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講語文比數學過癮。。。因為看的人多。。。
人嘛,總是有點人來瘋的,既然你們喜歡看,我就多講講。今天就來談談作文怎麼寫。
其實說到底一個字就夠了:練。肯定會有家長接著刨根問底:怎麼練?那麼本數學老師結合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來聊聊。當然,這些心得體會一如既往地笨重,人就不聰明,哪來那種今天看明天飛的辦法?所以想找捷徑的就可以quit了。
有的家長問我:賊老師,娃書也讀了不少,怎麼作文就寫不好呢?不是都說閱讀量上去了作文自然就好了麼?
事實上你可以參考《你以為孩子在閱讀?其實他在翻書!》這篇文章。正如我在文中提到的,孩子語文成績要提高,那麼一定要做有效閱讀而不是翻書。
要把文章寫的很好的第一條就是天賦。我是天賦論的堅定擁護者,幹啥都要天賦,任何行業的翹楚一定是對這個東西有特別敏感的嗅覺的。所以今天的題目應該改為如何把作文寫得過的去可能更合適一些,也比較適合廣大的孩子。
作為普通孩子來說,把作文寫好的第一條就是要有效閱讀。有效閱讀不等於逐字逐句地讀,而是讀完要有效果。讀書也有泛讀和精讀之分:泛讀要求讀完後能清晰地描述本書的主要內容,對於書中幾個重大轉折要能說的出,主要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描述能比較準確。精讀是在泛讀的基礎上,要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對主要人物的性格進行分析,對於文中的佳句能夠有一定的印象,甚至可以提出一些質疑。
之前講數學,我說做一題要有一題的效果,語文閱讀同樣適用——看一本書要有一本書的效果。走馬觀花式的閱讀除了浪費時間糊弄家長以及感動自己以外,對孩子作文的提高沒有任何的用處。如果覺得記性不好,那麼就讓孩子每次讀完一本書之後寫個讀後感,如果讀後無感起碼把主要內容給概括出來。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鍛鍊的歸納總結能力,二是帶了任務,孩子重視程度也不一樣,三是動了筆頭,其實也就是鍛鍊了寫作能力,最後一點是隱形的好處:培養了學習習慣,這個的重要性比前三點都重要的多。
其次就是要讓孩子儘可能多地經歷一些事情,包括正面的有負面的。能寫出好文章的人一定是有生活的人。當然屁大的孩子你要他十一二歲就有波瀾壯闊的人生顯然不現實,但是完全可以讓他自己嘗試處理一些事情,然後引導他用文字去記錄一些事情。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因為工作的原因,國門我還沒出去過,不過祖國的大好河山我是走得不少,各地的風土人情差異之大,和異國無二,所以像這樣的操作可以多一些。雖然有經歷不見得有文章,但是沒經歷一定沒什麼好文章。
第三就是文學上的積累。魏晉文章唐詩宋詞,孩子能背多少背多少。如果孩子能夠學點八股那是再好不過。雖然我們說八股文限制了思想,但是從文章結構的角度來說,八股文那真的是典範。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你從這些術語上就能看出,這就是告訴你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分別應該怎麼處理。
文章的逼格哪裡體現?用典。典故怎麼才能信手拈來,那不就是靠日常積累麼?
還有的孩子想通過背範文來提高寫作水平,這個真的是太不科學了,而這個卻是大面積存在的現象。我當年高考的時候,據說全省的作文中得有幾千個考生高考前爹娘去世,這高考能這麼大面積地克爹娘還真是比較少見,說是千篇一律絲毫不為過。當閱卷人看到第一個這樣的作文,估計還能感動一下,到後來雷同的實在太多,打分狂低,管你文筆再好也都審美疲勞了。
所以套範文有時候真的是一條死路。
作文要寫好,無非是立意、結構、內容這麼幾塊。下筆的時候牢記「我手寫我心」即可。沒有真情實感,只有辭藻的堆砌,這分數能高就有鬼了。就在別人編排自己爹娘不幸離世的故事時,我寫了自己競賽失利的事,沒有滂沱大雨,沒有淚眼紛飛,但是那種遺憾躍然紙上,和學生的身份相符,最後得了接近滿分的成績。
說到底,統統都是日常的積累。所有一蹴而就的方法都不值得相信,就是要靠點點滴滴,日夜打磨,哪特麼有什麼捷徑。。。
別問我怎麼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一個孩子一個方法,您慢慢琢磨。這是任何一個老師都無法替代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