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下午廣州市高二英語教研活動繼續在CCTalk平臺開展網絡直播,教研主題是:單元整合視角下的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由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的廖璇、李豔豔、陳媛、吳瑞美和廖韻斐五位老師就人教版教材M6U5 The power of nature的單元設計進行說課分享,廣州市教研院陳皓曦老師在活動前給出學習指引,並對說課作了詳細點評。活動由廣州市第三中學崔美齡、廣東廣雅中學姚超楠和省實越秀中學羅偉雄三位老師主持。
廖璇老師首先解釋了單元的整體設計思路。她對單元主題中心詞power做了有趣的解讀——自然界的power既有猛烈如火山爆發的一面,也有平靜如天池的一面;同時,閱讀課文An Exciting Job中火山學家體現的工作專業度和熱情也是人性中的power,體現在the power of working professionally和the power of working with passion兩個方面,由此引出了單元設計的兩條主線。廣附備課組利用教材和補充材料,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設計多種形式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對「人與自然」的學習理解和應用實踐基礎上,實現對「人與自我」的遷移創新。
接著,五位老師分別對五個課時設計方案進行了詳細說明。
第一、二課時的教學都圍繞單元的主課文An Exciting Job展開,但兩節課的側重點不同:第一課時主要關注文本內容(對文意的理解、對細節的推理等),而第二課時則關注語言,即實現文本意義的語言手段。
在第一課時,李豔豔老師除了藉助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關注、理解文章細節外,還設計了四個推理性問題,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解讀文章的深層含義;同時,由於推理題一向是高考閱讀的重難點,日常教學中滲透高階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解題有實際指導意義。
Why does the author meet local people and tourists?
「The day after this eruption I was lucky enough to have much closer look at it」. Why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himself as 「lucky」?
「Our work has saved many lives because people in the path of the lava can be warned to leave their houses」. How can the author’s work save others』 lives?
「Having studied volcanoes now for many years, I am still amazed at their beauty as well as their potential to cause great damage」.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his work?
在第二課時,廖璇老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進行分析時,生動地解讀了課文詞塊、句子呈現的語言效果。例如,大量動詞的集中使用,既描述了火山學家的具體工作,也體現出他們工作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此外,她還提醒除了關注動詞這一詞性,也要留心動詞在時態上體現的意義。例如,文章第一段主要使用一般現在時,可以體現這是火山學家工作的常態。
在對文本特徵進行深入分析後,第二課時還處理了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speaking的材料,通過三位火山學家的自述,幫助學生對火山學家的專業能力和工作熱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思考「洪水—消防員」的關係,主要思考「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在對Workbook部分閱讀和聽力材料進行細緻處理後,陳媛老師引導學生關注洪水救災的英雄—消防員,並引導學生閱讀了摘自美國消防員網站Firefighter how的材料,體會消防員的專業能力對有效救援的重要影響。在對洪水場景、居民自救、消防員施救等信息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後,學生回到課文情境,站在消防員的角度思考救災的可行方案。這既考驗了學生對所讀內容的複述能力,也極大地挑戰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第三課時相似,第四課時引導學生從「天池—導遊」的關係中進行「人與自然」的思考,主要關注「工作熱情」的影響。吳瑞美老師通過挖掘天池景點介紹的人文內涵,喚起學生的情感,繼而導向對廣州本地景點的思考和創作。吳老師利用學校在不久前發生的真實案例——美國校長訪問我校,讓學生代入情境,變身「導遊」,向美國校長介紹廣州景點。另外,老師還要求學生在處理、利用景點介紹信息時,要善於利用課文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例如,思考景點介紹的各種維度、增加景點吸引力的手段等等。
第五課時是整個單元最終學習成果的展示課。廖韻斐老師首先引導學生對前面四節課進行了簡單回顧: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並且和學生現場互動,探討學生答案背後的思考。然後轉入課堂的重點:引導學生從對別人的職業規劃的思考遷移到對自身職業規劃的思考。學生一邊展示自己製作的Lap book,一邊向全班同學用英語介紹自己的職業規劃,包括希望從事的職業、原因、自身優缺點及努力方向等。在展示完成後,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啟發學生做出進一步思考,幫助學生在擇業觀上進行升華。以下是部分學生對自己職業思考後完成的Lap book。
最後,陳皓曦老師進行了精彩點評。她對五位老師的教學設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單元設計意圖巧妙,老師們能抓住最核心、最重點的內容進行細緻說明,關注具體教學的落實策略。陳老師從「兩大亮點」和「設計特色」兩個角度點出值得借鑑學習的重點內容。
一、兩大亮點
1. 對單元主題意義的解讀及兩條主線的梳理。在課程標準主題情景內容框架下,「人與自然」是三大主題情境之一,教學設計從「人與自然」這對關係的兩端引出兩條主線,邏輯清晰、合理、有效。通過整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將能夠欣賞與探索自然、思考人與自然的共處,進而衍生出對未來職業的思考。這樣的全人教育目標與定位,有利於組織一系列能體現綜合性、關聯性與實踐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問題分析和解決中發展自我,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2. 「整進整出」的整體教學設計思路。在「火山—火山學家」、「洪水—消防員」、「天池—導遊」這三組「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中,通過設計合理的輸入、內化與輸出活動,形成良好的邏輯閉環,循序漸進地推動學生對兩條主線的思考逐步走向深入,並最終促進學生語言、文化、思維與學習方法等各個維度的共同發展,充分體現了學科的育人屬性。
二、設計特色
1. 詞彙和語法教學沒有單獨展開,而是與主題意義的理解與表達活動相結合,讓學生體驗、感知、學習、運用,從而達到預期的整體學習的良好效果。例如,兩次重要的詞彙學習活動,分別為學習理解文本意義和運用表達服務。又如,語法學習方面,老師們沒有將語法學習作為顯性內容教授,而是讓學生在語境中去體驗語法的功能,並在多輪輸出任務中要求學生運用目標語法,以表達危機情境、描述豐富的情節,使表達更生動有效。
2. 利用兩個課時處理火山學家的情境,實現了對主課文的深度學習,且兩個課時的分工明確。第一課時關注文本內容意義的理解和討論,意義先行,符合語言學習認知規律。第二課時一方面關注為了實現這樣的文本意義,作者採用了怎樣的語言形式;另一方面對內容進行了補充,可以讓學生很好地代入到危急的情境中,產生共情,理解火山學家的偉大。
最後,陳老師鼓勵各位老師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最典型、可遷移的結構化知識來開展深入的教學和探討;同時可以大膽地對測試和評價方式進行改革,例如將傳統題型與開放性問題相結合,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升寫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最終達到目標、過程及評價三者的高度一致。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廖璇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