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孤獨症兒童,我們(家長及特教老師)需要這樣做

2020-12-15 京陵特殊兒童康復訓練

如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兒童患上孤獨症,該病屬於廣泛性發育障礙、與阿斯伯格症候群、未分化型廣泛性發育障礙等統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由於患兒在社會性、認知等方面存在障礙,不僅缺乏社會技能,也難以適應社會環境,不能夠融入社會、學校及家庭中。並且存在自我控制力差、情緒識別能力低、互動困難等表現,導致生活質量低下。

一般對於孤獨症兒童進行一對一綜合訓練,但患兒本身存在社交等方面的障礙,所以必須配合進行團體的訓練。通過集體的力量,逐漸提升患兒對社會以及環境的認知,改善其核心症狀。兩種訓練方式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並且訓練中最主要的是能夠確保患兒看懂各項任務的要求,並且特教老師應該跟蹤訓練任務完成情況。

課程可以包含常識課、手工課、遊戲課、律動課等,常識課主要利用各種能刺激聽覺、觸覺、視覺的物品,物品在特徵、形狀、顏色等方面要豐富,通過刺激增強患兒對事物和環境的認知,一般指的就是感覺統合方面。而手工課可以包含捏橡皮泥、搭積木、串珠子等手工操作,還可以包括摺紙、繪畫、塗色等技巧以及倒水、用筷子等日常生活活動所需。

遊戲課一般通過趣味性的活動,使孤獨症兒童更多接觸外界,幫助其融入社會環境中,比如在授課中可以帶領兒童進行角色扮演,從身邊常見的醫生、教師、警察等角色,讓兒童在遊戲中感受到自由和快樂,以促進其社會能力的發展。律動課就是將音樂療法和韻律相結合,治療中播放音樂視頻,彈奏電子琴的同時,與兒童一同做韻律操,讓孤獨症兒童充分感受到交流的樂趣。

相關焦點

  • 特教助理,給孤獨症學生插上隱形的翅膀
    特教助理也稱為「影子老師」,是在特殊孩子進入學校的早期階段,入校(班級)幫助特殊需要孩子順利進入學習狀態,解決學習適應方面遇到的障礙。特教助理需要專業培訓,不僅要了解學校情景的運行體系,還需要了解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生特點,以及掌握幫助特殊兒童融入學習環境的技能。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這是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事,當時,中國醫學界對孤獨症還沒有認識,醫生們都覺得這個孩子「很特別」,卻不知這種症狀該如何歸類。「我們一度把他診斷為『智力發育落後』,可是給他檢查智力的結果卻並不差;也曾想把他歸類為『精神分裂症』,但又覺得也不像。」最後將他確診為「孤獨症」的是賈美香的老師楊曉玲教授。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如果孩子到了兩歲還不說話,家長也應該考慮孩子是不是存在孤獨症的問題。父母一定要儘可能做到早期發現,這樣會給孩子在幹預過程中贏得很多寶貴時間。」賈美香告訴記者,孤獨症兒童的幹預「黃金期」是在三、四歲之前,然而很多父母卻因為諱疾忌醫而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機。賈美香在做流調的時候就曾遇見過這樣的案例。
  • 為家中的孤獨症孩子生二胎?| 特教觀點
    」關注更多內容如果你的家庭誕生了一位孤獨症兒童,你會選擇生二胎嗎?文康泰有一個孤獨症哥哥文尚泰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金秀賢扮演的男主文康泰,他自幼失去父母,獨自照顧著比自己大7歲的患有孤獨症的哥哥尚泰。他沒有偉大的夢想,也不寄望於自己的人生能好轉,他只希望能以做護工的微博收入和哥哥一起吃飽、睡安穩,堅強地支撐過每一天。
  • 特教老師丁強、陳進:要多付出十倍精力 但我們從未後悔過
    特教老師丁強、陳進:要多付出十倍精力 但我們從未後悔過特教老師 陳進「每天要面對自閉症、發育遲緩、儘管平時比普通老師要付出近10倍精力,但我們從未後悔過。」9月8日,記者來到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探訪。這是一個特殊教育群體,有50多名1至12歲的特殊兒童。特教老師每天要從語言、認識、精細動作、社會情緒、感官知覺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訓練,直到他們開口叫「爸爸」「媽媽」,而這更需要特教老師無數倍的辛勤努力和堅持,從事特教老師15年的丁強和8年的陳進就是其中兩位。
  • 特教老師丁強、陳進:要多付出十倍精力但我們從未後悔過
    儘管平時比普通老師要付出近10倍精力,但我們從未後悔過。」9月8日,記者來到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探訪。這是一個特殊教育群體,有50多名1至12歲的特殊兒童。特教老師每天要從語言、認識、精細動作、社會情緒、感官知覺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訓練,直到他們開口叫「爸爸」「媽媽」,而這更需要特教老師無數倍的辛勤努力和堅持,從事特教老師15年的丁強和8年的陳進就是其中兩位。
  • 關愛孤獨症兒童——德州市舉辦孤獨症康復教育第五屆公益論壇
    近年來,孤獨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孤獨症兒童的數量日益增多。為增加全社會對孤獨症人士的關注度,為孤獨症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更高效、更優質、更專業的康復服務,12月18日,德州市舉行孤獨症康復教育第五屆公益論壇,德州新語特教培訓學校主辦,德州星雨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協辦。
  • 他們是守護星星最孤寂的「天使」,誰來保障特教老師的權益?
    ,他們被稱為「特教老師」,他們同樣付出著汗水、揮灑著青春、培育著孩子,但是,面對被教的孩子,他們卻很難得到一句來自孩子們的「感謝」和「祝福」,並不是因為這些孩子不懂感恩沒有感情,而是特教老師面對的是來自「星星的孩子」,即:俗稱為自閉症(孤獨症)的兒童——他們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 德州舉辦孤獨症康復教育第五屆公益論壇|讓全社會更加關注孤獨症兒童
    此次論壇為期兩天,由山東德州新語特教培訓學校主辦,山東德州星雨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協辦。來自全市的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機構負責人、康復教育從業人員、孤獨症兒童家長、幼兒園教師等線上線下共1200人參加。孤獨症,又叫自閉症,作為一種新的爆發性增長的疾病,全球發病率已經在0.5-2.5%。孤獨症病因未明,無特效藥,難以治癒,行為表現伴隨終生。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當時的她覺得自己不了解特殊兒童、也不懂得如何去訓練他們。直至2006年,經特殊康復教育鄭老師不斷的邀請推薦,黃秀清決定去了解一下這些孩子,並進入茂名市步步贏兒童潛能特訓中心做個訓老師,她只給了自己三個月的時間決定去或留。第一個接觸的孤獨症兒童名叫李天樂(化名),男,5歲半,特點:語言障礙、缺乏目光對視、不聽指令。
  • 特教老師、星寶媽媽,同時擁有兩種身份的她——
    吳某英,江蘇某孤獨症康復機構剛從業2年的康復老師,而在這之前,她也跟大家一樣,是一位普通的星寶家長。大學幼教專業畢業的吳老師,在當地一家私立幼兒園從事幼教一職。天性活潑的她,在2015年初有了一個十分可愛的女兒。「大眼睛,長睫毛,長大了一定特別討喜」,她常常這樣想。
  • 廣州啟動孤獨症「星計劃」 創新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支持,廣州大學...
    南方日報訊 (記者/畢嘉琪通訊員/穗教宣)在4月2日「世界孤獨症關愛日」來臨之際,廣州為孤獨症孩子送來貼心禮包。近日,廣州市殘聯和廣州市教育局聯合啟動孤獨症兒童「星計劃」,廣州市康納學校將聯合省一幼等三家幼兒園,創新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支持,搭建孤獨症兒童家長、普校教師、同伴及同伴家長、社區等生態化支持體系,為孤獨症兒童的有效融合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支援。  孤獨症教育將延伸至學齡前?  「自閉症孩子的治療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 假如你想轉行當一名特教老師,這幾點忠言建議請聽完再三思而後行
    因為工作關係,我們也經常接觸到一些來自全國各地,之前從事與教育無關工作的年輕或者中年男女,諮詢相關問題,比如,如何加入自閉症康復教育行業?怎樣才能當一名特教老師?當特教老師掙錢多嗎?學習多久之後就可以當一名合格的特教老師?特教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嗎?
  • 教師節特輯|在宜童,一位特教老師是這樣成長的
    ,張原平主任很受感動,「我們的特教老師很多都是第一份工作就來到宜童,選擇用整個青春來陪伴這群特殊的孩子,承載無數星寶和家庭的希望,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的星寶與普通孩子在社交、語言以及行為等方面存在差距,特教老師是推動每一位星寶進入融合教育的踐行者。宜童「以兒童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全人整合康復理念,讓每一名教師懂得如何立足孩子實際、尊重孩子獨立人格,同時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自身存在的個性化問題,為孩子制定科學的、全方位的專項訓練方案。
  • 我們該如何對孤獨症孩子進行幹預?
    家長要迅速了解、掌握各類康復機構相關的資訊,了解其收費標準、訓練效果、師資力量、家長口碑、對你孩子的適宜性等。這需要花費你的精力與時間,但值得去了解。勿人云亦云、勿輕信宣傳和跟風,收費貴的不一定是最適宜的。1、家長得儘快自我武裝起來。購置一些有用的家庭訓練指導書籍,通過自學開始在家做起,會有積極作用。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需要知道的是這些只是告訴你孩子有可能患有孤獨症,如果孩子符合了這些早期徵兆的話,我們應該儘早帶孩子去找專業的醫生給孩子做一個評估,然後及早開始相關的康復訓練。 6 家長如何幫助孤獨症兒童處理問題行為? 孤獨症兒童由於溝通能力的缺乏,會通過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面對孤獨症,我到底需要什麼?
    今天分享一位來自美國的孤獨症患者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症她是怎樣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讓我們跟隨這位女孩以她自己的視角來尋找答案吧每次我都會被告知不要理會這些欺凌者,又或者是和這些欺凌我的人講道理,但是這樣做並不會減少或改變他們對我的唾棄。
  • [新聞調查]孤獨症兒童
    孤獨症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又會有更加令人擔心的表現。上海市普陀區啟星學校是一所以招收智力障礙腦癱兒為主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從2004年開始這裡也招收到了學齡的孤獨症兒童。目前有40多個這樣的孩子在這裡就讀。    記者:能跟你們握握手嗎?可以握握手啊?幾歲了?    老師:他已經14歲了,已經進入青春期了。
  • 關注孤獨症人士康復與教育 國內外專家在德州開課
    此次公益論壇由山東德州新語特教培訓學校主辦,山東德州星雨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協辦,同時也得到了德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德州市教體局的大力支持。活動現場,來自國內外的教授和專家,分別採取線上直播講座、線下專題授課、案例分析等多種培訓方式,為現場人員講授最前沿的康復理念,傳授最科學的教育方法,現場解答康復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 特教老師生存狀況調查:多為大齡剩女收入偏低
    仁善康復福利院是一家民辦的康復機構,這家機構有40多名康復老師,她們的工作就是為80多名自閉症的特殊孩子做康復訓練,讓牛牛這樣的孩子去適應陌生環境。「這些孩子不認識水杯,不知道怎么喝完水擰緊瓶蓋,這一項簡單的動作,我們要手把手地教一個月。」該康復院羅老師說。  自閉症孩子康復需要體感訓練,這些訓練就是通過一些有趣的運動來增加這些孩子的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