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受難周:預備死亡,就是預備進入永生

2020-12-10 zy以便以謝

在受難周中,我們會思考主耶穌基督受死,也會思考自己的歸宿。蔓延的疫情,讓這一思考愈發有意義。面對死亡,我們如何預備自己的心?我們的盼望在何處?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歐洲人口老齡化極嚴重的義大利,成了疫情的重災區。據報導,義大利貝加莫市醫院的太平間屍滿為患。市長喬治·戈裡(Giorgio Gori)頒布一項法令,關閉了當地的公墓,這是自「二戰」以來的第一次。義大利還頒布了一項全國性緊急法令,禁止舉辦包括葬禮在內的民事和宗教儀式,以防止病毒傳播。

自古以來,葬禮對於每個逝者的家庭都意義重大,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葬禮形式。一般來說,葬禮代表一個人生命的終結,著重緬懷逝者,總結其一生。但葬禮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活著的人思考死亡。這一思考在當下尤其有意義。

早在2900年前,以色列的君王所羅門在《傳道書》中就已強調: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7:1)。在他看來,死亡本身就是一位「傳道者」。在《傳道書》7:1-5裡,他寫到面對死亡的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試圖逃離現實,避免問題;另一種選擇是認清死亡真貌,在破碎的世界智慧地生活。

1

死亡是一個「傳道者」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7:1)

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對家庭來說是充滿希望的日子,產房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之一。哪怕你沒有經歷過,也能想像嬰兒帶來的快樂。但所羅門說:死的日子更好。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所謂「死的日子比生的日子更好」,並不是因為死比生更好,而是因為棺材比嬰兒床更能「傳道」。當人生結束,或即將結束時,一切的意義都要重新思考。也許你籌算了未來要做的大事情,但是一場瘟疫,就會讓這些計劃灰飛煙滅。

那些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但其實並不重要的事情,因著死亡接近,看起來是那麼空洞和毫無意義。1991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在愛達荷州的鄉下,大學教授傑瑞·席哲(Gerald Sittser)開車載著他的妻子、四個孩子以及他的母親。忽然,他們的車被一個醉酒的司機撞了。一瞬間,他失去了妻子、母親和四歲的女兒。之後,傑瑞·席哲寫了一本關於失去和悲傷的感人之書,名叫《出人意外的恩典》。

在書中,他思考並描繪了一種來自內心的難以言喻的痛苦;但與此同時,他有力地描述了他與倖存的孩子們如何慢慢重新拼湊生活,認識到神不會因為死亡的發生而收回恩典。該書首次出版8年後,傑瑞·席哲有機會談論他和孩子們生命發生的巨大轉變。他說到這悲痛的經歷,最終被證明是一種救贖:不僅對他和孩子們,也對許多了解他故事的人。他說:在沉重的死亡面前,上帝仿佛以某種方式將一個人拉伸到極限,使他的內心有了空間,可以接待上帝、生命和以前忽視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死亡教我們如何明智地生活,如何預備面對真正的結局。死亡披著傳道人的外衣,告訴我們生命有限,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如果你活在否認死亡的世界裡,除了吃喝玩樂,你還能做什麼呢?死亡不是膚淺的,而是邀請我們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是對每一個人的邀請,要我們意識到:有意義的生活意味著預備好面對死亡。

2

葬禮上的兩種人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傳7:2-4)

當所羅門提到去「遭喪之家」時,他指的是拜訪死者的家。那個時候,人們有在自己家裡告別死者的習俗;今天則大多是在殯儀館做最後的告別。無論如何,直面死亡是件好事。傳道者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參加一個令人深思的葬禮,比參加一整年膚淺的派對更能讓我們獲得智慧。

在葬禮上,我們面對棺材中的屍體,實際上是在面對死亡。這個時候,人們的反應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智慧人:他們為死者的離去而哭泣,也為自己將來的死亡而不安,於是把死亡放在心上。另一種是愚昧人:光有表面的哀悼,但不從中吸取教訓。後者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家人為死者「風光大葬」,有些地方還有請喪葬樂隊的習俗。樂隊的任務之一是對死者歌功頌德,而那些世俗音樂大多與死亡無關。

不想從死亡中學習的人,只是坐在那裡,想著這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的殘酷。他會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他正在做的事情。這樣的人其實是選擇迴避死亡,覺得死了是一了百了;趁著死亡還沒來臨,不如吃好喝好,及時行樂。

「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15:32)這是享樂主義者的人生格言。有時,這種享樂主義會變得極度可怕。奧康納在短篇小說《好人難尋》中,寫一個連環殺手向一個家庭講述他的享樂主義觀點,並一個接一個地殺死他們。他以哲學的方式思考:如果世上沒有真正的救主,或者人生沒有什麼意義,那麼殺人、燒毀人的房子,或者做其他一些卑鄙的事情,都是可以的。因此,他扣動扳機,殘殺生命。

但那些思考死亡的人,不迴避生命的結局。他凝視棺材,意識到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不是所有的葬禮都會很正式,比如在這次疫情中離世的人。但葬禮最寶貴的一點,是幫助參加葬禮的人意識到自己將要面臨死亡。如果一個人的死亡能引發足夠的思考,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提醒。

「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這是一個智慧人所做的選擇。在參加教會舉行的葬禮時,我們對此深有體會。即便是未信主的親戚朋友,也能感受到基督徒葬禮不一樣。福音的宣講,讓我們認識死亡,知道如何勝過死亡,以及信主之人的盼望何在。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看到弟兄姐妹之間的愛。因著恩典,即使死亡也能被神所使用。

3

預備永生,警醒生活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傳7:5)

傳道者把智慧人的心和愚昧人的心作了對比:智慧人懂得思考人生,愚昧人卻不願面對死亡的真相。《傳道書》始終教導我們從死亡的角度來思考生命。參加葬禮讓我們冷靜地思考自己的死亡,這會反過來教我們如何生活。我們會想到自己的日子稍縱即逝,會思考如何讓日子變得有意義。

沃克·珀西(Walker Percy)在小說《第二次降臨》中,寫到當今的不信者是瘋狂的:他享受著舒適和安逸,就好像他的前列腺不會發生癌變,他的動脈不會硬化,他的腦細胞不會數以百萬計地死亡,蟲子不可能在任何時候擁有他似的。

相比之下,真正相信基督的人看到死亡並不可怕。所以,他不會刻意迴避死亡。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人的最終歸宿,因那為我們而死的救主基督已經復活了。

受難周已至,這正是我們思考死亡的好時機。看著屏幕上報導的那些因病離世的人,如果他們對我們來說只是冰冷的數據,那麼他們的死仍然與我們無益;但如果他們的死能喚醒我們的心,那麼死亡就對我們有意義了。

預備面對死亡,意味著我意識到死亡不僅僅發生在美國人、義大利人身上,也發生在我身上。這個世界已經破碎、墮落,眾人都在死亡的詛咒之下。我是罪人,亦是破碎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因為神的憐憫,我還得以存留在世上,繼續做工。

對基督徒而言,預備死亡,就是預備進入永生。從重生得救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走在永生的道路上。當我們把財寶放在天上,我們的心就在那裡——那才是最終的家。

要點回顧

1. 棺材比嬰兒床更能「傳道」。死亡教我們如何明智地生活,如何預備面對真正的結局。

2. 智慧人為自己將來的死亡而不安,把死亡放在心上;愚昧人光有表面的哀悼,但不從中吸取教訓。福音讓我們認識死亡,知道如何勝過死亡,並看到弟兄姐妹之間的愛。

3. 參加葬禮讓我們思考自己的死亡,這會反過來教我們如何活得有意義。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人的最終歸宿,因救主基督已經復活了。預備死亡,就是預備進入永生。

相關焦點

  • 踏入將臨期 預備自己迎接耶穌基督
    那麼基督徒要在此期間如何預備自己呢?通常,將臨期根據四個主日分為四個階段,基督徒會以「醒悟」、「悔改」、「喜樂」、「愛和光明」等主題來預備自己,查看自己的生活,認罪悔改,帶著歡喜的心等候主耶穌的降生。因此,教會通常以「紫色」為主進行布置,提醒會眾悔改和預備,使降臨期充滿平靜、喜悅的氛圍。
  • 九首受難周經典讚美詩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主的寶座是設立在讚美之上的,聖經詩篇說,當讚美進入他的院。這周是紀念主耶穌基督受難的受難周,也是奔向復活節的一周。在這一周內,很多教會的傳統是經歷主耶穌基督的苦難,迎接主耶穌在自己生命中的復活。基督時報同工亦為讀者一一整理和收集了九首受難周的經典歌曲。
  • 受難周專題丨當主再來,教會是部分被提還是全部被提
    基督教和基督的教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基督教是宗教,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是人的組織。信徒被稱為宗教徒,有大主教、主教,牧師等不同職銜,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基督教和佛教、道教並沒有本質區別,所區別的不過是教義和信條不同而已!
  • 受難周·團契日靈修:我們是怎樣的基督徒?
    經文:(太26:17-25)受難周的第五天是禮拜四,稱為團契日。在這一天中耶穌與門徒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享受逾越節的筵席;設立聖餐;為門徒洗腳,團契勸勉。今日的靈修中,我們將目光放在逾越節筵席中,門徒在面對主耶穌時,有怎樣的表現,可以給受難周默想的我們,有什麼樣的反思?
  • 基督徒丨受難周·靜默日靈修:耶穌也需要「細拉」
    今天是禮拜三,是受難周的第四天,稱為靜默日(靜休日)。在前一天,耶穌教訓門徒和百姓,與祭司、文士、法利賽人辯論。而後的這一天,聖經沒有任何關於主耶穌言行的記載。那麼,在受難周的靜默日中,沒有經文的記載,我們又該如何靜想,靈修呢?
  • 受難周:基督徒當怎樣默想主的受苦
    4月12日(本周日)是2020年的復活節,這周被稱為受難周。受難周是教會非常重要的節期,是紀念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世人,在十字架上受難,並且復活的偉大時刻。 2020年的受難周來的有點特殊,因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教會還沒有恢復實地聚會,弟兄姐妹只能自己在家度過。
  • 長春海口路基督教會舉辦受難周聖餐禮拜
    主耶穌受難周第五天,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最後的晚餐的那天,主設立了聖餐。這聖餐象徵著主的生命,當我們領受這聖餐,意味著分享主的生命。因此稱為聖餐日。2019年4月18日,長春市海口路基督教會舉行了聖餐禮拜,17點30聚會開始,滿有恩典的讚美、禱告及詩班獻詩之後,閆鵬牧師開始證道。崇拜及證道的主題為《客西馬尼之夜》。
  • 末後預備
    我們首先知道,我們要加緊預備,預備什麼?許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多數人預備生命,沒有錯,但末後是不夠的。就好像預備上普通大學,和預備考清華,考哈佛的預備不可能一樣。做一個普通的基督徒,和預備自己做神的新婦是不一樣的代價。在聖經中必須明白新婦的呼召和要求。第二,耶穌在馬太24,警醒預備,警醒就是不被迷惑,警醒禱告。許多人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為只要有真理,就不會被迷惑。
  • 基督教VS宗教VS心靈寄託區別【值得收藏】
    耶穌基督被天父差遣到這個世界上明確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下地獄火湖),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 3:16 ;約翰福音 3:35-36 ) 耶穌基督已經非常確定救贖的方法論必須通過他的見證和跟隨他才可能去往完美的新天新地,否則就會下地獄。
  • 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在犯罪行為的實施中,犯罪預備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對於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又是什麼?今日王海英律師為您解讀犯罪預備處罰及犯罪預備認定標準的有關問題。一、對於犯罪預備可以怎麼處罰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是犯罪的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一種停止形態。王海英律師需要在這裡強調的是,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具體的犯罪構成。這也同樣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中的法理根據。
  • 四旬節已到 基督徒當如何過好預備復活節?
    利用這段時間,默想耶穌基督苦難、死亡和復活的真義。和基督一起經歷苦難,那刑法、鞭傷、踐踏,唾棄、黑暗;並因著信一同踏上復活的旅程。至於「齋期」,天主教會稱四旬期,基督新教信義宗稱預苦期,也稱作四旬節,它是基督教的教會年曆一個節期。英文寫作Lent,意即春天。拉丁教會Quadragesima,意即四十天(四旬)。
  • 公文寫作——延長預備黨員預備期的決議、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的決議
    延長預備黨員預備期的決議 黨支部大會通過延長預備黨員預備期決議的寫法,同黨支部大會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議的寫法相似。主要內容如下: (1)黨支部大會召開的時間。
  • 犯罪預備有哪些刑事責任
    犯罪預備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已經實施了犯罪的預備行為。即已經實施了準備犯罪工具或者製造犯罪條件的犯罪預備行為,而不是單純的犯意表示。  2、犯罪行為必須在預備過程中停頓下來。如果犯罪行為沒有在預備過程中停頓下來而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則構成其他犯罪形態。  3、犯罪行為在預備過程中停頓下來,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受難節的紀念——耶穌的十字架是我的榮耀
    幾乎忘記受難節就是今天像每天一樣忙碌著瑣碎的事在一天的結尾 才想起做點什麼加以紀念總是忙碌著以為世上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且明天就照著節期安息了我們的結局從基督的死亡中得到圓滿成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來換我們常說你信主的時候太晚了似乎是說相見恨晚但是我們還不如跌倒的彼得 為愛不夠勇敢
  • 究竟如何區分「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都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而且未完成形態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在過失犯罪、間接故意犯罪中都沒有未完成形態一說,他們只有是否成立犯罪的問題,成立了既遂就是犯罪,沒有成立既遂就不構成犯罪。一個完整的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幾個階段:起意階段、預備階段、實行階段、實行後階段。
  • 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
    犯罪預備是指為了實施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形態。那麼,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法妞網友諮詢: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蔣興明律師補充: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
  • 英國倫敦最好的女子預備小學——布特樓女子預備小學
    布特樓女子預備小學(Bute House Preparatory School for Girls) 在華人圈子中名氣或許不大,然而,從學術成績上看,布特樓女子預備小學卻是倫敦最頂尖的女子預備小學。學校位於倫敦市中心偏西南部的Hammersmith地區,這裡是重點私立中學雲集的地方。
  • 預備期間調動工作、停薪留職...這些情況下 預備黨員如何轉正?
    預備期間調動工作、停薪留職......這些情況下 預備黨員如何轉正? 來源:共產黨員網原標題:《預備期間調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