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人生》是義大利國寶級導演羅伯託·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戰爭劇情電影,該片上映於1997年12月,先後斬獲了奧斯卡影帝、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配樂以及坎城評審團大獎等全球範圍內70多項大獎。
22年來,《美麗人生》牢守豆瓣TOP250榜單第五名,供無數影迷朝聖和瞻仰。
單看電影海報和《美麗人生》片名,沒有人會料想到,它的底色會是一部殘酷黑暗,以悲情結局的戰爭題材電影。
我向來不喜歡標題黨,那不過是譁眾取寵的卑劣手段罷了。
至於我為什麼會說「生而為男,此生必看」呢?那一定是有我的道理。
男人的一生,無非兩個重要身份,人夫,以人父。
《美麗人生》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看,前部門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浪漫的愛人,後部門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偉大的父親。
先來說說愛情。
首先它滿足我們對於理想愛情的所有想像,除了男主奎多長的磕磣了點,頭髮稀疏了點,說話囉嗦了點,作風猥瑣了點,行為怪異了點。
奎多是遠道而來投親的,住在叔叔臨時提供的倉庫裡,白天在店裡幫忙端端盤子,更重要的一點是,他還是一個非常不受待見,備受歧視的猶太人。
而多拉來自上層名流,在一學校裡教書,有一個略有權勢的未婚夫。
電影看到這裡,很多人第一想法,都會覺得難免要落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露絲和傑克那樣俗套的故事中去了。
但是電影《美麗人生》沒有這麼做,它無需通過第三方設置障礙,比如多拉家族的阻擾,未婚夫權勢的傾軋等來刻畫愛情的不易,來襯託愛情的悽美,完完全全是奎多靠自己的幽默樂觀、自信陽光、主動創造機會,勇敢告白,靠自己的努力抱得美人歸。
我非常喜歡電影中的一個場景,那該是多麼詩意的人,才能想到如此浪漫的畫面啊。
一個淅瀝瀝的雨夜,車很靈性的拋錨了,敞篷又傲嬌的合不上,在如此狼狽的時刻,奎多竟然鋪起了紅地毯,小心翼翼護送他的公主到屋簷下避雨,如此極致浪漫的一幕,我竟然心生一絲羨慕嫉妒。
那麼,再說說父愛吧。
我們在電影院親眼目睹,奎多和多拉有情人終成眷屬,還生了一個帥氣的小可愛,約舒亞。
在他五歲生日的這天,納粹把他和父親奎多一起關進了猶太人集中營。
奎多靈機一動,哄騙約舒亞這是一個精心策劃數月的生日遊戲,只要他跟爸爸一起,不哭不鬧不找媽媽,等到積累了一千分,就可以擁有一輛真正的坦克。
約舒亞太小了,以致於看不出父親拙劣演技背後的錯漏百出,儘管有過懷疑,有過放棄退縮,但約舒亞仍然選擇相信這是一場遊戲,大家都在為爭一輛坦克而配合演出。
影片的最後,奎多闖女營被納粹抓住,在押往槍斃路上經過約舒亞躲藏的鐵櫃時,他知道約舒亞正盯著他看,便扮起了鬼臉,滑稽地大步往前,最後再逗一次孩子開心,這也是影評的高潮和淚點。
電影的最後,結束自約舒亞的旁白:「這就是我的故事,是父親為我做出的犧牲,也是父親給予我的恩賜」
美麗人生,美麗是孩子的,人生的苦由父母來承擔,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作為男人,就該像奎多一樣扛起負重前行的人生,把美麗生活留給女人與孩子。
這就是我標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