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26:17-25)
受難周的第五天是禮拜四,稱為團契日。在這一天中耶穌與門徒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享受逾越節的筵席;設立聖餐;為門徒洗腳,團契勸勉。今日的靈修中,我們將目光放在逾越節筵席中,門徒在面對主耶穌時,有怎樣的表現,可以給受難周默想的我們,有什麼樣的反思?
一、關心主的需要
除酵節的第一天,門徒來問耶穌說:「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在哪裡給你預備?」(太26:17)
在這節經文中,門徒的表現是這樣的。主動來問耶穌,關於逾越節筵席的預備情況,並且知道是「我們」要去預備。
問的內容中,談到「你吃逾越節的筵席」,是將焦點放在耶穌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身上。
這體現了門徒們有將主耶穌放在心上,主動關心主的需要,並且用心去服侍主。
今日我們面對主時,有這樣的表現嗎?多少時候,我們是關心自己的需要,多過關心主的需要。
有人說,主有什麼需要的,主是豐富的主,沒有任何缺乏。
這話聽起來沒有錯,我們的主是全地的主宰。但是我們知道,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屬於基督的。我們關心教會的需要多嗎?
同時,關心軟弱的、缺乏的、有各樣需要的肢體,也是關心主的需要。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在 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
二、順服主的吩咐
耶穌說:「你們進城去,到某人那裡,對他說,『夫子說:我的時候快到了,我與門徒要在你家裡守逾越節。』」門徒遵著耶穌所吩咐的,就去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太26:18-19)
主耶穌的吩咐,一般人聽起來都會有疑問。這個某人是誰,主與這個人什麼關係,他們是否有約定好,會不會白跑一趟?
在馬可福音的平行經文中,還談到這個人「拿著一瓶水迎面而來」(可14:13)。這就更加不可思議了,怎麼會那麼巧門徒去的時候,有人就拿著水走過來呢?
但在經文中,門徒沒有延遲,也沒有質疑主的吩咐,而是「遵著耶穌所吩咐的,就去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太26:19)
在聖經中,有很多神的命令和話語,是人的理性所難以理解的,是不可思議的。如耶穌關於愛仇敵的教導:「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
當我們像門徒一樣,「遵著耶穌所吩咐的」,才是主的好門徒。
只是,我們有多少事情是按著自己的想法去行,有多少時候我們是與主討價還價,有多少次我們會質疑聖經的話語是不是有問題呢?
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學會順服神,遵行主所吩咐的話語。因為順服必定蒙福!
三、主動省察自己
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他們就甚憂愁,一個一個的問他說:「主,是我嗎?」(太26:21-22)
當耶穌在逾越節筵席的時候,準備指出猶大將要賣他。耶穌先是講了一個預言——「有人要賣我」。
這時門徒的反應如何?
賣主的猶大沒有說話,而是等到耶穌指出來時——「同我蘸手在盤子裡的,就是他要賣我。」(太26:23),才問耶穌「是我嗎」(太26:25)。
但門徒卻是在耶穌一開始說有人要賣他時,便一個個帶著憂愁、主動地問耶穌「主,是我嗎?」(太26:22)
門徒沒有出賣耶穌,是猶大出賣了耶穌。但他們卻在耶穌面前詢問,自己是否有傷害到主。這是在耶穌面前,對自己的省察。
其實他們都沒有做,但是仍然問是我嗎?為何這樣?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都不夠完全,都有可能做錯誤的事情。擔心自己是否有行為上的偏差,導致主可能會出現危險。
今天主早已經復活,高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我們不可能像猶大那樣賣主。但我們是否還存在「賣主」的嫌疑和可能性呢?
猶大的賣主,是為了三十兩銀錢,將耶穌交給祭司長,交給彼拉多,交給世界。
作為神的兒女,我們愛主有多深?是否愛世界多過愛主,是否沉迷於世界而忽略了親近主?
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 神,又侍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
受難周之際,願我們從門徒的表現上,有更多的默想,反思。在主的面前,我們是怎樣的基督徒呢?
讓我們都記住約翰的這句話: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 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