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經常聽到患者詢問子宮內膜的情況,既怕薄,又怕厚。
醫生,為什麼我的子宮內膜有時候是B,有時候又是C?
醫生,C型內膜是不是不好?會不會影響著床啊?
醫生,我的內膜怎麼一會兒薄,一會兒厚的,不會有啥問題吧?
內膜的厚與薄
首先,子宮內膜的厚與薄是有周期性的。
談到內膜的厚或薄,最好說出是在月經周期的第幾天。在女性一個月經周期的起始階段即月經期,子宮內膜剛剛剝脫完全,即當月經期大量的月經出血接近結束的時候,內膜就應該是很薄的,可以描述成線狀,即像一條線一樣薄,醫生會在病曆本上記錄內膜呈「線狀」。
假如在月經期接近結束的時候內膜厚度仍然超過7mm,那麼說明子宮內膜剝脫不完全,一般情況下在月經期大量經血結束時最好是小於等於5mm。
接著,進入卵泡發育期,卵巢內的卵泡啟動發育,隨著卵泡的不斷發育長大,會不斷分泌雌二醇,雌二醇主要作用於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不斷增厚,因此,子宮內膜的增厚是伴隨卵泡發育而來的,一般情況下如果優勢卵泡的直徑達到或超過15mm,子宮內膜的厚度應該在7-8mm或以上,正常女性此時子宮內膜的厚度可以達到9mm左右。
在輔助生殖過程中,大家更需要關注的是子宮內膜的厚度變化。
有研究認為,胚胎移植時子宮內膜厚度能達到7mm,就達到移植的基本要求,內膜厚度達到9mm及以上,移植後可獲得理想的妊娠率。對於部分子宮內膜生長不良的患者,我們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能一概而論,應遵循個體化原則。
內膜形態
子宮內膜除了厚與薄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形態。
好的子宮內膜比較豐盈,有三條線,叫三線徵,就像人的嘴巴。中間的一條線叫宮腔線,宮腔線最好從宮頸處連續上升至宮底,不要有中斷,有明顯的中斷通常是宮腔粘連的表現,如下圖所示。
B超下子宮內膜最常見的三種形態是A型、B型和C型:
A型內膜:常見於內膜增生早期(月經第6-10日),此時內膜厚度為4-9mm。常說的三線型,外層和中央為強回聲線,外層和宮腔中線間為低回聲區或暗區。
B型內膜:常見於內膜增生晚期(月經第11天-排卵),排卵時內膜厚度約為9-12mm。為均一的中等強度回聲,宮腔強回聲中線斷續不清。
C型內膜:常見於黃體期(即排卵後到下次月經來潮前),厚度約10-14mm。為均質強回聲,無宮腔中線回聲,此時「三線徵」消失。
因此常說的「ABC」型是指子宮內膜不同的形態,而不是一個級別評價,而且「ABC」型除了隨月經周期而變化外,還與子宮的位置有關,如中位子宮,通常子宮內膜形態表現為「B」或「C」型。
生殖醫生有話說
作為患者,請不要糾結於子宮內膜絕對值的厚與薄,不要糾結於一個或兩個周期的好與壞。
對於子宮內膜較薄的患者,經過採取措施,多個周期未達到理想標準,不能作為放棄移植的理由,也許只是在等一個契機。
作為患者,如何調整子宮內膜到最佳狀態?
可以通過適當運動,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積極配合醫生,用「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情去面對每一個治療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