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市場的「中年危機」
傳統的健身房產業,來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健身房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即將突破千億規模;另一方面,整個行業正遭遇著的中年危機,60%以上傳統健身房經營困難,面臨虧損甚至倒閉。
「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小而美的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高端健身場館等新業態湧現。是因循守舊,還是擁抱變革?相信聰明的資本已經作出選擇。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者丨祁三連、王營、實習生 王凡
編輯丨張偉賢
傳統健身行業:
收了你的錢,最好你不來
對於絕大部分傳統領域,能夠在看不到實際效果時就接受和投入變革的,永遠是少數人。多數人更願意遵循舊路來維持當前的基本生存狀態。
健身房市場就是這樣一個典型領域。
資深健身人士劉曉妹因熱愛健身,曾一度萌生開辦健身房的想法。為此,她還專門在北京CBD健身房市場做了個小調研。以她多年從事商業地產諮詢的經驗來看,劉曉妹驚奇發現,北京健身房、私教工作室之類不僅達到飽和,而且屬於超量現狀。
「健身風潮之下,大家前僕後繼,現在已經出現店多人少的狀況。當時我在國貿一帶看上一個500平方米的場地,年租大約500萬,但產出很難覆蓋成本。這樣計算下來投資回報率非常低,去化壓力很大。」
擁有近20年發展歷史,扶持政策加之風險投資推動,健身房市場正在經歷一輪新的爆發:
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健身房市場規模已達900億元,未來五年有望保持12%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0年將達到1230億元。與即將爆發的市場相對應的,卻是整個行業正在遭遇著的中年危機,60%以上健身房經營困難,面臨虧損甚至倒閉。
會籍費年費下降,私教一對一課程客戶體驗差,商業模式在房租和人力成本高壓下越來越難維持,諸多因素使得傳統健身房陷入競爭紅海。而預售會員制這一傳統商業模式更使得健身房多數重銷售輕運營,而這更令該市場陷入口碑困境惡性循環。
「(傳統)健身產業,收了你的錢,最好你不來。如果一個產業,它不是依賴正向市場鏈條賺錢,而是通過儲值和賭用戶不來來賺錢,那就是反向市場鏈條。
這個產業多年也沒有上市公司,也沒有做到連鎖超過一百家的,也沒有盈利的,絕大部分健身房開一家店虧一家店。如果按照現金流來計算,現金流是賺的,但整體一算帳就是虧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健身房開到了三五年,就會跑路。」
樂刻體育創始人兼CEO韓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整個健身產業正在試圖打破和重建,當前正處在一個由「反市場鏈條」轉變為「正市場鏈條」的階段。
「正市場鏈條」是指賣出多少東西賺多少錢,賣得越多賺得越多;
「反市場鏈條」無所謂賣出的數量,只要賺到一定的錢。
健身房市場值得觀察的意義在於,某種程度上,中國絕大部分傳統經濟都在深陷「健身房效應」。巨大藍海需求之下,競爭卻陷入紅海。一方面是傳統舊產能備受詬病瀕臨淘汰卻墨守成規,另一方面是新業態推陳出新。在總體的健身大市場上,恰如GymSquare精練創始人唐歡認為,「健身沒有寒冬,落後產能才有寒冬」。
藍海與紅海
某個周末晚上,北京核心地段朝陽門一帶悠唐廣場內,唐姝(化名)無意間走進一家叫做威爾仕的高端健身房。與絕大部分傳統健身房並無不同,這家威爾仕健身房擁有巨大面積,健身器材、操課房也一應俱全。也許這家健身房主流客群面對周邊上班族,周末晚上只有寥寥幾個用戶。
會籍顧問沒有直接回應唐姝有關年卡費用的詢問,而是熱情地招待了唐姝。繼帶唐姝詳細參觀一圈場地之後,會籍顧問還試圖請唐姝坐下來詳細溝通,但被唐姝拒絕了。隨後,會籍顧問連續幾天在微信上試圖約唐姝來店裡與總監進一步詳聊。
儘管威爾斯被稱之為健身房領域的高端品牌,但也遵循著傳統健身房模式——預售會員制和私教課模式。該模式因過度營銷以及體驗感極差被不少用戶詬病。唐姝在大眾點評上看到有關這家店的許多客戶評價,其中不乏抱怨,主要包括過度營銷會員卡和私教課體驗差以及運營服務差等。
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8665美元/人,高於美國體育產業井噴時期的經濟水平,中國健身領域正處於爆發前夜。
據咕咚CEO申波估算,中國目前運動人口已經達到三四個億,兩三年後有望達到7億。人口絕對素質提高,即便該領域處於培育上升期,但其規模效益也是巨大的。據咕咚透露,咕咚累計擁有1.5億用戶,迄今為止共產生了50多億條運動數據。在吃、喝、玩、樂之後,中國的健身領域無疑將是下一個新藍海市場。
但有趣的是,如此快速增長之下,線下健身房市場卻陷入了紅海競爭狀態。
健身教練龍哥與他的朋友最近在望京核心區開設了一家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健身房。這裡每月租金約在195000元。據龍哥透露,運營一家健身房並不容易,除了高昂的租金,健身器材等支出,運營健身房的成本還包括教練的工資。綜合計算下來,健身房「並不算賺錢」。
「開一家健身房前期成本需要100萬到300萬之間。錢花得越多說明環境和硬體越好,主要包括設備、裝修以及籤訂房租合同。30萬是每個月正常運營支出成本。
目前健身房做得好的每月營業額在80萬-100萬,做得不好的在40萬-70萬左右。
我們健身房(1000平方米)預期在每月100萬左右,旁邊健身房(3000平),營業額150萬,盈利50萬左右,加上現在在淡季,並不算很賺錢。」龍哥表示。
落後的產能
恰如中國絕大部分傳統經濟困境,健身房市場也存在落後的產能和人們日益增長的高需求之間的矛盾。
一家健身房私教部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運營健身房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行業競爭和自身壓力。
「由於近兩年行業突飛猛進發展,出現大量健身房,而之前一些健身房做法也讓不少客戶對該行業有了偏見,這使得如今該領域非常難做;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自身,客戶認可壓力也大。」
這位私教部經理進一步解釋,
「一方面政府提倡全民健身,另一方面民眾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這個行業市場近幾年發展越來越快,僅2017年到2018年就突飛猛進增加了幾萬家健身房,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風口。但據我了解,這個行業並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銷售過於強硬、忽悠顧客,一味讓教練賣私教課等現象仍然存在,只有個別企業在優化。賺快錢的企業大量存在,但是同時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要想讓這個行業得到長遠發展,必須給客戶提供信任。」
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年中國健身產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
我國的健身俱樂部從2010年3245家增至2017年的5000餘家,隨著近年來健身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專業化指導需求加劇,新一輪的健身風潮帶動行業出現復甦跡象,健身俱樂部數量也隨之迅速增長,預計到2018年我國健身俱樂部數量將達到5861家。
《2018美團點評健身行業白皮書》顯示,無論是健身俱樂部還是工作室,都普遍面臨規模化運轉難、教練流失率高、會員服務同質化、留存率低、營銷推廣轉化效率低等問題。
中國健身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價格高、健身人口少、健身房不盈利、缺少體量大的公司等等。數據顯示,全國健身行業平均續卡率在15%左右。目前由於健身需求的新增流量很大,許多健身房並不在意會員的留存率問題,整體收入中續卡收入佔比也較低,業績主要依靠獲取新會員拉動。該模式驅動下,整個行業遭遇信任危機。
在搜尋引擎上搜索「健身房 跑路」「健身房 詐騙」發現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
健身房瘋狂開設臨時場所,吸收預付費用,之後往往採用「狗皮膏藥」式的推銷手段瘋狂推銷年卡和私教課,圈完錢之後關店了事,再去其他地方開新店。
以杭州英豪斯健身房為例,3個月541條投訴,法律訴訟多達50條。但顧客維權困難,因為訴訟成本遠遠高於消費者損失的預付款,最終只能是不了了之。
成立於1996年的威爾斯健身,是中國傳統連鎖健身房最有代表性的頭部機構之一。據其官網顯示,目前在全國10個省市共擁有155家直營健身會所。但威爾斯的口碑也不佳。
據企查查顯示,從2014年至今,有關於威康健身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的訴訟裁判文書多達101份,其中有35份發生時間是在2018年,並且多半是因為辦卡引起的「服務合同糾紛」。另外,企查查顯示,涉及威爾斯開庭公告52份,行政處罰40份;另一健身領域頭部企業一兆韋德綜合裁判文書、開庭公告等,被企查查提示的自身風險高達132條,關聯風險126條。
「絕大部分服務行業出發點是讓消費者『佔便宜』,唯獨健身房市場是讓消費者吃虧。」光豬圈創始人王鋒說。
新模式探索
《2018美團點評健身行業白皮書》預估,目前國內健身中心領域有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市場容量。但同時國內會員滲透率距離經濟發達國家仍存在明顯差距,以亞太地區健身會員滲透率為例,最高的澳大利亞滲透率達15.3%,中國大陸前十大城市的滲透率僅1%。
「健身產業為什麼一直做不大呢?原因是大家都沒有把存量市場做大,有一隻羊薅一隻羊。
打個比方,如果將一個市場比作漏水遊泳池。想把一個產業做大,應該將遊泳池的漏洞堵死,讓更多水流進來,更少的水流出去。
健身行業呢?以前都是發傳單,忽悠人進來,至於你一年來一次還是四五次,無所謂,所以這個市場一直是漏水遊泳池。」韓偉說。
在經過調研和理論模型探討之後,韓偉決定打破傳統模式,在資本助推之下,以連鎖店方式涉入健身房領域。「樂刻」健身房特點為99元包月,24小時開業,小型智能化,目前已在全國開設共計500家門店。類似樂刻模式,突破傳統賽道的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正為行業帶來全新健身體驗。據美團點評觀察,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多以24小時健身房、共享健身房、智能健身房、mini健身倉等為主要形態;在區域、設施上更加精簡,場館/ 器械智能化程度較高,人員管理輕量化;收費方式靈活,多按月、次收費。以超級猩猩、光豬圈、樂刻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已經形成品牌連鎖。
某個工作日中午,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北京大望路樂刻門店看到,此類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的確較受歡迎。剛過12點,店裡來健身的年輕人就不在少數。而此類健身房管理人員也多為年輕群體。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因其創新運營模式,也引發了資本關注。據統計,近一年間,健身領域融資事件共26起,涉及融資金融14億,其中與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有關的融資數量有13起,佔比達50%。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此類創新模式儘管看似更適應市場需求,但佔比仍然較低。從細分品類來看,健身俱樂部和私教工作室依然佔據最多的市場資源並且增長穩定,北上廣深有4225家健身俱樂部,私教工作室則高達9411家,而近兩年興起的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目前僅在一線城市布局,北上兩地不足400家,僅佔比4%。私教工作室由於開店成本小、運維壓力小,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但「快車道」帶來的同質化競爭,也導致私教工作室整體存活率普遍低於健身俱樂部。以上海為例,健身俱樂部的存活率約92.7%,私教工作室則僅有84%。
韓偉坦言,目前樂刻線下門店已經是正向利潤,但毛利率並不高。
「要知道我們是虧不起的。儘管我們也是平臺模式,但是不像其他行業燒錢模式,整體仍是普遍微盈利水平。因此,這就造成我們速度慢一些。」
除了網際網路智能健身房,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向高端場館轉型也是健身房轉型的一大方向,這以精品健身房為主。此類模式主要目標也是改善客戶體驗,銷售與教練實現角色分離,場館建立獨立的銷售團隊,教練只負責教學工作,薪酬體系變成底薪+課時費,不再與銷售抽成掛鈎,教練實現課程體系的標準化統一化。
前索尼音樂臺灣及大陸創始人、百代唱片原亞太區總裁馬修 · 艾利森認為,未來,中國健身市場將主要有四類模式:線上平臺,精品健身、大型健身房以及中小健身房。
「大型健身房必須向上或是向下延伸,否則利潤空間會受到壓力。」他認為,線上和線下結合以及中小健身房快速發展將成為市場重要變量。此類產品始於二三線城市,該過程越快越是可以幫助精品健身房吸引更多人群來健身。但也正因為現在新業態健身房發展速度太快,也會令部分健身房逐漸被淘汰。
王鋒認為,健身市場具有反人性和地域性極強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決定了網際網路解決不了行業問題,所以必須遵循新時代規律去建立新模式。新模式的特點要遵循小而美、小而全以及低成本開店。新型健身房還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方式,將管理難度降到最低,儘可能扁平化管理。另外,王鋒認為,縱觀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健身房市場是年卡模式,而該模式將絕大部分有健身需求的人員擋在門外。健身房市場要發展就要打破年卡魔咒,必須以月卡、季卡等為基礎,降低對銷售的依賴性。
韓偉預測這場變革並不容易。「未來3-5年,中國健身人口滲透率依舊不會很高,再加之眼下資本寒冬,目前業內普遍認為轉型陣痛將持續。」
健身房「賺快錢」模式已經走不通
健身房領域有著中國許多傳統行業身影。
只要一個簡單的調查就會發現,身邊的朋友中,不少人都曾有被會籍顧問「勸說」辦卡經歷。但辦卡之後,絕大部分用戶難以堅持,有些甚至一年只去寥寥幾次。據說,「健身房賭的就是用戶辦卡之後不去」。但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落後且不以用戶為中心的模式竟然在中國發展了近20年,甚至湧入者前僕後繼。要知道,在房租日益陡增之下,經營不善的商業存活並不容易。
成本日益高企、模式依舊落後,必然導致企業重銷售而輕服務。也因此,忽悠客戶、強迫用戶辦卡屢見不鮮。不過,市場是公平的。落戶的產能以及欺騙的營銷並不能長久,也因此,20年以來,健身房市場沒有一家百億公司出現。
健身房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也極為相似。眾所周知,中國新房市場主要模式就是預售制。商品房預售制度,俗稱賣期房、賣樓花,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正在建設中的商品房預先出售給買受人,並由買受人支付定金或者房價款。這一制度最初的宗旨是解決部分房地產企業開發資金不足的問題,以加快城鎮住房建設,主要依據1994年建設部出臺的《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但是,商品房預售制存在的20多年以來,行業內欺詐營銷、霸王條款以及規劃與實際不符等幾乎是普遍現象。而由於房地產市場長達近20年處於供求失衡狀態,中國購房者即便多有不滿但多數也會選擇「忍氣吞聲」。
當然,房地產市場不能完全類比健身房市場。在城鎮化高速發展背景之下,房地產市場享受了高達20年的政策紅利以及人口紅利。市場發展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房地產市場而言,我們看到,主流房企仍然更關注產品品質,也更用心做好服務。而房屋質量極差,重利潤輕客戶的房企也正逐漸退出主流市場。但整體上,中國不少行業都須反思,當一個行業習慣了賺快錢時,整體行業產能就是極度落後的。過度營銷而輕產業和服務就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詬病,也因此,在寒冬來臨之際,開發商們普遍感受到疼痛。
這不得不令記者聯想起近期調研的房地產業內知名樓盤——阿那亞社區。運營該社區的創始人馬寅也出身於傳統地產商,因當時度假市場低迷,他在接手阿那亞初期就遇到了「死盤」困境。最終,解決「死盤」困境的是打破以營銷為導向的傳統模式,而更注重社區服務和運營。經過幾年運營,阿那亞已經成為房地產業內外知名的生活方式社區。
據馬寅透露,他們近期運營的另一樓盤——金山嶺·阿那亞開盤,並沒有對外廣泛營銷,只是進行了一場老業主宣講會,銷售任務就已經輕鬆完成。這著實令不少飽受寒冬之痛的開發商豔羨不已。阿那亞模式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並非主流,賺快錢模式令絕大部分房企不願意打破固有思維。但上述案例說明,市場沒有寒冬,落後的產能才有寒冬。該理論適用於許多傳統行業。
回到健身領域,作為一個初級健身愛好者,記者也欣喜看到,打破傳統,一些更注重用戶服務的健身新模式正在崛起,而資本也有關注。對於絕大部分傳統領域,能夠在看不到實際效果時就接受和投入變革的,永遠是少數人。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本期編輯 劉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