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 Quora VS「激進」的知乎

2020-12-14 芥末堆看教育

圖源:unsplash

2018年8月,上線7年之久的知乎宣布獲得2.7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超過了素有「美版知乎」之稱的問答社區Quora(在2017年的估值為18億美元)。Quora於2010年正式上線,知乎於2011年上線。雖然時間上晚了一年,但「模仿者」知乎正以「中國速度」探索著他的變現模式,並後來居上,超過了Quora的估值。

然而2018年12月上旬,隨著北京各地區氣溫接連跌破十年以來的極值,Quora和知乎這對Q&A孿生兄弟也分別以「數據洩露」和「裁員」的寒冬姿態進入大眾視野。12月初,Quora被爆1億用戶遭受數據洩露,而數據洩露的始作俑者未知。對於以「實名制」為生命之本的Quora而言,這無疑是次重創。12月12日前後,知乎因優化企業結構進行裁員,由此牽扯出的「寒冬2018企業裁員面面觀」更是無需多言。

眾人抱團搓手取暖的同時不免唏噓,「沒錢賺」的知識問答社區何時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Quora只通過廣告盈利

2017年,單純的問答社區知乎正式開始盈利嘗試,推出「知識市場」,涵蓋知乎Live、書店和付費問答三類產品。今年6月7日,「知識市場」更是升級為「知乎大學」,構成由「課程」+「書」+「訓練營」構成的產品體系。課程體系包含「Live小講」和「私家課」,內容涵蓋音頻、視頻,形式從小體量到大體量、短時長期體系化不一;「書的體系」包含「知乎書店」的電子書、有聲書,及近期上線的「知乎·讀書會」;訓練營則旨在提供輕型培訓服務。

截至2018年6月,知乎已提供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生產者達到5000名,知乎付費用戶人次達到600萬,日活超過100萬人次。2018年11月底,知乎用戶數量突破2.2億。

而相比於知乎抓住一切可能的路徑試水「知識付費」,Quora僅通過廣告進行變現。

2009年6月,時任臉書第一任CTO的Adam D』Angelo(譯名:亞當·安捷羅)挖走了臉書時任高級經理、七星級工程師的Charlie Cheever(譯名:查理·切沃),共同創建了問答社區——Quora。

2010年3月,Quora獲得基準資本(Benchmark Capital)A輪6800萬美金的創業資金;2010年6月21日,Quora正式向公眾開放。

創業初期,D』Angelo幾乎把所有重心放在了內容質量上,希望單純憑藉內容質量,實現用戶增長。不套用任何盈利模式,這位優等生秉守著自己「知識改變世界」的執著。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不斷「燒錢」。2012年5月,Quora B輪融資5000萬美金,其中Adam D'Angelo自掏腰包2000萬美金。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燒錢」模式一如往常。

2013年,Quora上回答問題的人數已經達到1600萬,話題達40萬個,用戶月活達150萬。對於盈利,D』Angelo還並不把它當做迫在眉睫的問題,他更喜歡把Quora當成一份理想,仔細打磨。上線三年,面對陡增的用戶數量,他首要解決的是技術負荷和Quora對知識本身的專注力。本著年輕創始人的底氣,2013年10月,D'Angelo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表示,Quora沒有盈收,也沒有在嘗試任何盈收模式。

2014年,Quora獲得8000萬美元C輪融資,估值9億美元,員工數增長到90餘人。當再次被媒體提及盈利問題時,D'Angelo仍然表示,「我們想專注質量」。在「快速實現用戶增長」和「實現自己度量尺內的增長」之間,是有價值取捨的。為了保證內容高質量,D'Angelo不希望有超出他們承受能力之外、反壓質量的增長數字出現。

但多年的外界追問,也讓D'Angelo開始思考自己的變現道路。

終於在2015年,Quora正式嘗試通過「賣廣告」變現:在相關的問題和回答下面,顯示相關產品的廣告,即「Posted Answers」,「被推送的答案」。有趣的是,相比於知乎連續推出付費產品,Quora連做廣告盈利的決定都是小心翼翼。

「如果真到了該索取點什麼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值得一試。一是賣廣告,這畢竟是許多產品驗證過的變現道路;二是Q&A升級版,用戶向專家付費提問(知識付費)。賣廣告最大的優勢之一在於,它不會把任何人排斥在外。而方案二不如拿Netflix(美國視頻網站)來類比。Netflix通過收費訂閱掙了許多錢,但在這個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因無法承擔訂閱費用而棄用了Netflix。所以我們想,賣廣告大致是與我們的使命相合的了」。

2017年4月22日,Quora獲得D輪融資8500萬美金,由Collaborative Fund和Y Combinator旗下的Continuity Fund領投。本輪融資後,Quora的估值在18億美元左右,用戶達1.9億。Adam D』Angelo表示廣告方面的探索進展不錯,這也是投資人繼續為Quora提供支持的原因之一。

eBay和雅虎前高管Leonard Speiser 曾說過,「在問答網站營收行情看好之前,這些網站必須吸引到百萬甚至上億的用戶」。目前,Quora已然達到了這樣的用戶體量。然而,它同時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隨著用戶數的增加,答案的質量有所下降。用戶數量與質量成了Quora的兩個砝碼,如何抉擇已成為Quora今後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Question」「or」「Answer」分別取首字母,便成了「Quora」;圖源:百度

與此同時,知乎「引入更多產品形態」的盈利嘗試也不容樂觀。知乎自己生產內容,源於與優質答主關係的僵化。大V的「遷徙」、內容質量的下滑,使得知乎只能用更多的產品形態去彌補。

而對於課程質量,知乎似乎並未建立起健全的課程篩選機制,內容深度也並未進行明確的劃分。這導致對於之前接觸「專、精、深」內容的讀者而言,知乎Live不過是「蜻蜓點水,太淺了」。「書」方面,電子書、有聲書的最終形態是類似於《知乎周刊》的知識總結類出版物,對於想通過碎片化學習實現知識積累的讀者而言,這也不是他們的痛點所在。

於是,「引入更多的產品形態」,吸引更多學習者的代價,是「精英用戶」的流失

知乎的用戶下沉和Quora用「實名制」保命

隨著知乎用戶數量的擴大,其用戶結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根據網際網路數據分析平臺「易觀千帆」調查顯示,知乎用戶在2016年到2018年兩年的時間內,逐漸從中高和高消費者為主,轉變為中高和中等消費者為主。以前邀請制的精英集散地,正在向普惠型社區轉變。中、高消費者流失,用戶消費降級,對於知識付費來說或許並不是個好勢頭。

知乎用戶消費能力分布(2016年6月);圖源:易觀千帆

知乎用戶消費能力分布(2018年5月);圖源:易觀千帆

另一方面,雖然知乎回答總數在5月8日正式突破1億,但用戶質量、答案質量良莠不齊。不知從何時起,知乎湧出了大量水軍和噴子。匿名的堡壘使得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優質答案下為所欲為。

相對於此,「實名制」對於Quora,無論是前期發展,還是後期保質而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沒有太多人為因素,Quora的用戶數量一直保持自然增長。(因Quora單方從未公開過集體用戶數據,因此用戶結構無從得知)

Quora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Adam表示,他希望人們在Quora上回答問題的動機,是建立自己的聲譽,或是從本質上幫助到他人。對於Quora的用戶而言,「實名制」讓參與全世界對話成為可能。「你的談話夥伴可能是一名美國陸戰隊老兵,一個印度IT學生,一位日本設計師,他們會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故事,也願意聽聽你的」。「實名制」讓用戶對自己的言語負責,「Be nice, be respectful」避免淪為空話。

2011至2016年,時任市場負責人的Marc Bodnick甚至請來了時任美國國務卿的Hillary Clinton、白宮新聞發言人Josh Earnest、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等名門政要,在Quora上發表言論或答覆民眾問題。Sheryl Sandberg「問我任何事」(Ask Me Anything)風格的論壇,為Quora帶來了數量可觀的用戶增長;Clinton2015年的一次論壇發言,為Quora帶來了1200萬次瀏覽量。

而有趣的是,知乎與Quora的區別也是知乎網友所關注的,「在Quora ,有一條執行的很嚴格的規定,即答案必須是有益的,無助於問題的答案會被隱藏,這條規定在Quora 執行得還是相當嚴格的。很顯然,在這種鐵腕之下,沒有段子手生存的空間。同時,這也保證了Quora 上答案的質量。」一名匿名網友直接抨擊了知乎目前「段子手」過多這一現象。

不過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無論是用戶下沉得到的用戶增長,還是優質內容積累而成的用戶增長,都會對社區內容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用戶增長雖刺激盈利,但降低內容質量。所以無論是知乎還是Quora,都面臨著「用戶數量」、「內容質量」、「盈利」如何平衡的問題。

若超出平衡點,知乎和Quora的初衷將會何在?

知乎CEO周源在近期的媒體採訪中表示,「在競爭層面來看,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處在大的競爭背景之下,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有可能會是橫向擴張,也有可能是縱向上把產品做得非常深入」。如果Quora是後者,那麼知乎更像是力圖在橫縱方向上找到平衡點

若將「用戶數量」、「內容質量」、「盈利」劃歸為簡單的線性關係,Quora、知乎的位置大致如下:

知乎、Quora關係圖;圖源:芥末堆

知乎積極探索盈利模式,尋找內容質量和盈利之間的平衡點。伴隨著用戶數量增長,內容質量有所下滑,知乎的平衡點可能會降落在交叉點以前的區間。畢竟平衡在交叉點以後的知乎,或許便與頭條、微博別無區別。

Quora力圖佔據內容質量高點,實現用戶數量的自然增長。而用戶數量的增長必將導致內容質量一定程度的不可控。從動態發展看,Quora應該是以較為可控、相對靜止的速度向知乎所在的位置靠攏。

同樣基於內容,知乎相比於Quora,更像是在盈利模式上打了頭陣,勇敢邁出探索的第一步。

知識問答社區何時能夠「守的雲開見月明」尚且未知。不過就在撰寫文章的這個周末,知乎三個月前剛置辦的學清路東升科技園第二辦公區,被清空了。

相關焦點

  • 做莊園,該激進還是保守?
    閱讀本文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企業家被認為是創新和冒險的代言人,但調查中,很多成功企業家都認為自己很保守。做莊園也是做企業,我們究竟應該「富貴險中求」,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或者說,什麼時候激進,什麼時候保守?哪些地方激進,哪些地方保守?
  • 知乎:對標Quora,超越Quora
    知乎,從被稱為中國版Quora,到估值約為Quora的兩倍,知乎是怎樣在中國市場成長為第一內容平臺?為什麼源於Quora的知乎,如今市值已是Quora的兩倍?中國速度的逆襲,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事實上,知乎的飛輪早已開始轉動。2017年,知乎完成了1億美金的D輪融資,估值20億美金。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一直以來,知乎都在商業發展上發力,但卻備受阻礙。基於平臺本身知識分享社區的定位,知乎最早把商業化投向了商業廣告。然而內容平臺廣告頻出會大大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知乎的廣告業務受到了許多用戶的排斥,於是此後的知乎便在廣告業務上較為克制。
  • 保守的豆瓣和求變的知乎
    這個答案毫無疑問會是知乎。知乎經歷過戰爭,但事實上,不管是悟空問答的挖角大V還是微博力推的微博問答,幾乎都沒有影響知乎構建的知識生態,這背後源於知乎那套足夠皮實的"內容生產-消費"機制。,歷經F輪融資給知乎準備了足夠充足的彈藥。
  • 遊走在保守與激進之間中國當代女性主義電影解析_雜談_中國金融...
    於是,在中國的女性主義電影中形成了或保守或激進的美學風格。  保守的女性主義電影  在男性與女性的二元對立中,保守的女性主義電影總是試圖在男性與女性的關係中,來構建女性的存在。頗具代表性的是李少紅執導的《紅粉》(1994)和《媽閣是座城》(2019)。
  • 中國網際網路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也要出國懟Quora了?
    以知乎出海這件事情來看,我認為至少有這些證據表明它將出海:1、知乎擁有一定的海外用戶基礎。我瀏覽知乎時發現,知乎已有不少海外用戶,以華人群體居多,很多討論,往往可以看到uber、airbnb、Facebook、Google等海外公司的員工來回答,還有留學生玩知乎。在知乎上「知乎的海外黨到底有多強?」
  • 「保守」英文怎麼說?
    聽說父母從前也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只是有了孩子之後他們變得更加「保守」了「保守」英文怎麼說?」保守「 reactione.g: We must not allow reaction to stand in the way of progress.我們一定不能讓保守主義成為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基金」英文怎麼說?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知乎的用戶「精英用戶」vs 普通讀者2013 年,社長寫過一篇《知乎:為「精英用戶」服務》,這是航通社最早對知乎的觀察文章。規則破壞者 vs 秩序維護者在知乎,有些人出言不遜,大肆騷擾,降低了他人的瀏覽體驗;另一些人從事虛假營銷、詐騙等活動,有的已經構成違法犯罪。在其它平臺,總有人盜用知乎站內原創內容,轉換為視頻等其它形式,造成盜版比原版還火,也讓創作者們深受困擾。近年來,知乎不斷加大用算法和人工混合處理違規的力度。
  • 大陸知識分子的激進主義神話 | 傅鏗
    上世紀80年代末,餘英時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過一篇演講,即「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現收錄於《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第8-42頁)。演講認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經歷了一個日益激進化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講,WEN革正是這一激進化的頂峰;他還正面論述保守主義(以柏克思想為例)的價值,呼籲國人平衡地對待「保守」和「進步」。演講在當時引發了多大反響,小編不得而知。
  • 「知乎科技」vs「知乎網技術」,哪個是我們熟悉的知乎?
    入圖片描述知乎是網際網路圈都熟悉的,它和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有什麼關係呢?估計知道的人不會很多。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6月08日,它就是知乎的公司,無路從網站備案還是商標看,絕對錯不了。那麼,知乎科技和 知乎網技術 又是什麼鬼?
  • 為什麼保守主義的號召力,不如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
    為什麼在西方,保守主義的號召力沒有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那麼強大?保守主義到底在保守些什麼?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這三大現代政治意識形態之間又有什麼相互交錯的地方?「保守主義作為現代三大政治意識形態之一,長期以來是比較懦弱的。它的影響力是渙散的,在思想界的號召力也不夠強大。但是,在我們中國正好相反。
  • 「知乎鼻祖」 Quora 向亞洲擴張,日本是第一站
    除此之外,Quora 的成功還造就了一批模仿者,日本的 Qixil和中國的知乎都曾在初期採用與 Quora 類似的策略,並且在當地獲得了相當不錯的人氣。不過可能是由於後期經營不善,再加上LINE Q的「無情碾壓」,Qixil 已經在今年 2 月正式宣布停止服務。
  • 「清教徒革命」中的激進主義
    這種徹底清除式的改革,實際上是一種激進主義。所謂激進主義,乃是對現實及其秩序的一種態度。凡是主張摧毀現實的一切以求徹底改變者即為激進主義。它的典型形態便是革命。(麥可·沃爾澤:《清教徒的革命》)這不啻是全球現代化的第一份激進主義宣言。只是這種改革不是「改」而是「革」。清教革命從宗教激進主義到政治激進主義,構成了一個百年歷史的清教主義運動,英國革命就是這個運動的一個有機構成。所以,加德納開宗明義:「本書只敘述和討論清教徒革命這場宗教和政治鬥爭的一部分。」
  • 「美國知乎」Quora上這個回答又火了!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日報」(ID:CHINADAILYWX)最近,在美版「知乎」Quora上這樣一個提問火了:你去過的國家裡,有哪個是與之前聽到的描述完全不一樣的?
  • quora提問:為什麼在美國的亞洲餐館會假設人們不想要叉子?
    在美版知乎(quora)上就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提問:為什麼在美國的亞洲餐館會假設人們不想要叉子?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很多西方人在中國餐館或者日本、韓國餐館就餐的時候,餐館會默認的為他們提供筷子,而不會詢問他們會不會用筷子,是否需要提供叉子。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美國太保守,中國太激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中新社一年過去了,這幾天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文章帶來一個消息:《太激進,杭州腫瘤醫院進行了21人基因編輯人體試驗,其中20人死亡》。文中提到,在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時任杭州市腫瘤醫院院長的吳式琇帶領其團隊,對21名晚期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了CRISPR基因編輯臨床試驗。
  • 鼠年受太歲影響,適宜保守前進的四個生肖
    鼠年一到,一年一換的太歲神也輪到生肖鼠當值了,受太歲的影響,十二生肖中,有幾個生肖今年都不宜有大動作,適宜保守前進。
  • quora提問:為什麼其他國家不像中國菜那樣把肉弄得那麼軟?
    在國外最大的問答論壇美版知乎quora上就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其他國家不像中國菜那樣把肉弄得那麼軟?實際上除了剛才說道的烹飪方式,答案也很簡單,中國人和其他東亞人更欣賞烹飪中各種各樣的口感和質感,而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烹飪中只有有限的幾種口感。
  • 問答系統中機器學習算法應用:Quora 2017年ML平臺規劃
    相關連結:https://www.quora.com/How-does-Quora-use-machine-learning-in-2015https://engineering.quora.com/Ask-To-Answer-as-a-Machine-Learning-Problemhttps://engineering.quora.com
  • 今日足球:西雪梨vs珀斯光榮 馬洛卡vs瓦倫西亞
    西雪梨vs珀斯光榮西雪梨近況:本賽季澳超主場4場先進球, 1場先失球,主場雖然戰績平平,但搶開局能力還是不錯。馬洛卡vs瓦倫西亞馬洛卡近況:近期的比賽平局不多,近23場各項賽事只有3場打出平局,整體打法激進。本賽季拿分靠主場,西甲至今球隊雖然一共贏4場,但全都發生在主場,而且主場偶爾也有驚豔之舉,還能爆冷強隊,客場至今則還沒有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