音好」感覺很厲害,「發音漂亮」讓人很有自信,這些都是肯定的。
  • 怎樣自我治療自己的病態三觀?之五:不快樂來自別人的批評嗎?
    下面來談第五個常見的病態三觀:不快樂來自別人的批評嗎?01 歸罪別人有的人跌入負面情緒後,對快樂感覺十分遲鈍,卻對批評極其敏感。這種人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美,一聽到別人的質疑與批評,就如五雷轟頂,忐忑不安,沮喪難受。並確信自己的無價值感、低落狀態,完全源自別人的批評。
  • 期刊投稿準則:「應該」與「不該」做的事
    應該 在投稿前仔細了解該期刊的宗旨和對主題內容的要求當知道有多少論文未經審閱即被編輯以「論文不符期刊讀者期待」為由而退稿,您可能會感到很驚訝。投稿前請先確認:期刊是否曾發表過與自己研究主題相似的論文?論文中是否有引用目標期刊或相似期刊的論文?如果還是不能確定文章是否符合期刊宗旨,可以先寄論文題目及摘要詢問期刊辦公室,您的論文是否適合在該期刊出版。
  • 零基礎,自學設計應該怎麼開始?
    這兒無需推薦你過多的網站,我這兒就推薦兩個:所有的儲備都弄好了,就是一個守、破、離的過程了。03.第三步:「守」到了這個階段,你有了紮實的軟體功底,有了不俗的審美基礎,就需要有自己的「出圖」能力了。,看到一副好的海報,看到一種效果很炫,去學習其方法,去臨摹,在臨摹的過程中感悟,然後再用感悟到的東西去做出自己的創作。
  • 媽媽應該先對自己好,你好孩子才會好
    人在這個社會上最大的不容易,也許不是職場歧視,而是成為了一個媽媽。有太多人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有太多人誇獎「媽媽是個超人」,有太多人說成為一個母親,就要盡職盡責。可是媽媽,只是女人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比如,別人說她「戀愛腦」,她在採訪中回答,「這是我觀察自己的一種方式」。「自我同情」並不是能幫我們抵擋挫折的盾牌,正如同鄭爽再怎麼坦然地接受自己也無法改變「她不是一個好演員」這個事實。但它卻在我們面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麻煩時,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依然會出現,但是「自我同情」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脫離泥沼、擁抱自己的痛苦。02.我們為什麼需要「自我同情」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時,我們究竟應該給自己一種積極的錯覺,還是應該保持清晰準確但可能傷人的自我認知?
  • 「教學診療室」從了解幼兒開始雙語教學歷程
    此時,與幼兒的對話應避免只有單字式的對話,而以整句句子做溝通,也就是減少封閉式問句,如:「是不是?」、「好不好?」、「要不要?」的問法,以開放式問句增加幼兒句型及會話的訓練。◆ 3 歲語言發展特徵:約有 900 個字彙,能根據大人的話題,回復正確的相關訊息,也越來越明白他人的談話內容,並能從中學習。
  • 我們講|那些「自我拉扯」的孤獨患者
    與眾不同這件事,常常會讓人「卡住」,卡在「自己的原則裡」、卡在「該不該妥協的掙扎裡」、卡在「會不會全世界都對了,只有我的堅持是錯的迷失裡」…… 人們為什麼一直旋轉不止,到底迴旋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還是,一直在尋找的其實是自己…
  • 認為自己「奶少」?你的評判標準可能從一開始就錯了
    調查顯示,有約 40% 的媽媽在產後頭三天就懷疑自己奶水不足,其中大部因此給寶寶添加了奶粉。有的媽媽一開始對自己滿懷信心,也架不住周圍的人你一句,他一句地質疑「孩子是不是沒吃飽」。量變導致質變,不出幾天開始自我懷疑,甚至因此不情願的提早終止母乳餵養。
  • 不用刻意討好別人,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最真實的自己
    與別人相處時,是否常想著:「該說什麼好呢?」「他期待我怎麼反應呢?」「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無聊呢?!」每個人都希望與人建立美好的關係,然而,與人相處其實並不需要特別費工的技巧,把握以下的關鍵就能幫助我們營造真實而健康的人際關係,享受愛與被愛。
  • 家庭治療個案:母親,我應不應該有自己的情緒
    一、案主的求助症狀案主口述:自己的母親過世,自己竟然有一種解脫感,很放鬆,自己覺得不應該如此,內心十分煎熬,出現了失眠,精神不振及食慾減退現象,前來諮詢。情境中有許多要遵守的文化規條,也許是民俗、習俗,或甚至禁忌,如果不遵守也許會致命。在自我環的每一個部分也有規則/準則,如果不知道這些,可能就會陷入不自在的處境。
  • 《靈魂急轉彎》8大扎心金句:「有人只是透過批評別人來掩飾自己沒...
    人類從出生開始,就註定開啟一段從搖籃走向棺材的旅途,對人類來說死亡固然可怕,卻也意味著將迎接來世, 重新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宇宙便送給我們一個最棒的獻禮那就是「忘記出生的創傷」而究竟這個創傷的定義是什麼呢?就留給大家從電影中找答案啦~《靈魂急轉彎》金句No.2:「生命充滿了無限可能!」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傅盛的自我翻譯:一個網際網路「躍遷者」
    曾經的「產品經理」傅盛開始用一套新的世界觀來解釋自己的遭遇:「原來這個世界是非連續性變化的,原來並不是努力做好一件事情就能改變世界。」傅盛自認為需要一次「系統重裝」。不過,只要明確目標,他一直是願意逼迫著自己做出改變的人。並且,他也很樂於向別人展示出這一點。他曾經不止一次提起過自己是如何減肥的。
  • 很多人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恐怕是對自己有誤解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焦慮治療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場合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覺,從來未有過焦慮擔心,不但無法真正擁有長大成人的心智,而且也會變成一個遲鈍而不敏感的人,這不是一件好事。而心理學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現輕度焦慮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體諒別人,了解別人,而在交談時他們亦會更細心傾聽,較少打斷別人的話。
  • 日本校服開始「不分男女」,男生也能穿上裙子!
    小時候不懂事,總嫌自己身上的校服太過寬大、老套,羨慕別人家的學生能夠擁有既合身又靚麗的校服。上了高中後,因不忍有相同遭遇的其他同學忍受和同樣的痛苦,於是便向該區區長齊藤猛發出強烈呼籲:「請不要讓更多的學生因為區分男生、女生的校服而受到傷害」,並要求該區所有學校為學生提供不分性別的校服。接收這一意見的齊藤區長表示會考慮進行相關的調整工作。九州一所公立高中允許學生自行選擇校服,該校的一位老師指出:「包括功能方面在內,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都能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校服,這一點很重要。」。
  • 日語中的「おはよう」,究竟應該幾點說?
    不少學日語的小夥伴都有一個同樣的困惑——日語中的問候語「おはよう」「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到底應該在什麼時間段使用比較好呢?很多藝人在參加節目的時候,都會用「おはよう」來跟大家打招呼,這裡就屬於「我要正式開始今天的工作了」的表述。但是,即便「おはよう」的使用時段大相逕庭,所有的行業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到了下班時間就會使用「こんばんは」作為問候語。
  • 毛澤東談領導幹部如何做好批評和自我批評
    毛澤東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一個整體,但作為領導者,對自己的批評是主要的。領導幹部要強制地省察自己,多想自己的缺點,這樣方有出路。對於別人對自己的誤解、不太正確的批評甚至是惡意中傷,只要不妨礙大局,要練習忍耐,多多原諒人家,在等待和忍耐中增益其所不能。批評別人要採取積極慎重的態度,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和做法,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 打工人怎麼在不冒犯到別人的情況下自我誇獎?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收益增長,遠趕不上社會整體的經濟增長,如此打工三十年,也買不起大V博主的一個客廳。年輕人一邊抨擊資本996、批評「內卷」的奮鬥仔拔高努力標準,自稱韭菜宣揚「糊弄學」,但一邊又明白不努力上進就會很快被落下被淘汰,自嘲「鹹魚、廢物、你是什麼垃圾」的狂歡過後,並沒有真的緩解多少焦慮和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