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皇大帝仁聖康元帥,名康保裔,道號妙威,一般稱仁聖康元帥,廣福康皇仁恩大帝等,是道教著名的護法神,封「仁聖元帥」。是雷部「三十六元帥」之一,亦是「東嶽大帝十大太保」之一。康元帥,父名康衡,母金氏,乃生於黃河之濱。康元帥慈慧憫生,從不傷害幼小者,照顧孤寡,連蟲蟻也怕踩死。當時有一隻小鸛被牽所傷折斷了翅膀趴在地上,康元帥「收而哺之」。此鸛痊癒後「含長生草而報」。康元帥還治癒了鄰居不少病人,「四方渭之能仁」。 康元帥慈愛憫眾,聲聞於天。玉帝特敕封其為「玉封道果無漏真君;敕封誠孚天烈廣福康皇仁恩大帝」,掌管各地的土地神。
康保裔,北宋朝將領,公元1000年,遼國犯河間,英勇戰死。據說後世封他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民間流傳他的事跡,以「康王」稱之,並建「康王廟」紀念他。相傳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元帥」護法,以四大護法元帥為代表,四大元帥組合頗多樣,康元帥頗常見。可以包括了「亢金大神溫元帥、仁聖康元帥康皇大帝、都雷太歲殷元帥、正一靈官馬元帥華光大帝」、「殷元帥、趙元帥、李元帥、王元帥」、「張元帥、蕭元帥、劉元帥、連元帥」等。
康元帥慈愛憫眾,聲聞於天。玉皇大帝特封其為「玉封道果無漏真君;敕封誠孚天烈廣福康皇仁恩大帝」,掌管各地的土地神。人死後,亡魂被無常鬼勾走, 先送到當地的土地廟中土地爺那裡報到,然後送至當地城隍廟中城隍爺那裡匯總最後押到東嶽大帝處聽候處理。 有這麼一位連螞蟻都伯踩死的仁聖康元帥掌管著基層權力機構,就可以大大減少冤假錯案,不但東嶽大帝覺著他辦事放心,就是百姓們心裡也感到踏實。 康元帥為武將模樣。濃眉虯髯,威嚴勇猛, 一手執金斧,一手執瓜錘。
康皇大帝為泰山府君東嶽大帝的十大太保之一,同時為玉京尊神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的三十六護法元帥之一,(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左部康大元帥顯赫天尊,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右部趙大元帥萬靈天尊金輪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大元帥。)康皇大帝駕前從將,掌祿司,按察司,金庫司,銀庫司,左副將車元帥,右副將麥元帥,掌旗先鋒,持令先鋒,鄭醫官,鄺醫官,四方土地(東南西北),和合二仙,掌印童子,持劍童子。
康元帥為雷部三十六元帥之一
三五火車,豁落靈官王元帥,諱善;打巫滅邪,雷門火犀,專打不信道朱元帥,諱彥夫;地祗太保康元帥,諱保裔;精忠義勇嶽元帥,諱飛;雷門滅魔鄒元帥、雷霆火部荀元帥雷吉、六甲六丁金元帥,諱遊;金輪如意正一玄壇趙元帥,諱玄朗,字公明;五雷判官辛元帥,諱漢臣;五雷天醫張元帥、神雷主首石元帥,諱遠信;九天降魔朗靈上將關元帥,諱羽,字雲長;滄海湧朝伍元帥、鬥口魁神衝霄靈官馬元帥,諱勝;天蓬提督尹元帥
南極烏暘吳元帥、酆都拷鬼孟元帥、雷府驅魔龐元帥,諱煜;流金火鈴宋元帥、三五梅仙張元帥、正一籙官陳元帥,諱元遠;神威驅邪周元帥,諱廣澤;水府斬怪楊元帥、鬥府樞靈劉元帥,諱吉;翊靈昭武霄漢無拘溫元帥,諱瓊;金闕監生高元帥,諱員;飛捷報應張使者,諱元伯;都雷太歲殷元帥,諱郊;飛天鐵帽衝霄主雷鄧元帥,諱伯溫、東獄拷鬼甯元帥、上清樞雷程元帥、五雷執法畢元帥,諱宗遠;北極冰池李元帥,諱青天;酆都殺鬼呂元帥,諱魁。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部眾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玉虛師相、九天降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是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中國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
明朝時期,應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加封號,在全國影響極大,所以民間相傳,他是盤古之子,生有炎黃二帝,為龍身,天龍有八部,中華之祖龍。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道經如是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淨樂國淨樂宮,乃國王之子。淨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妖魔。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淨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淨樂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多萬人 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蕩魔統攝三界群邪之神
玄天上帝位列北極四聖,屬中天北極紫微大帝直隸。受玉皇大天尊敕封位鎮北方,後受元始天尊符召敕令。而北極四聖的職責上統伏三界群魔諸妖邪,下攝酆都幽冥鬼魅,令三界逆魔邪首不敢殘害生靈。玄天真武有號玉虛師相而濟度群迷。又號終劫濟苦天尊,在五劫中的終劫救度眾生,破諸魔法邪宗。皈命玄天不墮邪見。
道經記載
道教經書中描繪真武的形象是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記載,真武帝君原來是淨樂國太子,生於淨樂宮,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遊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四十二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玉皇大天尊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擋) 之」。宋天禧年間(1017—1022)詔封為「真武靈應真君」。元朝大德七年(1303)加封為「光聖仁威玄天上帝」,為北方最高神。
主神玉京尊神真武大帝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四大元帥:(馬、趙、溫、關)分別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昭明翊漢天尊關聖帝君,五顯華光大帝攝魔雷令大神太乙雷聲不動天尊馬元帥,正一玄壇真君玄化通天財神天尊金輪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元帥,玉皇殿前左亢金大神翊靈昭武霄漢無拘溫元帥。」正一豁落靈官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元帥,靈華青帝至德歲君都雷太歲殷元帥,玄天上帝左部顯赫天尊康皇大帝仁聖康元帥,田黃苟畢二元帥,盡忠張元帥,糾察副元帥管打不通道朱元帥,先鋒李元帥,飛天鐵帽衝霄主雷律大神鄧元帥,銀牙猛吏辛元帥,飛捷報應張元帥。
康皇大帝仁聖康元帥康保裔,北宋將領,河南洛陽人。祖志忠,後唐長興中,討王都戰沒。父再遇,為龍捷指揮使,從太祖徵李筠,又死於兵。保裔在周屢立戰功,為東班押班,及再遇陣沒,詔以保裔代父職,從石守信破澤州。明年,攻河東之廣陽,獲千餘人。開寶中,又從諸將破契丹於石嶺關,累遷日騎都虞候,轉龍衛指揮使,領登州刺史。端拱初,授淄州團練使,徙定州、天雄軍駐泊部署。尋知代州,移深州,又徙高陽關副都部署,就加侍衛馬軍都虞候,領涼州觀察使。真宗即位,召還,以其母老勤養,賜以上尊酒茶米。俄領彰國軍節度,出為並代都部署,徙知天雄軍,並代列狀請留,詔褒之,復為高陽關都部署。
原文
康保裔,河南洛陽人。祖志忠,討王都戰歿。父再遇,從太祖徵李筠,又死於兵。保裔在周屢立戰功,及再遇陣歿,詔以保裔代父職,從石守信破澤州,又從諸將破契丹於石嶺關,領登州刺史。尋知代州,移深州,領涼州觀察使。真宗即位,召還,以其勤養母老,賜以上尊酒茶米。詔褒之,為高陽關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諸將與戰於河間,保裔選精銳赴之,會暮,約詰朝合戰。遲明,契丹圍之數重,左右勸易甲馳突以出,保裔曰:「臨難無苟免。」遂決戰。二日,殺傷甚眾,蹴踐塵深二尺,兵盡矢絕,援不至,遂沒焉。
時車駕駐大名,聞之震悼,廢朝二日,贈侍中。以其子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繼彬為洛苑使,繼明為內園副使,幼子繼宗為西頭供奉官,孫惟一為將作監主簿。繼英等奉告命,謝曰:「臣父不能決勝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顧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惻然曰:「爾父死王事,贈賞之典,所宜加厚。」顧謂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場,身復戰沒,世有忠節,深可嘉也。」保裔有母年八十四,遣使勞問,賜白金五十兩,封為陳國太夫人,其妻已亡,亦追封河東郡夫人。
保裔謹厚好禮,喜賓客,善騎謝,弋飛走無不中。嘗握矢三十,引滿以射,筈鏑相連而墜,人服其妙。屢經戰陣,身被七十創。貸公錢數十萬勞軍,沒後,親吏鬻器玩以償,上知之,乃復厚賜焉。
繼英仕至左衛大將軍、貴州團練使,嚴於馭軍,厚於撫宗族,其卒也,家無餘財。
方保裔及契丹血戰,而援兵不至,惟張凝以高陽關路鈴轄領先鋒,李重貴以高陽關行營副都部署率眾策應,遇契丹兵交戰,保裔為敵所覆,重貴與凝赴援,腹背受敵,自申至寅力戰,敵乃退。當時諸將多失部分,獨重貴、凝全軍還屯,凝議上將士功狀,重貴喟然曰:「大將陷沒,而吾曹計功,何面目也。」上聞而嘉之。重貴仕至知鄭州,領播州防禦使,改左羽林軍大將軍致仕。凝加殿前都虞候,卒,贈彰德軍節度使。
譯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陽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時戰死了。父親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又死在戰場上。康保裔在周朝屢立戰功,等到康再遇戰死之後,皇帝下詔書讓康保裔代替了父親的職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澤州。又和一些將領在石嶺關打敗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作代州知州,又調到深州任職,還做過涼州觀察使。後來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詔回朝內,因為他的母親年老需要勤加奉養,將上等的尊酒茶米賜給他。皇帝下詔書嘉獎了康保裔,又讓他去做了高陽關都部署。
契丹兵大舉入侵,諸將與契丹人在河間開戰,康保裔親選精銳的士兵參與戰鬥,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約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黎明時分,契丹人就把他們重重包圍,手下勸康保裔換掉盔甲騎馬突圍逃跑,康保裔說:「大難當前,不能苟且偷生。」於是就決戰。打了兩天,殺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塵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後彈盡糧絕,援兵卻遲遲不來,所以戰死了。
當時皇帝駐紮在大名,一聽到康保裔戰死了震驚難過,皇帝兩天不上朝,追贈康保裔為侍中。封康保裔的兒子康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康繼彬為洛苑使。康繼英等奉旨謝恩說:「父親沒有打勝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給我們,還封賞我們,臣等真是蒙受無數的恩寵!」說完就流淚哭得爬不起來了。皇帝悲傷地說:「你父親是因為朝廷的事而死,封賞的規格就應該提高。」然後皇帝對左右的大臣說:「康保裔的父親、祖父,全部戰死沙場,現在他也戰死了,他們祖輩都有忠心,絕對值得褒獎。」
康保裔為人恭謹仁厚知禮節,好結交賓朋,擅長騎馬射箭,箭無虛發,射飛鳥走獸沒有不射中的。曾經手握三十支箭,拉滿弓射出去,箭首尾相連墜落,人人都佩服他的射術之妙。康保裔大戰無數,身上有七十處戰傷。借了公家的數十萬錢款犒勞軍隊。死後,親屬和部下賣掉器物珍玩來償還。皇帝知道後,就重重賞賜他。
當康保裔與契丹人血戰的時候,援兵卻遲遲不至,只有張凝、李重貴分別領兵策應,遇到契丹兵交戰,康保裔被敵人包圍,李重貴與張凝去救援,卻腹背受敵,從申時到寅時全力作戰,才把敵人擊退。當時各個將領都損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貴與張凝回到軍屯,張凝建議上奏將士立功情況的文書.李重貴嘆息道:「大將陷敵陣亡,而我們卻計算功勞,有什麼臉面呢!」皇帝聽說了這事,就嘉獎了李重貴與張凝。
歷史記載
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元帥血濺瀛洲
康保裔是洛陽人,出生將門,祖父、父親都戰死沙場,他承世蔭做了領軍將領,在太祖朝,曾參加過石嶺關之戰,太宗朝,因積有軍功,升任馬軍都虞侯,領涼州觀察使。趙恆即位之後調任並、代州都部署。並、代州離高陽最近,範廷召所以請求他派兵支援。
康保裔治兵有方,很有血性,平時愛兵如子,深得將士們的擁戴。他接到範廷召的求援書,立即率萬人趕來增援。
契丹兵已經攻破狼山寨,隔斷了通往鎮、定的道路。康保裔決定繞到契丹軍後面發起進攻,他一面率兵直奔瀛洲,一面派人給範廷召送信,約他發兵前後夾擊契丹兵。
康保裔抵達瀛洲之後,範廷召的兵馬沒有到,契丹兵卻先來了。此時天色已晚,康保裔命令部隊擇地安營紮寨,準備次日再戰。
第二天黎明,康保裔出營觀陣,突見軍營四周全是敵兵,一夜之間,契丹兵竟將宋營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宋軍已陷入契丹兵的重重包圍之中。敵眾我寡,有人建議康保裔率親兵殺出重圍。
康保裔振奮地說:「本帥自領兵以來,身經百戰,你們誰見我後退過?古人說:『臨難毋苟免』,今天竟然身陷重圍,正是為國效死的日子,怎能丟下將士們自己逃跑呢?」
眾將士見主帥慷慨激昂,受到很大鼓舞,一齊振臂高呼,願跟隨元帥同契丹人決一死戰,讓他們知道,宋軍也有不怕死的。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報國的時候到了。」康保裔揮刀大喝一聲,「兄弟們,不怕死的隨我殺敵去。」
康保裔一馬當先,衝出大營,殺入敵陣,眾將士見主帥身先士卒,都是爭先恐後,發一聲吼,一齊殺向敵陣。
宋軍抱著必死的決心,衝入敵陣後左衝右突,雖然憑一股勇氣殺出了第一層包圍圈,但在第二層包圍圈中又被契丹兵困住,從日出殺到太陽西下,已經是人困馬乏,雖然殺敵數千,宋軍也自損千餘,眼看不能突出重圍,只好退回大營。契丹兵戰了一天,也覺疲乏,雙方各自鳴金收兵。
一宿過後,兩軍再戰。
宋軍拼命衝殺,欲突出重圍,契丹兵縮緊包圍圈,欲將宋軍全殲。兩軍拼死相搏,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契丹兵有十萬之眾,前面戰死兩個,後面再添上一雙,同宋軍交戰的人數總不見少,宋軍不足萬人,孤軍陷落敵陣,沒有援兵,戰死兩個,少了一雙,從日出殺到日薄西山,眾將士人人殺得筋疲力盡,盼救兵卻又不見蹤影。
康保裔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左衝右突,無奈敵眾我寡,身中數槍,成了一個血人。跟隨在身邊的數百名兵士也多半受傷,不堪再戰。康保裔看著身邊這些殘兵,流著淚對大家說:「罷、罷、罷!我是死定的了,你們大家趕快各自逃命去吧!」說罷,提起最後一口真氣,揮刀向敵兵最多的地方殺去,雖然手刃敵兵數十名,無奈敵兵眾多,可憐趙宋一員大將,竟戰死在亂軍之中。
康保裔英勇戰死,他所率領的部隊全軍覆沒。
再說範廷召得知康保裔已率兵趕往瀛洲,並約自己趕赴瀛洲夾擊契丹兵,便率領一萬宋軍火速前往,大軍剛趕到瀛洲西,便遭到契丹兵的阻擊,兩軍展開生死搏鬥,範廷召身先士卒,宋軍無不以一當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契丹兵雖然人多,但他們從未碰到過這樣不要命的打法,未戰心中已有怯意,範廷召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一舉殺退敵兵,打掃戰場,殺敵二萬,但也自傷兩千。
擊退契丹兵之後,範廷召立即命部將張凝、李重貴率兩千精兵為前驅,火速趕往瀛洲支援康保裔軍,他率領餘部緊跟其後,殺往瀛洲。
眼看就要逼近瀛洲,忽然前軍回報,康保裔戰死,所率一萬宋軍全軍覆沒。
範廷召聞報,不敢再進,只得在瀛洲西南選擇有利地形紮下營寨,暫行駐紮。
這是正史的記載,有野史記載,範廷召臨陣逃跑,留下康保裔孤軍奮戰,導致康保裔全軍覆沒的慘劇。
契丹兵與範廷召所率宋軍交鋒了幾次,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見佔不到便宜,便轉攻遂城去了。
《宋史》記載。「至道三年(997年)七月,康保裔彰國軍節度使,康保裔為並、代州都部署。」、「鹹平三年(1000年)春正月己卯朔,契丹犯河間,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英勇戰死。」
據說後世封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之後,民間流傳他的事跡,並以「康王」稱呼他。全國各地都有紀念他的「康王廟」。至今保留的有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橫山村上寶潭自然村康王廟、廣東省東莞市高埗鎮冼沙村康王廟、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大赤坎康王廟、湖南省衡山縣康王廟等等。
除了康王廟以外,還有以「康王」命名的地名。比如廣州市有康王路;湖南省嶽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康王鄉;山東濟寧鄒城市城前鎮東康王村、西康王村、康王嶺。
一直以來對康皇這個在吳川備受敬崇的神比較好奇,因為不知道其是何人,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甚至還有些俚僚文化的追捧者說是吳川土著俚人留下的信仰,查閱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各種資料,發現東莞的石排鎮和廣州的鐘村也有供奉康皇,他們說供奉的即是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而且東莞的康皇像與湛江各區和吳川地區的康皇像一樣手執瓜錘,鍾村也有鴨子救康皇的傳說,且誕期也為七月七,所以可以確定,康皇大帝即是康保裔。
康皇大帝康元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真武帝君部下天尊,康大元帥。赤面朱唇,眉分八彩。威儀諄諄,五龍長鬚。勇健超群,神光氣慨。遊巡幹坤,手執金鐧。搜捉邪氛,治妖擒怪。監察人倫,護佑善士。法佑帝君,正直無私。惟佑善門,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北極玄天上帝 ,左部康大元帥,顯赫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