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風神寶寶兒童劇場創團捕捉孩童目光致力推廣傳統戲曲文化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7月8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科技時代下,手機成為孩童最熟悉的玩伴。臺灣風神寶寶兒童劇場創團以來,致力推廣傳統戲曲文化,以逗趣輕鬆的故事吸引孩童走進劇場世界。團長陳昭賢表示,對表演者而言,手機就是最大的敵人,而劇團歷經多年嘗試,也逐漸摸索出一套捉住孩童目光的表演心法。

吳米娜(右)此回飾演活潑機靈的風神寶寶。(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提供)

陳昭賢表示,創團以來,團隊不斷觀察什麼樣的方式能最吸引小朋友。若與小朋友互動太頻繁,小朋友可能會忽略故事本質,但若不互動,自顧自的演出,又會擔心不能捕捉小朋友的反應。幾經調整後,才發現不用刻意打破與觀眾的第四道牆,只要演出內容夠精彩,小朋友的眼光自然會緊盯不放,也會在表演後自動跑來與團隊互動。

《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將由新銳小生吳米娜等演員,呈現活潑繽紛的地府冒險。(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提供)

她舉例,風神寶寶是以推廣傳統戲曲為宗旨的兒童劇團,但在節目中也不會強加「長大要演歌仔戲」片段,而是讓擁有深厚表演藝術底子的演員們,藉由表演方式讓小朋友自然而然引起興趣,「曾經就有小朋友表演結束後跑來問我們,為什麼鐵扇公主要比特別的手勢呢,我們就會告訴他,這叫蘭花指,而蘭花指也代表旦,如此讓小朋友建立對傳統藝術的印象。」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新作《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由吳米娜(左)飾演風神寶寶,林東緒(右)飾演牛魔王。(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提供)

陳昭賢表示,手機可說是表演者最大的敵人,現今許多家長會讓小孩看手機、玩平板,多是自己比較沒空的時候,小孩久而久之可能也漸漸習慣屏幕裡的世界,減少與人互動的機會;若能抽出一段時間,親子一起進劇場看表演,會對互動有很大的改善,孩童也能提高專注力。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與紅孩兒,皆以調皮靈活的形象深植人心,而當他們倆碰在一起,甚至是要直闖地府時,可想見場面會多「失控」。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新作《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取材自《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地府的故事,準備讓小朋友一起跟著來趟奇幻旅程。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風神寶寶之火焰山》,結合歌仔戲、現代舞、現代劇等元素,為孩子們說《西遊記》故事。左前為團長陳昭賢。(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提供)

《風神寶寶與悟空叔叔的地府歷險記》以風神寶寶(即紅孩兒)的父親牛魔王過世,拉開故事序幕,在一陣哀悽的氛圍中,風神寶寶看到鐵扇媽媽崩潰的樣子,他靈機一動,希望借用孫悟空叔叔的地府經歷,幫忙一同把爸爸牛魔王救出來,讓媽媽不要再深陷悲傷,也讓家庭再次團員。(高楊)

相關焦點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連同京劇系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我們3個傳統戲曲科,師資來自京劇系早期畢業的學生,現在京劇系畢業生也會被請去教別的系,或者擔任歌仔戲新戲的導演。」偶樹瓊說。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連同京劇系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我們3個傳統戲曲科,師資來自京劇系早期畢業的學生,現在京劇系畢業生也會被請去教別的系,或者擔任歌仔戲新戲的導演。」偶樹瓊說。
  • 羅麗:傳統戲曲玩直播但不會取代劇場演出
    她向記者介紹,每年春節期間的粵劇「春班」都是演出的旺季,但今年全部粵劇團體停擺,帶來了巨大損失,「相對比較好的是一些大型國有院團,可能還會有政府的創作扶持資金,但在粵西一些地區,很多民營劇團都面臨倒閉,或是解散的局面,這個是疫情對於傳統戲曲最大的衝擊。」
  • 戲曲的傳統美學元素跨界掀開文化新市場
    原標題:戲曲的傳統美學元素跨界掀開文化新市場多元合作跨界同屏,上海文藝院團強勢亮相「品質生活直播周」一隻杖頭木偶,身著紗裙,翩然跳起《四小天鵝》,畫面一轉,木偶變身成了螢光系酷girl跳起時尚街舞……31日晚,劇團特別組成杖頭木偶、桌面木偶、巨型象偶的海派偶小分隊,在直播間裡與虛擬偶像來了一次跨界同屏。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臺灣傳統戲曲其實並非純粹屬於表演藝術,其宗教儀式性往往重於藝術性,民間之戲曲通常附屬在宗教活動中,傳統戲曲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尤其落地掃及野臺表演型態,幾乎均與酬神廟會活動有關,而法事戲與傀儡戲,本身即為一種宗教儀式。  傳統戲曲起源於民間,也流傳於民間,亦為民眾生活之一,而歷來不受官方統治階級與士大夫的肯定,因此向來俗民文化與貴族文化,便形成甚大差距。
  • 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親子劇場戲劇受兒童喜愛
    這部所有角色均由兒童出演的劇目,無疑成了2017年中國戲曲文化周為國慶中秋雙節準備的「文化大餐」中的亮點。從山東濰坊來京旅遊的馮女士一家是觀眾席中眾多家庭之一,觀花車、學唱戲,遊罷豐富多彩的活動後,5歲兒子最喜歡的就數親子劇場上演的這部戲,「好看又好玩,大人小孩都能看懂。」馮女士感嘆,在北京,過節的文化味真是太濃了。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20多年來,她為推動兩岸傳統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奔走不懈。  有人曾笑稱,有好戲的地方就能見到蔡欣欣。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長三角文博會|上海戲曲中心攜6大院團2家劇場參展圈粉無數
    今天,第二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圓滿落幕,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攜下屬6家戲曲院團和2家劇場積極參展,「圈粉」無數。短短4天的時間,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以古樸雅致的展陳風格、豐富有趣的展示形式,向觀眾講述著多姿多彩的戲曲故事,不僅讓觀眾親身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也為長三角文化協同發展貢獻了力量。圖說:文創展臺 官方圖(下同)展廳現場,戲曲中心推介視頻生動展現了近年來戲曲傳承和創新發展成果。
  • 戲曲文化周親子劇場 孩子們演京劇給孩子們看
    周末的晚上,普通中學的校園都靜悄悄的,然而,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學卻比平時還要熱鬧幾分。昨天傍晚,記者來到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學的排練廳劇場,看到幾十名學生和老師正在為晚上將要彩排的大型兒童神話京劇《青石山傳奇》積極做著各種準備。
  • 當傳統戲曲走進親子劇場
    (圖片來源:官方供圖)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種之一,崑曲於元朝起就開始步入觀眾視線,如今雖不佔據演藝市場的主流,但部分劇場仍積極嘗試通過創新來擴大傳統戲曲的受眾。近日,在小不點大視界微劇場上演的音樂會《唱著唱著,幾千年》便將崑曲與古詩詞相融合,把傳統戲曲成功帶入小型親子劇場。如今,傳統戲曲市場已經脫離曾經的窘態,演出場次不斷增多,內容與形式也都積極嘗試著創新。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穎的演出雖然能吸引更多的受眾,但若想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是一項及其艱巨的挑戰。未來,傳統戲曲市場又能否保持現有的良好態勢,並進一步邁上新的臺階呢?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負責演出推廣的臺北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  2018年恰逢上海崑劇團建團40周年,也是新象文教基金會成立40周年,雙方在崑曲藝術推廣方面合作逾20年。「崑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它流傳下去,這是我們推廣者應當擔負的責任。」樊曼儂說。  樊曼儂的父親曾是臺灣交響樂團成員,她幼時住在臺北一個大雜院。
  • 上海戲曲院團裡的寶藏青年:拍抖音傳播傳統文化 圈粉百萬
    ,則是上海越劇院徐派小生王婉娜的愛好……直播、帶貨、短視頻爆款已不再是新鮮詞,而在這股浪潮中,也能見到不少上海戲曲院團年輕人的身影,傳統與流行是共存於他們身上的屬性,他們在前沿領域展示出獨特的才華和個性,也為所從事的戲曲行業添入更多朝氣。
  • 「嬉戲親子劇場」戲曲兒童體驗劇《大鬧天宮》首演燃爆豐臺
    10月19日、20日,「嬉戲親子劇場」推出的首部戲曲兒童體驗劇《大鬧天宮》首輪演出在萬豐小吃、馬家堡街道戲曲文化中心火熱開場。「嬉戲親子劇場」由豐臺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辦,該項目是區文促中心在繼中國戲曲文化周、京劇票友大賽、戲曲培訓班等活動之後展開的又一項公益性戲曲類文化活動,旨在拓寬少年兒童的藝術學習空間,鼓勵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首輪演出共三場,每場約50組家庭,場場爆滿。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林幸慧特別為這檔演出規劃了主題:「一樣花轎,兩樣情懷」。         事實上,傳統戲與創新戲「1+1」的方式,已是臺灣豫劇團慣用的推廣手法。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對記者說,團隊營銷策略是傳統戲搭配創新戲,觀眾購買套票。「很期待以創新戲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戲,從而認識到傳統之美,而不是只奔著舞臺聲光創意去,那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
  • 臺灣戲曲學院蔡欣欣副校長到重慶講學
    中國臺灣網11月14日重慶消息 日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蔡欣欣教授來渝考察講學。蔡欣欣副校長考察參觀了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實訓劇場和影視表演、川劇、國標、民間舞課堂,並與該校領導交流了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  之後,蔡欣欣教授為學院戲劇影視系、文化管理系、文化傳承系的廣大師生舉辦了一場題為「非遺、文創——雙重視域下的臺灣傳統戲曲景觀」的講座。