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活動是受心理活動影響的,而絕大多數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短板。人是最複雜的,與人相處也是要掌握一些原則的,除了真誠、熱情等正向的因素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隱藏的原則,這就需要我們來補齊自己的心理短板。
敢於「曬一曬」自己的缺點
有人覺得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別人會不會嫌棄我的這些缺點呢?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擔憂,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你的全部優點和缺點都有可能在對方那裡得到展示,你會不會因此擔憂自己的某些缺點曝光呢?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社會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犯點錯誤有時反而會增加其吸引力。當然,犯了錯誤以後,如果還能有勇氣及時承認和修正,則會使這種吸引力倍增。
所以,沒有必要畏首畏尾,也沒必要刻意地偽裝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不妨袒露真性情,展現真我有時會更加可愛,更加討人喜歡。真誠面對,往往也會讓對方敞開胸懷,彼此建立起更加深入的關係。
這種交際上的禮尚往來也得到了社會心理學的驗證,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通過不斷地真實表露而讓彼此的交集越來越多。這樣做,你收穫的將是一個強大而自信的心靈世界。
不拒絕攀高枝
你會因為感覺自己混得不如意而找藉口不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嗎?在派對中你常常躲在角落裡,從不與混得好的人士說話嗎?你總是能夠同情和接納弱者,對強者反而會敬而遠之嗎?很多人習慣跟強人、能人保持距離。在這樣的人看來,跟成功者交往,就意味著要仰人鼻息。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自己的尊嚴,但這種所謂的自尊對你有什麼幫助嗎?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不成熟的心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銜玉而生,也沒有人註定低人一等。而所謂的強者,在社交過程中也未必一定是尋找與其財富、地位匹配的同類項,他們看重的也許是能夠帶來啟發、富有特質的東西。
給別人空間和尊重
兩個人成了朋友,關係好到一定程度,你會不會越俎代庖,為他的人生選擇做主,或者對他新家的裝潢風格大放厥詞?如果是這樣,你可能已經越界了。有些人總有一種錯誤認識,覺得友誼的最高境界就是兩個人好得像一個人一樣,其實這種像一個人一樣的感情是很危險的。
不要隨意打探別人的隱私,也不要隨意暴露自己的隱私;既要做一個善於傾聽的聽眾,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能做一個沒有見解和觀點的悶葫蘆;保持自然而適當的目光接觸,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和可靠,對你產生信賴感。
做最好的自己
怎樣跟別人打交道?其實沒必要在交往過程中偽裝什麼,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在人際交往中,有兩個效應決定著別人對你的看法,一個是首因效應,即你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個是近因效應,即你最近的表現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做最好的自己,意味著你永遠展示給別人最好的一面,不但在第一次打交道時就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在以後的交往中也始終如一,也許就會在下一個轉角處遇到改變自己命運的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一定會把每一次交往都當成第一次會面而進行精心準備。
積極編織自己的網絡
回頭看看你的人生經歷,你可能會發現,在一些人生的轉折點上,給你帶來機緣和幫助的人常常並不是你的老熟人,而是結識不久的新朋友。其實這一點也不足為奇,熟人和你的交集早已確定,很難超越你固有的生活軌道。而陌生人和你來自不同的空間,交集越少,差別越大,你們之間反而更能夠碰撞出火花。
所謂一回生,二回熟,人剛生下來時誰都不認識,除了兄弟姐妹、街坊鄰居,你今天的鐵桿兄弟、閨中密友有哪一個不是由當初的陌生人演變而來?陌生人之間蘊藏著豐富的人際關係資源,你永遠都需要擁有開放的胸懷,拓展和編織自己的人際網絡。
獨立的判斷能力
在你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存在。這就需要你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都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和智慧對善惡作出判斷,知道如何防範和辨別。當你對一個人把握不準時,你不妨先低調一些,沉著地觀察一段時間,心中有數之後再下決定是否與之深交。如果你發現一些人並非良伴,就應該果斷退出,不要拖泥帶水。
與別人相處其實是一門學問,不過也並不難掌握,只要你用心去和別人交流,就會發現原來的很多擔心、顧慮都會煙消雲散,同時你也可以享受到最誠摯的友誼和極具價值的人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