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難周中,我們會思考主耶穌基督受死,也會思考自己的歸宿。蔓延的疫情,讓這一思考愈發有意義。面對死亡,我們如何預備自己的心?我們的盼望在何處?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歐洲人口老齡化極嚴重的義大利,成了疫情的重災區。據報導,義大利貝加莫市醫院的太平間屍滿為患。市長喬治·戈裡(Giorgio Gori)頒布一項法令,關閉了當地的公墓,這是自「二戰」以來的第一次。義大利還頒布了一項全國性緊急法令,禁止舉辦包括葬禮在內的民事和宗教儀式,以防止病毒傳播。
自古以來,葬禮對於每個逝者的家庭都意義重大,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葬禮形式。一般來說,葬禮代表一個人生命的終結,著重緬懷逝者,總結其一生。但葬禮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活著的人思考死亡。這一思考在當下尤其有意義。
早在2900年前,以色列的君王所羅門在《傳道書》中就已強調: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7:1)。在他看來,死亡本身就是一位「傳道者」。在《傳道書》7:1-5裡,他寫到面對死亡的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試圖逃離現實,避免問題;另一種選擇是認清死亡真貌,在破碎的世界智慧地生活。
1
死亡是一個「傳道者」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7:1)
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對家庭來說是充滿希望的日子,產房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之一。哪怕你沒有經歷過,也能想像嬰兒帶來的快樂。但所羅門說:死的日子更好。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所謂「死的日子比生的日子更好」,並不是因為死比生更好,而是因為棺材比嬰兒床更能「傳道」。當人生結束,或即將結束時,一切的意義都要重新思考。也許你籌算了未來要做的大事情,但是一場瘟疫,就會讓這些計劃灰飛煙滅。
那些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但其實並不重要的事情,因著死亡接近,看起來是那麼空洞和毫無意義。1991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在愛達荷州的鄉下,大學教授傑瑞·席哲(Gerald Sittser)開車載著他的妻子、四個孩子以及他的母親。忽然,他們的車被一個醉酒的司機撞了。一瞬間,他失去了妻子、母親和四歲的女兒。之後,傑瑞·席哲寫了一本關於失去和悲傷的感人之書,名叫《出人意外的恩典》。
在書中,他思考並描繪了一種來自內心的難以言喻的痛苦;但與此同時,他有力地描述了他與倖存的孩子們如何慢慢重新拼湊生活,認識到神不會因為死亡的發生而收回恩典。該書首次出版8年後,傑瑞·席哲有機會談論他和孩子們生命發生的巨大轉變。他說到這悲痛的經歷,最終被證明是一種救贖:不僅對他和孩子們,也對許多了解他故事的人。他說:在沉重的死亡面前,上帝仿佛以某種方式將一個人拉伸到極限,使他的內心有了空間,可以接待上帝、生命和以前忽視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死亡教我們如何明智地生活,如何預備面對真正的結局。死亡披著傳道人的外衣,告訴我們生命有限,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如果你活在否認死亡的世界裡,除了吃喝玩樂,你還能做什麼呢?死亡不是膚淺的,而是邀請我們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是對每一個人的邀請,要我們意識到:有意義的生活意味著預備好面對死亡。
2
葬禮上的兩種人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傳7:2-4)
當所羅門提到去「遭喪之家」時,他指的是拜訪死者的家。那個時候,人們有在自己家裡告別死者的習俗;今天則大多是在殯儀館做最後的告別。無論如何,直面死亡是件好事。傳道者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參加一個令人深思的葬禮,比參加一整年膚淺的派對更能讓我們獲得智慧。
在葬禮上,我們面對棺材中的屍體,實際上是在面對死亡。這個時候,人們的反應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智慧人:他們為死者的離去而哭泣,也為自己將來的死亡而不安,於是把死亡放在心上。另一種是愚昧人:光有表面的哀悼,但不從中吸取教訓。後者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家人為死者「風光大葬」,有些地方還有請喪葬樂隊的習俗。樂隊的任務之一是對死者歌功頌德,而那些世俗音樂大多與死亡無關。
不想從死亡中學習的人,只是坐在那裡,想著這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的殘酷。他會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他正在做的事情。這樣的人其實是選擇迴避死亡,覺得死了是一了百了;趁著死亡還沒來臨,不如吃好喝好,及時行樂。
「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15:32)這是享樂主義者的人生格言。有時,這種享樂主義會變得極度可怕。奧康納在短篇小說《好人難尋》中,寫一個連環殺手向一個家庭講述他的享樂主義觀點,並一個接一個地殺死他們。他以哲學的方式思考:如果世上沒有真正的救主,或者人生沒有什麼意義,那麼殺人、燒毀人的房子,或者做其他一些卑鄙的事情,都是可以的。因此,他扣動扳機,殘殺生命。
但那些思考死亡的人,不迴避生命的結局。他凝視棺材,意識到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不是所有的葬禮都會很正式,比如在這次疫情中離世的人。但葬禮最寶貴的一點,是幫助參加葬禮的人意識到自己將要面臨死亡。如果一個人的死亡能引發足夠的思考,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提醒。
「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這是一個智慧人所做的選擇。在參加教會舉行的葬禮時,我們對此深有體會。即便是未信主的親戚朋友,也能感受到基督徒葬禮不一樣。福音的宣講,讓我們認識死亡,知道如何勝過死亡,以及信主之人的盼望何在。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看到弟兄姐妹之間的愛。因著恩典,即使死亡也能被神所使用。
3
預備永生,警醒生活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傳7:5)
傳道者把智慧人的心和愚昧人的心作了對比:智慧人懂得思考人生,愚昧人卻不願面對死亡的真相。《傳道書》始終教導我們從死亡的角度來思考生命。參加葬禮讓我們冷靜地思考自己的死亡,這會反過來教我們如何生活。我們會想到自己的日子稍縱即逝,會思考如何讓日子變得有意義。
沃克·珀西(Walker Percy)在小說《第二次降臨》中,寫到當今的不信者是瘋狂的:他享受著舒適和安逸,就好像他的前列腺不會發生癌變,他的動脈不會硬化,他的腦細胞不會數以百萬計地死亡,蟲子不可能在任何時候擁有他似的。
相比之下,真正相信基督的人看到死亡並不可怕。所以,他不會刻意迴避死亡。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人的最終歸宿,因那為我們而死的救主基督已經復活了。
受難周已至,這正是我們思考死亡的好時機。看著屏幕上報導的那些因病離世的人,如果他們對我們來說只是冰冷的數據,那麼他們的死仍然與我們無益;但如果他們的死能喚醒我們的心,那麼死亡就對我們有意義了。
預備面對死亡,意味著我意識到死亡不僅僅發生在美國人、義大利人身上,也發生在我身上。這個世界已經破碎、墮落,眾人都在死亡的詛咒之下。我是罪人,亦是破碎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因為神的憐憫,我還得以存留在世上,繼續做工。
對基督徒而言,預備死亡,就是預備進入永生。從重生得救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走在永生的道路上。當我們把財寶放在天上,我們的心就在那裡——那才是最終的家。
要點回顧
1. 棺材比嬰兒床更能「傳道」。死亡教我們如何明智地生活,如何預備面對真正的結局。
2. 智慧人為自己將來的死亡而不安,把死亡放在心上;愚昧人光有表面的哀悼,但不從中吸取教訓。福音讓我們認識死亡,知道如何勝過死亡,並看到弟兄姐妹之間的愛。
3. 參加葬禮讓我們思考自己的死亡,這會反過來教我們如何活得有意義。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人的最終歸宿,因救主基督已經復活了。預備死亡,就是預備進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