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1日徐州訊 6月22日,徐州仁慈醫院脊柱科再次利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成功為一名76歲的胸椎壓縮骨折患者完成智能微創椎體成形術。這已是仁慈醫院脊柱科一周多時間內完成的第9臺骨科機器人引導下椎體成形手術。
手術機器人以智能機械臂為基礎,仿照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施術步驟,進行椎體成形術定位以及骨水泥植入,讓手術設計精準指導手術實施,開創了脊柱外科新時代。「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由機械臂主機、光學跟蹤系統、主控臺車構成。它能根據術前規劃路徑,自動調節進針角度、確定定位點,並智能自動尋找。該項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手術精準度,減少透視次數以及手術風險的發生。」骨科大主任、徐州仁慈醫院業務副院長張貫林介紹說。
家住邳州的76歲孟大爺,一個月前,老人在家搬重物時摔倒,疼痛嚴重不能活動,在家臥床一月沒有緩解,被家人送來徐州仁慈醫院治療,經檢查診斷為「胸12椎體壓縮性骨折」,手術指徵明確,需要進行椎體成形術。
主治醫生與其家人進行溝通後,考慮到患者已76歲高齡,本身患有腰椎間盤突出,手術風險較大。手術團隊聯合內科、麻醉科展開術前討論,謹慎評估手術安全,確定利用天璣骨科機器人進行椎體成形術的手術方案,並制訂最優化手術步驟。
6月22日,孟大爺的椎體成形手術進行,手術不到1小時順利結束。6月24日,術後兩天,恢復良好的孟大爺坐在床邊收拾,準備出院回家了。
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精確定位植入物或手術器械,精度達到0.2毫米,尤其對微創術式、高風險區域具有明顯優勢,可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減少手術併發症。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手術的骨科機器人,可用於全身十三處以上部位,精準度達到亞毫米級,實現機器人引導三維空間手術設計完美呈現。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天智航公司等自主研發,歷時十五年,團隊先後攻克導航技術、機器人技術等一系列基礎和臨床難題,成功研製。相關研究先後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2016年獲得中國第一個國產手術機器人最高等級產品註冊證
徐州仁慈醫院2019年11月底引進江蘇省第二臺「天璣」骨科機器人,5個月時間骨科9個病區共完成機器人引導下手術131例,包括胸腰椎骨折椎體成形術,經皮釘棒內固定術,股骨頸骨折加壓螺釘固定,以及舟骨骨折螺釘固定、股骨頭壞死減壓植骨、脛骨平臺骨折加壓螺釘固定、跟骨距骨骨折螺釘固定、骨腫瘤活檢等手術。「天璣」以它強大的光學追蹤系統和操作穩定的機械臂,幫助骨科醫生精準完成手術,大大提高了手術精確度,降低了手術風險。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引進,代表該院智慧骨科建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王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